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塘乡
浙江长兴县新塘乡
新塘乡,属于长兴县太湖街道,是浙江长兴县有名的“蔬菜之乡”。80年代末,该乡的少数农户大胆尝试在水田中进行常规露天蔬菜种植,每亩一季净收入1200元。随后全乡蔬菜面积逐步扩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优势主导产业。
乡村概况
该乡以提高蔬菜质量、增加效益为目标,依托科技扩大设施栽培面积,调整产品结构。为此建立了50亩新种,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性强、生长快、群众喜买的蔬菜新品种,今年已引进推广紫茄、青椒等新品种10个。同时又从上海农科院引进技术,新辟3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引种新品种3个。
2000年12月27日,长兴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雉城镇、新塘乡、长桥乡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雉城镇,面积131.8平方公里,辖54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人口15万。
新塘乡位于长兴县东部的太湖之滨,距雉城镇9公里,全乡属平原水网地区,地势平坦,河港交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长兴县粮食、蔬菜、蚕桑高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塘乡形成了以蔬菜、轻纺、捕捞和劳务输出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格局,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成为苏浙皖毗邻地区最大的蔬菜基地。
历史沿革
相传在唐朝,为了抗御太湖风浪侵袭,在此修筑了一条新塘堤,乡名因此而得。1949年4月长兴县解放时建政新塘乡,下辖7个村,其中两村属南阳乡,1956年至1957年划归下乡,1958年又属洪桥公社,建新塘管理区,1962年调整规模时建新塘公社,1983年11月恢复乡建制至今。2012年,长兴县撤销雉城镇镇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县政府直辖,在此行政区域内设立雉城、画溪、太湖县3个街道办事处,新塘乡隶属于太湖街道。
大事记
1980年冬种后部分村实行联产到劳试验,1982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亩产达1530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8年增加34%。1984年,成立乡科学技术协会后有5个农技推广项目获省市县表彰。1986年,新长公路开通,结束了全乡无公路历史。80年代,实行太湖围网养鱼试点,至1998年形成太湖水产品捕捞、收购、加工、经销一条龙。90年代,实行池塘渔业丰收计划。1992年,获县池塘渔业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993年,建立占地70亩的蔬菜交易市场。1995年,获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效益奖,蔬菜协会获省级先进集体称号。1996年,编制《新塘乡集镇总体规划》并同年起步实施;建立南张浜村现代化农业园区。1997年,实施“万亩万元千斤粮工程”,至1998年基本实现。
蔬菜之乡
1980年新塘村8个承包组列为县蔬菜基地,1992年全乡蔬菜种植户猛增至623家,产量2000吨,产值达200多万元,并采取粮菜轮作方式确保粮食产量,1993年后每年以2000亩速度递增,至1998年辐射8个行政村、105个承包组,面积1.1万亩,有2588户成为专业户,占全乡总农户的60.6%,年均产量2万吨,产值338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5%,人均蔬菜收入2190元,同时依靠科技,引进大棚多膜栽培技术和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使蔬菜种植迈上了上市早、产量高、价格优、效益好、采摘季节长的新台阶,而且由原来的“农户+市场”的粗放型模式过渡到“农户+基地+公司+市场”的集约化模式,1998年获县高效农业先进奖,被誉为“蔬菜之乡”,成了苏浙皖毗邻地区最大的蔬菜基地。
实施“万亩万元千斤粮”工程
1996年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和丰产方示范片后,又全面实施良种工程,良种覆盖率达99%,1997年开始实施“万亩万元千斤粮”工程,即在2000年前栽培蔬菜面积保1万亩,亩收入达1万元,亩产粮食超千斤,1998年这一工程基本实施,获长兴县粮食丰收杯二等奖
家庭轻纺业异军突起
80年代初家庭轻纺业斩露头角,90年代后发展迅猛,1995年产值1.23亿元,已占工业总产值的80%,利税近千万元,1997年引进喷水织机,产值、产量、利润相当于普通织机几十倍,而今轻纺业已成为全乡四大经济支柱之一,10年来使全乡人均收入年均递增600元。
劳务输出增加收入
1988年开始劳务输出,但只有几户尝试,至1989年增至16户,户均年收入1.7万元,1993年至1995年共有840户1900人外出承包粮田6.67万亩,年增收入3001万元,随后逐年增多,至1998年全乡村村有劳务输出,户数超千,人数超两千,承包水田9万余亩,劳务输出地区有湖州市各地和苏、锡、常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乡村概况
历史沿革
蔬菜之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