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吉人
清末民初中国象棋手
巴吉人(1863年-1920年),清末民初中国象棋名手,满族,生于江苏镇江,绰号巴不斗。他从小酷爱象棋,常在弥陀寺巷的一棵大树下或春和源茶楼与人对奕。巴吉人的棋艺水平在当时镇江市一带无人可及,被称为“巴不倒”。他曾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编著象棋谱《反梅花》,此书约成于光绪年间,享有盛名。许多外地的名棋手要试其锋芒,专程到镇江找巴吉人赛棋,他一律以《反梅花》阵法应战,从无败绩。唯有扬州市名手索万年与之奕成和局。当代不少著名棋手亦得益于“反梅花”棋谱。胡荣华在六十年代使用的鸳鸯炮,就是从巴吉人的“龟背炮”发展演变而成。
巴吉人晚年穷困潦倒,浪迹江湖,50多岁流落至上海市,以棋为业。他曾把“反梅花”谱部分手稿赠给李子良先生,后刊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象棋界》杂志。
人物经历
巴吉人祖辈世居东北,满清入关后,到江苏镇江担任官职,世居镇江弥陀巷。
相传同治元年(1863年),其母己有近足月身孕。一天,弥陀寺突发大火,从藏经楼延烧到方丈室,又从大雄宝殿烧到观音阁。当时生产力低下,消防还没用上“帮浦”等水龙,救火灭灾主要靠水桶、扒竿等简单工具,遇上大火,只有采取拆房阻断火势之法。由于大火已延烧三天,尚未扑灭,眼看要烧到巴府,全家一片惊恐,巴夫人心头一急,突然提前分娩。不料在呱呱坠地之际,大火竟奇迹般被扑灭了。为此,人们都认为这小孩是吉祥的象征。据《镇江棋话》载:经道台大人斟酌,取“吉人天相”之义,赐名吉人。
学弈生涯
巴吉人从小即耽象棋,据闻其父寻得一些宝贵棋谱,供他参阅,为此进步神速,加上他精益求精,刻意研求,尝于卧帐上粘一纸棋局,每于夜间登床时,必凝视沉思,倦极始入睡,所以巴十五岁时己执镇江棋坛牛耳。
成名经过
其父常在工作之便带巴吉人到各地手谈。每到一地,即寻当地名手对弈,且彩金不少。在苏州市击败名手许振葆、华洪泉,在杭州市击败名手关胡子、吴之龙,在南京市击败名手邹鸭子等。既负盛名之后,各地来访者日多。扬州市名手兼《石杨遗局》编者杨健庭到瑞源茶楼向巴挑战,由于杨比较保守,坚持一种布局,一天之内被巴连下六城(一说五城),败北而归,南京高手张某亦然。由于巴棋艺高,不少己约战的好手怯于其艺而不愿对赛,甚至托病不出,久而久,棋人呼之为“不斗”,所以巴吉人有“巴不斗”的外号。另有一说,巴用炮厉害,斗顺手炮或列手炮,对手十有九输,故名“不斗”。大约三十岁起,巴在镇江市最大茶馆——瑞源茶楼和同源茶楼下棋。有一次,一名陌生人慕名和巴对弈。巴饶双马杀得陌生人片甲不留,事后人们才知是位退休将军,于是巴有了“沿河十八打,将来拉下马”的美誉。
弈坛佳话
其时,另一杨州索万年慕名挑战,据载:“索万年,杨州人,著名棋手,棋艺之高如鹤立鸡群,对诸多好手大都让先,有索无敌之称。”另一说经好事者多次撮合而较艺,《镇江棋话》又载,巴索二氏晤面后,以彼此均系此中佼佼者,诚恐一日失利,有亏荣誉,莫不有戒心。往还数日,始约战于镇邑著名之瑞源茶楼。事先消息秘密,然及期,往壁上观者,已有数十人。巴索二人,着来均极审慎,于平淡处具见真功夫。连弈三日,胜负相当,雌雄莫辨。当决斗时,曾发生一极有趣之笑谈,即以时在蒲节数日,双方战正酣,中午不进食,饥肠雷鸣,始以角黍果腹。乃巴索二氏,均淡巴菇烟,包置于几间,竟以黍蘸食烟叶以尽。迨吸烟时,又将白糖装入烟筒,就火不燃,才知其误。旁观者群为哄堂,然当时匪特局中人心有注,浑然不觉,即观之徒亦无察及。由此可见,巴索二氏固属用志不分,而棋艺之引人入胜,竟有如此。比赛结果,巴索两人以和局而告终,从此他们竟成莫逆之交,索万年还在镇江市收徒数人。
人物作品
关于《反梅花谱
巴吉人的棋艺还反映在著述上。据镇江已故棋人周秋水 说,巴著有《象棋梅花心法谱》(手抄本)。其中大部分以《反梅花谱》被人传诵,但另有五局关于龟背炮的未录人。为什么未录人?据传,这和李忠良有关。中年以后,巴家道中落,他别无技艺,只好以棋为生,经 济很窘迫,常得到好友李忠良的帮助。但这样下去总不是办 法,为此他决定到上海市摆棋为生。离镇江前,他将《象棋梅花 心法谱》赠给李志良。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十二局(31变),对龟背炮五局舍弃不用,并将名称改为《反梅花谱》。由于“巴不斗”棋艺高超,有人曾作诗歌之:双炮齐飞结阵雄,当头转角势如虹。沿河十八连环响,便似惊雷起怒风。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到了1912年,清皇朝终于被革命力量所推翻,其时,巴不斗还在上海“斗棋”。因为他是“满鞑子”,一度受到歧视。据《镇江棋话》载:“中年后,巴 吉人即浪迹江湖,以棋为生。50多岁时,犹在上海闯荡。一次,被一群流氓欺侮,气愤之下,投入吴淞江自尽。”这是一代棋手的悲剧。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人物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