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于1970年,司令部设在
山东省泰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从下辖各部队抽调现役军人组成连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率领山东 各地的
复员军人前往胶东半岛;胶济铁路沿线;
垦利区、
南四湖等地区,整体接管
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下属的监狱或部分国营农场,组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由3个师、14个直属团、3个独立团、4个独立营、兵团
教导队和兵团医院共26个单位组成。
1974年,由于
生产建设兵团已不适应当时的形势,中央军委颁布命令,除保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外,其它建设兵团全部撤消。
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撤消,逐步恢复
山东省劳改局或国营农场地方建制。山东生产建设兵团运作历时5年。
建制沿革
国营农场移交
1970年3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组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归济南军区直接领导。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以 农场为基础,以城市知识青年为招收对象,以现役军人为主管干部,其任务是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实行政治、军事、经济三位一体,平时以生产为主,劳武结合,战时以打仗为主,也要坚持生产,建成一支不脱产的人民军队。其中在国营农场组建团(营) 8处,即
黄河、广北、清水泊(包括
巨淀湖)、
支脉河、郑家、
胶莱河、南阳湖、苍山等农场及
齐河县“五七”干校、园艺场。这些农场于1970年5月移交兵团管理,共划出耕地25.4万亩,正式职工7821人,社员8184人,农场家属11123人。当年招收兵团战士8531人(包括农场已接收的城市知识青年4147人)。兵团在财政上实行“自收自支、结余留用”的原则,不受地方预算的控制和管理。建团后对农场大量投资。首先在师、团、营驻地扩建办公、营房、库房等设施,改善农场住房条件。据统计,5年共完成房屋建筑面积16.44万平方米,相当于农场前10年建筑面积的总和。其次,兴修农田配套工程,公路桥梁,安装输电线路,增添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等。到1974年底,兵团对农场
基本建设投资共1721万元,相当于前5年农场基本建设投资之和的4倍。此外,还在钢材、木材、水泥和良种、化肥、农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因而,兵团建设的5年,产量、产值均有所增长。粮食亩产由1970年的58.5公斤,1973年增长到114.5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74年因自然灾害严重,亩产又降为77公斤。工农业总产值由1970年的724万元, 1973年增为1043万元,1974年因
广北农场划归地方,产值有所减少。在经营管理方面,实行兵团制后,由于用管理军队的办法管理生产,只讲突出政治,不讲经营核算,放弃了农场多年采用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之兵团机构庞大,非生产性开支过大,造成连年亏损严重,5年累计经营亏损额达2666万元,为全省国营农场历史上的最高亏损额。
1974年11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和济南军区党委决定,撤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按建团前原属系统回归接受。交接工作于1975年3月结束,原属农垦系统的8处国营农场均由所在地、市、县农业部门接管。
劳改单位移交
1969年12月,中共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中共济南军区委员会决定:撤销省劳改局和16个劳改单位,保留11个劳改单位下放给各地区、市公安机关军事管制委员会管理。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的单位有:
青岛市、北墅、昌潍、
薛城区4个劳改单位及济南合成纤维研究所、滕县生建
化肥厂(刑释就业人员专厂)、济南工业学校;移交给
济南市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有:少年犯管教所、梁家庄劳改队、砚池山劳改队。六一农场(刑释就业人员专场)移交给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为“五七”干校;湖田劳改队、埠村劳改队移交给省煤炭局;沂蒙劳改队、劳改局中心医院移交给
莱钢股份工程指挥部;烟台劳改队移交给
烟台专区。移交的16个单位不再是劳改单位,罪犯逐步调出,刑释就业人员就地安置。下放给地区、市军管会管理的11个劳改单位是:
山东省监狱和
国际劳动节、潍北、六四、东新、
淄博市、
泰安市、
聊城市、
菏泽市、德州、临沂劳改队。
1972年4月,根据第十五次全国公安会议精神,经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批准,恢复
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同时将下放给地区、市管理的11个劳改单位和已交出的北墅劳改队共12个单位收归省劳改局直接管理。1973年10月,
山东省劳改局直属劳改单位,一律以所在地命名,称为山东省××劳动改造管教支队。经过三年的恢复、整顿和新建,到1975年上半年,劳改局直属单位发展到25个。1975年下半至1983年间,五一、东新、
莱阳市3个劳改支队和滕县生建
化肥厂(就业人员专厂)、济南生建合成纤维厂(工人专厂)共5个单位分别移交给所在地区、市、县,不再是劳改局管理的劳改单位;石门生建园林场由劳改局直接管理,划归临沂劳改支队。1978年11月,收回青岛机械厂,定名为
山东省青岛劳动改造管教支队。
编制一览
师团编制概况
兵团医院
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医院驻地济南。1970年10月,交通工人医院由山东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改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内设政治处、医务处、院务处、门诊部,下设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皮肤科、中医科、口腔科、急症科、心电图室、理疗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等14个科室。设有小儿科、内科、外科、妇产科病房,病床185张。为便于厅机关职工就医,兵团医院设有厅机关卫生所一处,负责厅机关职工、离退休干部、职工家属、托儿所、子弟学校等单位职工的疾病医疗。1974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交通局报请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大部兵团人员撤出,医院收归山东省交通厅管理,恢复山东省交通工人医院名义。1980年1月,山东省交通工人医院更名为山东省交通医院。
兵团教导队
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教导队驻地济南“山东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原山东省济南工业学校)。1975年以前其校址在济南市和平路2号,1976年迁至济南市文化东路14号,占地67.2亩。
1969年,中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中共济南军区党委(69)141号文件决定,山东省济南工业学校撤销,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由济南军区将“济南工业学校”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教导队,由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管辖。1974年12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
教导队,将原山东省济南工业学校交归劳改局管理后改称山东省生建工业学校。
“
山东省济南工业学校”,1958年8月成立“山东省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3月改称“山东省济南工业学校”;1969年12月“山东省济南工业学校”交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971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改编山东省济南工业学校,成立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教导队;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恢复并改名为“山东省生建工业学校”。1975年山东省生建工业学校与山东省公安学校合并,1978年山东省生建工业学校与山东省公安学校分离并恢复招生。1982年1月17日,经
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山东省生建工业学校改为山东省劳改工作学校。1985年改称山东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
独立一团
独立一团驻地
淄博市周村区(王村八三厂)。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王村八三厂按兵团编制为二师7团;1971年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兵团从各师团抽调人员充实组织和人员建制,独立一团由司令部所辖。
1970年,山东省宝山劳动教养队(王村八三厂)移交给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11月22日,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党委决定撤消山东省生产建设兵团。劳改局重新接收了原宝山劳动教养队(王村八三厂),1975年1月2日,改名为
山东省生建八三厂。同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恢复劳动教养后,山东省生建八三厂对内称山东省劳动教养队,并开始接收劳教人员。
1958年下半年,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所,由
寿光市迁驻
淄博市周村区
王村镇,内称山东省劳动教养宝山耐火材料厂,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宝山耐火材料厂。设秘书、财务、生产、管教、政工、职工、公安分局7个科室局,下设4个大队,有干部271名、工人20名。同年,山东省第二劳动教养所迁往淄博,与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所合并,对内命名为山东省宝山劳动教养队,对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生建八三厂。设政治处、办公室、劳资科、就业科、生产科、计划科、财务科、供销科、基建科、机电科、卫生科、公安分局13个科室局,下设11个大队1个研究所。1970年2月改为兵团建制。10月,改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七团。1971年5月,改为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1975年1月撤消兵团建置,6月恢复劳动教养工作,对内称
山东省劳动教养队,外称山东省生建八三厂。1981年9月内称改为山东省第一劳动教养管理所,对外仍称山东省生建八三厂。1985年设行政科、办公室、设备科、安全科、基建科、计量室、全质办、质检科、技术科、供应科、财务科、生产科、劳动管理科、政治教研室、文化教研室、公安分局、政治处、纪委、团委、劳工科。职教科21个科室,下辖服务公司、碳素制品厂、技术研究所、机械修配厂、副业厂、
焦宝石粘土矿、新收解教队、妇女队、医院、子弟学校10个大队级单位,有干部1106名,工人1082名。
独立一团下辖( )营( )连。
独立二团
独立二团 驻地泰安
泰山区粥店(原大河棉纺针织厂)。1970年6月创建大河棉纺针织厂。大河棉纺针织厂由
生产建设兵团被服厂改组而成,改番号为独立二团,由兵团司令部所辖;1974年生产建设兵团解散后移交地方;1975年1月改称国营泰安棉纺针织厂筹建处;1980年改称泰安棉纺针织厂。该厂下设纺织、针织两个分厂。
独立二团下辖( )营( )连。
独立三团
独立三团驻地莱芜王庄接驾埠(温石埠铁矿)。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随着地方钢铁工业发展的需要,1969年10月,祥山
铁矿恢复生产。1970年,高戈庄铁矿恢复生产。1971年6月,由山东生产建设兵团重建恢复温石埠铁矿。温石埠铁矿按兵团编制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独立三团,由司令部所辖。山东生产建设兵团解散后温石埠铁矿由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交归
莱钢股份管理。
独立三团下辖( )营( )连。
第一师
第一团
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原一师师部驻垦利县
黄河农场总场。1970年3月,黄河农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团部驻黄河农场二分场。按军队编制,黄河农场总场改为团,黄河农场各分场改为营,各生产队改为连,另组师部直属营;组建制糖厂,直属一团。划出黄河农场第七分厂组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1971年,兵团一师师部由黄河农场总场迁驻新师部(垦利县友林乡),师直属营移交一团,编为一团六营。1972年,一团团部由二分场迁驻原师部(黄河农场总场)。
1970年成立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临时党委,按军队编制下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各分场改编为营,各队改编为连;成立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糖酒厂,为一团直属;一团设五个营及直属连,计36个连129个排,团部、营部设小学、卫生队(所);【另有师直属营及中小学、医院】划出
黄河农场七分场组建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二团。1971年成立一师一团党委;原一师直属营加工连、
修理连、基建连、团直属制糖连及家属连组建为一团六营;五营四连组建为团直属科研连;二、三、四、五营组建初中班。一师一团下设六个营及直属连。1972年,一团一营三连改编为师训练队;同时撤消一营四连编制,合并于一营二连;撤消三营一连编制,合并于三营二连;撤消五营一连编制,合并于五营二连;组建团直属水利工程队,成立变电站,归团直属。1974年,二、三、四、五营营直初中班合并,在
水利工程队驻地组建一团初级中学。
一团设六个营及一个团直属,计40个连队122个排。
一营:下辖5个连16个排:一连、二连、机务连、畜牧连、营直属、家属连、学校。
二营:下辖8个连26个排:一连、二连、三连、四连、五连、机务连、畜牧连、营直属、家属连、卫生所、学校。
三营:下辖8个连25个排:二连、三连、四连、五连、六连、机务连、畜牧连、营直属、家属连、卫生所、学校。
四营:下辖7个连26个排:一连、二连、三连、四连、机务连、畜牧连、营直属、家属连、卫生所、学校。
五营:下辖6个连17个排:二连、三连、五连、机务连、畜牧连、营直属、家属连、卫生所、学校。
六营:下辖4个连6个排:加工连、
修理连、基建连、制糖连。
团直属:下辖2个连6个排:科研连、运输连、卫生所、中小学、变电站
一师直属营下辖:科研连、训练队、中学、医院、苹果园。
注:变电站成立于1972年;团部中学1974年组建。
一团医院:
一师一团医院驻地
垦利区友林乡国营
黄河农场。1966年4月,正式成立“
山东省地方国营黄河农场医院”。1967年10月,医院搬进新建医院,新院建房79间,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次年又建职工宿舍两排356平方米。 1969年12月,黄河农场有卫生所7处,全场卫生人员已达114人,医院设病床80张,主要设备增加了1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1970年3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组建,黄河农场医院被组建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为一师师直服务,与黄河农场脱离。
黄河农场被组建为一师一团,一团重新成立卫生队,负责全团卫生医疗工作。新建了卫生队队部,总建筑面积862平方米,设病床80张。兵团期间,全团卫生人员最高达到170人,年门诊127370人次,做到营有卫生所,连有卫生员,卫生网络较为齐全。1974年12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一团又改为黄河农场,归
惠民专区领导。1975年1月,一师医院又划归黄河农场,成为“国营黄河农场医院”。同时原一团卫生队撤消,黄河农场的卫生医疗系统又以医院为主形成网络。
第二团
一师二团驻地
利津县(原黄河农场七分场)。1970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组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将
黄河农场一分场至五分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同时划出七分场与渤海农场(罗家屋子)组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一师二团由黄河农场六分场(罗家屋子)和七分场组成,原七分场一队改编为二团二营,二队改编成二团三营。
渤海农场(罗家屋子)源于原渤海区公安局劳动教育所。该所成立于1948年,位于惠民城。1950年,渤海区撤销,该所与4个专区劳教所合并,称山东省公安厅第一劳教所。1951年,改称山东省第一劳动改造总队。1949年底,总队干部罗墨田率一部分人员到今场场址一带垦荒建农场 (按当地冠名习惯,罗墨田是第一个在该地居住的人,因此即以罗姓冠名称该地为“罗家屋子”)。1953年5月,对外称山东省地方国营渤海农场。1954年,总队由惠民迁至渤海农场场址。1956年和1962年,先后更队名为山东省第一劳动改造管教队和山东省渤海劳动教养队,对外场名不变。1966年并入黄河农场。1970年 实行军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二团。 1975年,划归惠民地区,称山东省惠民地区利津国营渤海农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二团团部设在七分场场部,下辖3个营、17个连及1个团直属机修连。
第三团
一师三团驻地
广饶县(原
广北农场)。1970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以炮八师为主抽调110名现役军人进驻广北农场,分别担任了团营连主要领导。1970年6月,广北农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成立三团党委。按军队编制改分场为营,生产队为连。下辖3个营、28个连队,(其中牧业连1个,工副业连4个,
渔业连1个。1973年3月上旬,因解放军炮八师撤防,接师部命令,由一师四团(清水泊农场)新组建8连9连。一师三团奉命抽调300余名兵团战士驰援一师四团。1973年8月,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员会批复“将
广北农场由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移交给
惠民专区”;一师三团团机关军队干部和部分兵团战士于1973年11月1日起,陆续转移至一师独立营(原支脉沟畜牧场),与独立营(支脉沟畜牧场)合并组建新三团,仍用原一师三团番号,同时撤销师独立营(原支脉沟畜牧场)番号。
独立营
一师独立营驻地
垦利区(
支脉河畜牧场)。独立营(支脉沟畜牧场)东自
渤海湾边起,西至黄河八干渠,南临
广饶县沙营、六户乡,北与垦利县永安、夏镇为界。东西长约三十八点五公里,南北宽三至十公里,占地三十八万五千七百八十五万亩。1970年6月,支脉沟畜牧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独立营。1970年12月第一批26名知青从
青岛市入伍,组建三连。1972年陆续从老营部迁至新营部。1973年11月,三团从原
广北农场迁至独立营,独立营建制撤销。独立营下辖8个连队,由一、二、三农业连,四、五、六连畜牧连,七连(科研连)、机务连,直属排组成。任职干部:营长:杨福堂,政委:郇凤俊,副营长:张作贞(地方干部)副政委:何家银
广北农场(原一师三团驻地)始建于1950年,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1952年,划归
山东省农业厅。1959年,划归山东省渤海
中国农垦集团局。1960年,
广饶县赵嘴公社并入农场。1964年,渤海农垦局撤销,隶属山东省农业厅。1966年,划归山东省
惠民专区。1970年,改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1973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一师三团机关军队干部和部分兵团战士转移至一师独立营(
支脉河畜牧场)合并组建一师三团。
广北农场划归惠民地区。同年,场社分开,恢复赵嘴人民公社。1978年,划归农垦系统。1983年,隶属
东营市。1994年8月,经东营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制,称东营市广北实业总公司,原场名继续保留使用。
一师三团下辖 2个营( )个连队,(其中有科研连、基建连等)
第四团
一师四团驻地
寿光市(原清水泊农场)。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清水泊农场由地方移交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清水泊农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按军队编制各分厂改编为营,各生产队改编为连;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清水泊农场交归地方。交接工作于1975年3月结束,清水泊农场由所在地、市、县农业部门接管。
一师四团所辖( )营( )连
第二师
二师医院驻地
潍坊市(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划归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归二师所辖。山东建设兵团撤消后,1975年1月交地方管理,重新组建,定名为昌潍医学院附属医院,隶属昌潍地区行署,院址潍坊市
潍城区北宫大街东段圩河南路北段,有病床90张,职工43人,临床科室分内、外两科,医技科室有供应、化验、 X光室,行政科室分政工、医教、后勤3组。
第五团
二师五团驻地青岛李村(原
山东省青岛劳动改造管教队)。1910年
德国侵占
青岛市,建立青岛李村监狱。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后定名为青岛监犯教育所;1951年,改名为山东省青岛市劳动改造管教队,1965年3月,归省直接管理,定名为山东省青岛劳动改造管教队;1969年12月移交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山东省青岛劳动改造管教队按兵团编制为二师5团;1975年1月由建设兵团交归地方,定名为山东省青岛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同年7月,移交给青岛市。1978年11月,收回省
劳动改造局管理恢复原名,1988年1月改名为
山东省第二监狱。
二师五团下辖( )营( )连
第六团
二师六团驻地
潍坊市(原昌潍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昌潍劳动改造管教队由山东省劳改单位移交给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昌潍劳动改造管教队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六团,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昌潍劳动改造管教队交回省管理,改回原称“山东省昌潍劳动改造管教支队”。
昌潍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51年9月,建立山东省昌潍专区公安处劳改队,1965年3月,归省直接管理,定名为山东省昌潍劳动改造管教队,1969年12月移交山东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1月收回,定名为
山东省昌潍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81年改名为山东省潍坊劳动改造管教大队。1988年1月,改名为山东省第三监狱。
二师六团下辖( )营( )连。
第八团
二师八团驻地
济南市(原济南生建合成纤维厂)。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济南生建合成纤维厂由山东省劳改单位移交给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济南生建合成纤维厂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八团,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济南生建合成纤维厂移交给地方济南市管理,济南生建合成纤维厂改称“济南市
化学纤维厂”。
二师八团下辖( )营( )连。
第九团
二师九团 驻地
齐河县(原六一农场)。1970年3月,齐河县原六一农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团部驻六一农场(省革委五七干校)。按军队编制,六一农场场部改为团,六一农场各分场改为营,各生产队改为连。1971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接管济南军区后勤
商河县郑路农场,并改编为九团六营。后因编制原因,将九团原一营、二营合并为新一营,撤销原一营四连,原二营八连建制。将九团六营(商河县郑路农场)改编为九团二营。九团二营下辖五连,六连,七连,八连,九连5个连队,后撤消九团二营五连建制,留下五连骨干三十多人组建九团二营机务排。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原
齐河县六一农场、原商河县郑路农场、原临邑县省民政厅安置农场及原桑梓店果园交归地方管理。
商河县郑路农场:1961年10月,济南军区后勤部所属部队接管原商河农场郑路分场,执行军农生产任务。设1个场部和3个生产连。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其他杂粮。1970年3月组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商河农场郑路分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六营”。先后接受知识青年770名,其建制仍按部队编制,由现役军人实施领导,除完成生产任务外,还进行练兵习武。1975年2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农场移交地方,驻军全部撤出。
二师九团下辖5个营。一营(原六一农场一分场和二分场合并)二营(原
商河县郑路农场)三营(原六一农场三分场)四营(原
临邑县省民政厅安置农场)五营(原桑梓店果园)
第十团
二师十团驻地烟台莱阳(原莱阳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原莱阳劳改队由
山东省劳改单位移交给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原莱阳劳改队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原莱阳劳动改造管教支队移交给地方管理。1975年7月改名为山东省莱阳劳动改造管教大队。
二师十团下辖( )营( )连。
二师独立一营
二师独立一营驻地
高密市(胶河农场)。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按军队编制
胶莱河农场改编为二师独立一营,胶河农场各分场改编为连。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营撤消,胶河农场交归地方。二师独立一营下辖5个连队。
二师独立二营
二师独立二营驻地烟台
牟平区(
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场)。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按军队编制牟平县昆嵛山林场改编为二师独立二营,牟平县昆嵛山林场各分场改编为连。营部设在烟台专署昆嵛山林场场部(牟平县
龙泉镇殿后);二师独立二营下辖八个连队;原昆嵛山林场所属的五个分场改编为5个连队。二师独立二营成立后,相继成立了工业六连、农业连,苗圃连。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二营撤消,昆嵛山林场交归地方。
昆嵛山林场 为
烟台市林业局直属单位,是
山东省第四大林场,地跨
牟平区、
文登区两县,总面积7.1万余亩,林业用地5.4万亩,其中有林地4.9万亩,疏林地1300亩,幼林地204亩,天然灌木林364亩,苗圃43亩,
干果水果树830余亩,高山宜林地610亩,森林覆盖率为70.4%。
1918年私人组成造林会社,在昆嵛山经营林木面积3.6万余亩。1941年被抗日民主政府接收,改称为胶东林场。1944年5月正式成立昆嵛山林场。1950年为省属一级林场。1952年5月由文登专署代管,1956年1月由莱阳专署管辖。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昆嵛山林场移交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独立二营,原下属各队改编为连。1974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昆嵛山林场交地方,恢复林场原建制。
第三师
第十一团
三师十一团驻地
济宁市(原
南阳湖农场)。1970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济宁南阳湖农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按军队编制,南阳湖农场改编为团,各生产队改编为连(未设营)。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南阳湖农场交归地方。
国营
南阳湖农场:1955年7月经济宁专署批准开始筹建。因地处南阳湖北岸的缓征地范围内,初定名
济宁专区缓征地机械化农场,9月更名为国营南阳湖农场。同年12月,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南阳湖农场的建场计划为总土地面积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万亩,核定总投资135万元。后实际划定土地总面积2万亩,列县级农业企业单位,由山东省农业厅直接领导。1957年7月曾一度划归济宁县领导,翌年又恢复原
领导关系。1966年,该场又下放济宁专署管理。1970年3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南阳湖农场改编为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1974年11月生产建设兵团撤销交归地方,仍恢复原农场场名。后由济宁行署和
济宁市农业局管理,仍为县级农业企业单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十一团下辖7个直属连。(其中4个农业连,1个副业连,1个机务连,1个基建连),还设有一个“水稻研究所”。
第十二团
三师十二团驻地
滕州市(原滕县生建
化肥厂)。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滕县生建化肥厂由
山东省劳动改造单位移交给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滕县生建化肥厂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二团,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滕县生建化肥厂移交给地方
藤县管理,改称“滕县化肥厂”。
三师十二团下辖( )营( )连。
第十三团
三师十三团驻地
薛城区(薛城阀门厂)。1970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薛城阀门厂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三团。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薛城阀门厂交归地方。
60年代初
山东省建立了阀门专业生产厂,至1979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发展起9个专业生产厂,年产量达5249吨,除了普通高低压阀门外,还开发了船用、石油化工用阀门和电站阀门。专业生产厂多是改建的,也有新建的集体所有制企业。1961年,益都矿山机械厂改建为益都阀门厂,成为省机械工业厅的直属厂。同年,青岛同有水暖器材厂改建为青岛阀门厂。1963年
济南市建立向阳阀门厂。1965年青岛重型机械厂改建为青岛第一阀门厂,1966年又改为青岛电站阀门厂。1967年即墨第二五金厂改建为即墨阀门厂,1968年聊城水利机械厂改建为聊城阀门厂,1970年
鱼台县新建鱼台阀门厂,1970年12月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改建
枣庄市阀门厂,1979年博山阀门厂由第二轻工业系统转归机械工业系统。
三师十三团下辖( )营( )连。
三师十四团
三师十四团驻地
泰安市,团部设在(原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1970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原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和徕山林场组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四团。团部设在原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院内,所属3个果树园改编为14团3个直属连,徂徕山林场改编为2个营,其下属单位改编成7个连。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建制撤消,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和徂徕山林场交归地方。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驻地泰安,创建于1956年,时称山东省园艺科学研究所,属省林业厅。1958年划归省农科院。1959年改称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科学研究所。1961年改名为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1970年改名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四团果科所。1975年复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至1984年,全所共有职工425人,其中高级科研人员4人,中级44人,初级32人。设水果、干果、贮藏、品种资源、植保研究室及化验情报资料室,有试验场、冷库、温室等,固定资产达107万元。该所成立至1983年,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奖。
徂徕山林场:1953年山东省农林厅在徂徕山封山育林,并由徂阳县政府建光化寺苗圃和石峪林场。1956年3月扩建为徂徕山林场,隶属泰安专署。1958年改属泰安市。1985年-1990年隶属泰安市林业局。经营范围包括徂徕山区和汶河滩区两部分,地跨泰安市郊区和
新泰市,总面积13.57万亩,有林面积9.94万亩,为
山东省第二大林场。
三师十四团下辖3个直属连(驻地泰安);2个营(驻地徂徕山林场)下辖7个连。
三师煤矿独立团
三师煤矿独立团驻地
微山县欢城生建煤矿(原欢城七五煤矿)。七五煤矿位于欢城南付村井田东北角。197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组建三师。欢城七五煤矿由三师开办,欢城七五煤矿按兵团编制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煤矿独立团。1971年由三师煤矿独立团在欢城南“七五煤矿”开矿采煤。1974年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由三师煤矿独立团将“七五煤矿”交
山东省劳改局,改称“欢城生建煤矿”, 1977年改称“七五煤矿”。
煤矿独立团下辖( )营( )连
三师独立营
三师独立营驻地
兰陵县(原国营苍山农场)。1970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苍山农场改编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独立营。按军队编制,苍山农场改编为独立营,下辖单位改编为连。1974年11月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消,苍山农场交归地方。1974年12月13日临沂地区接收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三师独立营,恢复原农场建制,改回国营苍山农场名称,隶属临沂地区农业局领导。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独立营下辖( )连。
任职干部
司令部
司令员:安廷玉,政治委员:唐健如(兼)、曾广初,副司令员:姜祖岐、安廷玉、
原星、梁斌,副政治委员:高秀岭、王子文、
朱品文、狄风、古稀年,参谋长:原星(兼),政治部主任:吴战行,副参谋长:李忠民、周平阶、朱曰仁、王墨山、柳青,政治部副主任:曹新、王忠、李英光、鲁萍、张汉伟,后勤部政治委员:郑洪五,后勤部副部长:张丰年、张存忠、赵秀岐、许滨勋、王进卿,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李庚新。
独立二团
团长:丛英达;政治委员:王兆林;付团长:郑希杰,崔德胜,孙立光,王道才;政治处主任:陈怀庭;副主任:季方来;参谋长:郭玉;副参谋长:闫永德;后勤处长:
吴照明第一师
师长:肖友良,政治委员:古稀年(兼)、史坦(未到职),副师长:高西浩、刘策、陈刚林、慕思荣,副政治委员:郝瑞、孙哲民,参谋长:殷占惟,政治部主任:王长水。
第一团:团长:周伯(1970.03—1974.12)政治委员:葛子勇(1970.03—1974.12)副政治委员:王震球(1970.03—1974.12)副团长:吴秉勋(1970.03—1971.07)副团长:黄云祥(1970.03—1974.12)副团长:胡金义(1970.03—1974.12)副团长:祝家贵(1971.02—1974.12)
第二团:
团长:阎福锡,政治委员:倪增印
第二师
师长:
焦文模,政治委员:郝冲、宋志远,副师长:厉秉、阎玉琢、宋国语、石怀德,副政治委员:白峰,参谋长:徐维新,政治部主任:刘德一。
第九团:团 长:孙玉华,政治委员:刘殿明,副团长:张朝宗
第三师
师长:
卫先来,政治委员:周文铭,副师长:许士祥、杨洪宝、潘贵才、左守善,副政治委员:张勃文、杨朝柱、胡人,参谋长:张培基,政治部主任:白书兴。
第十一团:
团长:杨金秀,政治委员:王春玉,参谋长:李翠云,副参谋长:明延镇,王庆和(地方干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