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轻机枪(别名:56式班用轻机枪)是仿制
苏联的RPD轻机枪,是中国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一种机枪。该枪于1956年定型,1963年经过进一步的改进设计,定型为56-1式
轻机枪,随后大量装备部队。
56式轻机枪是步兵分队在近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主要武器。该枪可用弹链供弹,使用中国56式7.62x39毫米步枪弹,在500米内对单个目标射击效果最好,集中火力可射击500米内的飞机、伞兵和杀伤800米内的集团目标,弹头飞行到1500米仍有杀伤力。该枪初速735米/秒,理论射速650发/分,战斗射速150发/分。
56式轻机枪曾大量装备中国部队,参加过中苏边界冲突、
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印边境战争。在
对越自卫反击战,56式
轻机枪在前线部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军队第62旅旅长辛格率四人逃跑,被56式轻机枪的一个连续射全部打倒毙命。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1950年,中国开始仿制
苏联1944年式7.62MM卡宾枪。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又全面引进了
苏联红军当时列装的SKS 7.62mm
56式半自动步枪和
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 7.62mm突击步枪。为了使中国武器装备统一化制式化,改变当时部队枪支弹药“万国造”的尴尬局面,中国开始制造属于自己的枪支。而中国因为本身还不富裕,外加子弹生产量也有限,所以必须在尽量保证武器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轻武器的高中低搭配。结果,同样发射7.62×39毫米M43式子弹的
SKS半自动步枪、AK-47自动步枪和RPD
轻机枪就成了解放军最终选用的仿造枪支。
研发历程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为争取中国支持,改变了斯大林时代只提供旧品的方式,对中国提供了苏军现役装备和生产技术。1955年1月11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中国从苏联引进了7.62mm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及其他枪支,还引进了全套的资料以及工艺技术文件,在全面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仿制。这是一次全面的技术引进,也是对新中国轻武器生产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一批新枪于1956年相继定型并投入生产。这些产品包括:56式冲锋枪(仿苏АК47式突击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仿苏SKS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仿苏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班用机枪)。1961年,根据苏联资料对56式轻机枪做了细微的改进:减小了气体调节器1、2号气槽的宽度,增大了3号气槽的宽度,增加了导气结合管与活塞的配合长度,活塞上增设闭气沟及导突茎;机匣上的拉机柄导槽改成了T形突棱导板并把拉机柄前移了30mm枪机框上增设了一个大滚轮,抛壳窗前下壁增加了一个 30°的斜面;复进簧由一根改成了大小两根;弹链节后端增加了一个钩部。所有这些改进,提高了该枪的机构动作可靠性。1963年经过进一步的改进设计,定型为56-1式轻机枪,随后大量装备部队。
基本设计
整体结构
全枪由枪管机匣、枪机、枪机框、复进机、发射机、受弹机、
瞄准装置、脚架及木托等几大部分组成。
动作原理
56式轻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撑开式闭锁方式,开待击。采用单程输弹、单程进弹方式。装弹后,拉动拉机柄向后,使枪机、枪机框停在后方,枪呈待击状态。第一发枪弹在预备进膛位置。打开保险后,手扣扳机,击发阻铁向下,解脱枪机框,复进伸张,枪机、枪机框向前运动,推弹突笋从
弹链内将预备进膛位置的枪弹推进弹膛。在枪机框向前运动的同时,由于导柱的作用,使大拨弹臂带动小拨弹臂,从而使拨弹滑板向左移动。此时,阻弹齿止住枪弹和弹链,拨弹滑板继续左移,拨弹齿从次一发枪弹上滑过,以准备拨弹。枪机快前进到位时,
抽壳钩越过枪弹底缘,抓住枪弹。枪机前进到位时击铁撑开闭锁片,完成闭锁。闭锁后,击铁向前撞击击针,使枪弹发火。发火后,
发射药燃气推动弹头向前,当弹头经过导气孔时,部分火药燃气通过导气孔进入
导气箍,经气体调节器向后冲击活塞,使枪机框后退,枪机框迫使推杆后退,复进开始被压缩。枪机框单独后退一段距离后,其定型槽便将闭锁片向内收拢,然后枪机在连接槽前壁的带动下与枪机框一同向后退,完成开锁。开锁后,抽壳钩从弹膛内抽出
弹壳,并与抛壳挺共同作用,将弹壳抛出。枪机框后退时导柱迫使大拨弹臂带动小拨弹臂,使拨弹滑板向右移动,将次一发枪弹拨向预备进膛位置。枪机框后退终止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向前,这样循环往复,形成连发,直至弹尽。若中途放开扳机,击发阻铁在簧力的作用下恢复原位,当枪机框后退到位再复进时,即被击发阻铁扣住形成待击状态。
枪机
枪机由机体、击针、抽壳钩及闭锁片组成。闭锁片下部的定型突笋与枪机框上的击铁、定型槽相配合完成开、闭锁动作。闭锁片分为左右两片,闭锁时两片闭锁片的后端被枪机框上的击铁挤入机匣两侧的闭锁卡槽内,使枪机闭锁弹膛。开锁时在枪机框上的定型槽作用下,两片闭锁片向内收拢,脱离机匣两侧的闭锁卡槽,而后,枪机框带动枪机后退。
机匣
枪机框的作用是承受、传递
发射药燃气的冲量及复进簧的能量;带动枪机前后运动;与枪机配合完成开、闭锁动作,带动受弹机动作;打击击针,赋予击针击发枪弹的能量。其由枪机框体及
活塞组成,枪机框体上设有击铁、
导柱及小滚轮、大滚轮、待发卡槽、前突笋等零部件。
枪托
复进机安装在枪托内,其由大/
小复进簧、复进簧导管、复进簧导杆及推杆组成。复进机的作用是储存枪机、枪机框的部分后坐能量,赋予枪机、枪机框向前复进及完成供弹、抓弹、闭锁所需的能量,同时赋予击铁撞击击针的能量。小复进簧主要在冬季气温低时加装使用,工作中,其与大复进共同作用。在大复进簧可以保证枪机动作正常时,小复进簧可取下不用;平常训练时小复进簧也可取下以减小枪机向前撞击的力量。
枪管
枪管前端设有
螺纹,平时旋有枪口帽。擦拭时旋接上枪口套,以保护枪口;射击
空包弹时可旋接空包弹助退器。枪管后端采用螺纹固定在机匣上,不能拆卸。枪管中部连接有
导气箍,下方结合有
活塞筒。活塞筒与导气之间留有间隙,以便排出多余的
发射药燃气。气体调节器为锥形,其上有3条宽度不同的气槽。1号气槽宽1.6mm;2号气槽宽 2mm;3号气槽宽4m。通常情况下使用2号气槽,在严寒环境中或枪内污垢较多时使用3号气槽,炎热条件下使用1号气槽。
发射机构
发射机由击发阻铁、击发阻铁簧、保险机、保险簧、发射机座组成。56式轻机枪采用开膛待击方式,无论枪机处于后方位置(待击状态)或是前方位置9击发状态),均可将保险机柄转至前方而实现保险。当该枪处于击发状态而保险机柄转至前方时,保险机上的限制突笋突出于发射机座,顶住机框体后端的限制缺口前壁,即使发生碰撞,枪机、枪机框也不能退过进弹口,不会造成意外击发,也避免了枪机、枪机框被击发阻铁楔住及损坏零件的现象。当该枪处于待击状态,保险机柄转至前方时,因保险机轴弧形面位于上方,顶住击发阻铁,阻铁不能下降,故扣不动扳机,枪机框不能前移,不能击发。
供弹
56式轻机枪配备两节50发的不可散
弹链,为方便携行,弹链一般会绕在一个圆鼓形的弹链盒中,并将弹链盒顶部的连接钩挂到机匣前面的弹链盒托座上。装好弹链盒后,压下机匣底部的卡笋,可防止射击过程中弹链盒向后滑落。
受弹机
56式轻机枪受弹机可将弹链上的枪弹逐次输送到预备进膛位置,由拨弹滑板、小拨弹、大拨弹臂、受弹机盖、受弹机框及受弹机座组成。
瞄准具
56式轻机枪的瞄准具由准星和表尺组成。准星由准星座、准星座螺、准星护翼及准星组成。准星尖为圆柱形,归零时,高低和水平调节都是调准星,准星座上的分划间隔为1毫米,准星的螺距为1毫米。弧形表尺由表尺座、表尺板、表尺板簧、U形缺口照门、游标和横表尺组成。表尺板上刻有10个长分划,每个分划代表100米的距离。每两个长分划之间有短分划,代表50米的距离。为便于装定表尺,表尺板背面也刻有分划;横表尺用以修正方向,转动移动螺杆可使照门左右移动。横表尺“0”刻线的左右各有7个分划,每一分划所对应的瞄准点的偏移是,在100米距离上为200毫米,在200米距离上为400毫米,依此类推。
性能参数
56式轻机枪性能参数
资料来源
衍生型号
1963年,中国对56式轻机枪进行了改进,生产定型56-1式轻机枪。56-1式
轻机枪的自动原理、闭锁方式、结构组成与56式轻机枪完全相同。但也有所改动,缩短了脚架,
火线高由原来的330mm降低为300mm,枪管与脚架的相对转角由32”增加到72°,脚架折叠状态由搭扣固定改为缺口定位,简化了操作动作;准星护翼改成护圈,避免夜间射击时误将准星护翼当成准星使用,照门宽度减小并加深,以利于瞄准;弹链由原来的2节50发不可散弹链改为4节25发不可散弹链,取消了环形末节;弹链盒内增加了弹性衬垫和衬圈,避免枪弹冲撞弹链盒壁产生声响,这一点在夜间战斗时至关重要,弹链盒托架由铆接固定式改为链折叠式,在不装弹链盒时可翻扣在机匣受弹机槽内,起到防尘的作用;改进了附品的放置方式。经过这些改进,大大提高了该枪的机动性和勤务使用的方便性。
服役情况
以12人制
步兵班为例,全班火力核心为1挺56式班用轻机枪,由正副射手使用(副射手无武器)。
56式轻机枪曾大量装备中国部队,参加过中苏边界冲突、
对越自卫反击战和中印边境战争。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56式轻机枪在前线部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2月23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代乃阻击战打响,越军再次向无名高地发动了猛攻,其动用了2个
加强连的兵力,采用轮番进攻交替跃进的战术,在60mm
迫击炮和
高射机枪的掩护下,从
徐泽贵所在的2班正面攻上来。徐泽贵和战友们沉着应战,用56-1式轻机枪向越方猛烈射击,最后将其击退。
中印边境多数地段山高路狭,
56式自动步枪枪支射程适当,中间型子弹因重量轻可多配,在此特殊地形条件下可发挥其优点。在接剿作战时,印度军队第62旅旅长辛格率四人逃跑,被56式轻机枪的一个连续射全部打倒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