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链是把大量子弹以串联方式连着的弹药,主要是为
机关枪或各种全自动速射武器持续供弹的供弹具,以达到持续火力压制的效果。可以细分为柔性、刚性和半刚性三大类,其中目前最为常见的半刚性弹链又可以分成三种:不可散、可散、组合式(或半可散)。
柔性弹链是所有类型的弹链中最早出现的,
马克沁重机枪的弹链就是帆布柔性弹链。柔性弹链易于整理、堆叠,而且成本也比较低,重量较轻。但问题就在于帆布这种棉麻织物容易吸湿,如遇雨水容易损坏弹药。随着科技的进步,柔性弹链之后很快被刚性和半刚性的弹链取代。
供弹条(feed strip)也称为弹药条(ammo strip)或供弹盘(feed tray),最初设计于 1895 年,由
奥地利维也纳的阿道夫-奥德科莱克-冯-乌杰兹达男爵上尉根据最初的设计而设计。供弹条是一个简单的硬质金属(通常是钢或铜)托盘,通常可容纳 15 至 30 枚压接成排的子弹。供弹条装入枪的一侧,当子弹被剥离并从武器中发射出来时,托盘会逐渐移动到另一侧,直到空弹时托盘掉落,然后再插入一个新的托盘。在这方面,它类似于 En-bloc
弹夹。"供弹条 "装弹系统由霍奇基斯机枪设计首创,其中最著名的是霍奇基斯 M1914 机枪。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稍后,
美国、
英国和法国等主要国家的军队都使用过霍奇基斯机枪。不过,供弹条装置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得以延续,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设计的布雷达 M37
机关枪和日本设计的 3 式和 92 式机枪,它们一直使用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铰接式供弹带(Articulated feed belt),虽然大多数军队都使用分解式或非分解式供弹带和可拆卸
弹匣的机枪来取代供弹带,但霍奇基斯供弹带的设计实际上开创了早期50发铰接式供弹带装置的先河,它由铰接的金属片折叠而成,类似于传统的供弹带,这种供弹装置只在霍奇基斯
M1914机枪上使用过。霍奇基斯铰接式供弹带的设计也可追溯到 1896 年。
可
霰弹带(Disintegrating belt),许多现代弹带都使用可散弹带。解体连杆可保留单发子弹,并在弹带上与前一发子弹铰接。当前一发子弹从弹带剥离并送入供弹系统或弹膛时,固定它的链节被弹出,固定下一发子弹的链节被分解。许多分解式弹带的设计允许两段弹带通过一个
弹匣连接,这甚至适用于非分解式弹带。在战斗中由副射手完成时,将一条新的弹带连接到武器中已供弹的弹带末端可实现连续射击,而无需打开供弹盘和重新装弹。
不可散弹带(Non-disintegrating belt)这种弹带的设计可以重复使用,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不会散开,类似于供弹带。目前只有少数几种
机关枪仍在使用这种供
弹带,如
苏联的 DShK、
捷格加廖夫轻机枪、PK,
俄罗斯的 RPL-20、PKP Pecheneg,
德国的 MG 34、MG 42、MG 3,中国的 QJY-88,以及
英国的 "
维克斯6吨坦克"(Vickers)机枪。可以说,腰带式机枪的前身是 1848 年获得专利的卡斯步枪和 19 世纪 50 年代获得专利的特里比链条枪。由于油、油脂和其他污染物会改变皮带的形状,这些设计很容易出现故障。如果浸水,帆布带(包括装有子弹的环形带)就会收缩,枪机就无法取出子弹。后来的腰带设计使用永久连接的金属环来固定
弹壳,最初使用帆布腰带的武器(如维克斯火炮)也采用了这种更可靠的形式。这些腰带更耐
溶剂和油污。尽管这是一种效率更高的系统,但可能由于成本和工作量的增加,目前仍很少使用。非分解式腰带通常是由分解链接连接的长度有限的碎片,在通过武器后碎片会脱落,从而限制了武器上悬挂的废旧腰带的长度。许多设计用于使用非分解金属环或帆布腰带的武器都配备了自动装弹机,可将
霰弹或装在剥离夹中的子弹重新装入这些腰带。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弹机可以快速回收
弹带,以达到实用的连续射击率。
它将可散和不可散的部分有点结合了一下。组合式弹链它本体就是个不可散弹链,只不过每隔几发就会有一个独特的连接节,当这一连接节上的
弹壳离开之后,这一截弹链就会和主体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