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即
血清钠浓度\u003e145mmol/L。机体在高钠血症时多表现为高
渗透压,产生渗透压有效的
电解质与机体总的水的比值升高。
高钠血症患者
血浆皆为高渗状态,但体内Na+总量可有减少、正常和增多之分;根据
细胞外液量的变化可分为低容量性、高容量性和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钠血症高发人群为小儿、老年和重症患者。其基本的病生理机制是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脱水,引起临床症状。该病引起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但是神经系统的症状最为突出。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为精神状态的异常,如不安,嗜睡,易激惹,烦躁不安,
癫痫发作,肌肉抽搐,强直等。其他系统的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和明显的烦渴等。
高钠血症的
治疗目标是降低血钠,治疗方案的选择要依据不同的容量状态。高钠血症的纠正速度不宜过快,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应首先用0.9%的
生理盐水补充容量,高容量性高钠血症应首先降低钠负荷,对于等容量性高钠血症,应首先考虑补充丢失的水分。
截至2017年,数据显示,高钠血症发生率在就诊患者中为0.5%~2.0%,住院患者中约为5%。高钠血症是可以提前预防的,预防可以降低严重的高钠血症发生的概率。高钠血症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急性高钠血症。儿童的急性高钠血症平均死亡率为45%,慢性高钠血症死亡率接近10%。成人的高钠血症超过160mmol/L,急性发病的死亡率75%,而慢性发病的死亡率60%左右。
定义
血清钠浓度\u003e145mmol/L定义为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机体在高钠血症时多表现为高
渗透压,产生渗透压有效的
电解质与机体总的水的比值升高。
高钠血症不等同于钠留。高钠血症只是表明
细胞外液钠含量和容量的相对关系,不代表细胞外液容量和钠的绝对变化。发生水钠潴留时,钠的潴留大于水的潴留,血钠的浓度才会升高。同理,钠水丢失时,如果水的丢失大于钠的丢失,也表现为血钠浓度升高。血钠升高带来的是渗透
摩尔浓度的升高,会导致
细胞内水向细胞外移动,导致细胞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
分型
高钠血症患者
血浆皆为高渗状态,但体内Na+总量可有减少、正常和增多之分;根据细胞外液量的变化可分为低容量性、高容量性和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又称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其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u003e150mmol/L,血浆
渗透压\u003e310mmol/L,
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ernatremia)的特点是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isovolemic hypernatremia)又称原发性高钠而症,其特点是血Na+高,血容量无明显改变。
病因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1.饮水不足
多见于水源断绝;口腔、咽部和
食管疾患伴吞咽困难、频繁呕吐等不能饮水;
昏迷、严重疾病或年老体弱的患者也因无口渴感而造成饮水不足。
2.失水过多
(1)经呼吸道失水
发热、
过度通气综合征(如
多重人格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都会使呼吸加深加快,呼吸道黏膜蒸发水增多,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又未得到水分的补充,则由于其损失的都是不含任何
电解质的水分,故可引起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2)经皮肤失水
高热(体温每升高1.5℃,皮肤的不显性蒸发水每天约增加500mL)、大汗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均可通过皮肤丢失大量低渗液体。
(3)经胃肠道丢失
呕吐、
腹泻及消化道引流等可导致等渗或含钠量低的消化液丢失。
(4)经肾失水
中枢性
尿崩症的患者因
下丘脑病变(如肿瘤、血管病变等)使
血浆抗利尿激素(ADH)产生和释放不足;肾型尿崩症患者(如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由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ADH缺乏反应,肾浓缩功能不良,肾排出大量低渗性尿液;大量使用
甘露醇、葡萄糖等高渗溶液,以及
昏迷的患者鼻饲高蛋白饮食,均可因肾小管液
渗透压增高而产生渗透性利尿,导致失水。
上述原因在口渴感正常的人,很少引起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因为水分丢失的早期血浆渗透压稍有增高时就会刺激口渴中枢,通过饮水后血浆渗透压即可恢复。但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皮肤和呼吸道又不断地蒸发水分,体内水的丢失就大于钠的丢失,造成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主要原因是盐摄入过多。
1.医源性钠摄入过多
在治疗低渗性脱水的患者时,为了纠正其
细胞外液的低渗状态,给予了过多高渗盐溶液,或是在
等渗性脱水患者,没有严格控制高渗溶液的输入,如果始发原因是肾本身疾患将难以及时调控过来,就有可能导致高容量性高钠血症。另外,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时,为了纠正酸中毒,而滴注过多的高浓度的
碳酸氢钠,可造成高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此,应当立即停止钠的输入,并适当补充水分。
2.原发性钠潴留
原发性醛固醛增多征和库欣(Cushing)综合征的患者,由于
醛固酮的持续分泌增加、使远曲小管对Na+、水的重吸收增加,常引起体内钠总量增加和血钠浓度的增高,同时伴有
细胞外液量的增多。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这类患者通常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病史。病变部位可能在
下丘脑。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受损,下丘脑中的
渗透压感受器阈值升高,渗透压调定点上移,口渴中枢和渗透压感受器对渗透压的刺激不敏感,对正常水平的渗透压无反应性感受,只有当血钠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才能刺激下丘脑释放
抗利尿激素。然而,这类患者对口渴和ADH释放的容量调节是正常的,因此当血容量减少时,仍能照常引起口渴感和ADH的释放,产生抗利尿作用,以恢复血容量。故其尽管有高钠血症存在,但血容量是正常的。
流行病学
高钠血症高发人群为小儿、老年和重症患者。住院患者高钠血症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截至2017年,数据显示,住院患者中高钠血症的发生率为0.3%~1%,其中60%~80%为医源性,多由于自由水摄入不足或输入过多的盐水。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高钠血症的发病率为4%~26%,其中重度高钠血症(\u003e160mmol/L)的发病率为0.6%~1%。
病理生理学
高血钠基本的病生理机制是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脱水,引起临床症状。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1.口渴:由于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反射性兴奋
下丘脑口渴中枢,引起口渴感;同时循环血量减少及因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口干舌燥,也引起患者出现口渴,促使患者饮水,这是重要的保护机制。但极度衰弱的患者和老年人,口渴感可不明显。
2.细胞外液减少:由于丢失的是细胞外液,所以细胞外液量减少。同时,由于失水大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患者可出现少尿、无尿、尿比重增高。
3.
细胞内液向
细胞外液转移:由于细胞外液
渗透压升高,可使
体液由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这可使减少的循环血量有所恢复,但同时也使细胞脱水致使细胞皱缩。严重的患者,脑细胞严重脱水,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嗜睡、肌肉抽搐、
昏迷、甚至导致死亡。脑体积因脱水而显著缩小时,
颅骨与脑皮质之间的血管
张力增大,因而可导致静脉破裂而出现局部脑内出血和
蛛网膜下腔出血。
4.
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的病例,尤其是
体温调节功能发育尚未完全的婴幼儿,由于散热障碍,易出现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钠血症时
细胞外液高渗,液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导致细胞脱水。严重者引起脑细胞脱水,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患者血容量无明显改变,只是由于细胞外的高渗状态可引起脑细胞脱水皱缩,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甚至导致静脉破裂而致脑局部和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
高钠血症引起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但是神经系统的症状最为突出。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最为突出,可表现为精神状态的异常,如不安,嗜睡,易激惹,烦躁不安,
癫痫发作,肌肉抽搐,强直。高钠血症引起的脑细胞收缩,可引起血管破裂,导致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钠血症发生速度缓慢时,大脑通过代偿,使脑细胞内的
渗透压升高,脑细胞内水容量部分恢复。治疗时使用低张液体水化过快,
细胞外液渗透压迅速下降,脑细胞内的渗透压来不及下降,将发生脑水肿。
其他系统的表现
患者还可以有发热,恶心呕吐和明显的烦渴。大多数院外高钠血症患者是婴儿或老人。婴儿发生高钠血症时,可表现为通气过度,肌肉无力,不安,特征性高调哭声,失眠,嗜睡,甚至
昏迷。老人临床表现较少,不易发现,有严重症状时,血钠多超过160mmol/L,烦渴可以是早期表现,但是有些老年人烦渴中枢异常或反应差,不出现该症状。
检查与诊断
询问病史
患者有无多尿或少尿、恶心呕吐、大量出汗以及癫痫或昏迷等病史。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
高钠血症可能出现口渴、皮肤湿冷、眼球凹陷以及
低血压、心动过速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排除
结核、
结节病等。严重高钠血症者应行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排除颅内病变。
诊断
早期识别
识别高危因素和提前预防,可以阻止或减轻高钠血症的损伤。院外人群中,老年人由于肾脏浓缩能力下降,渴感中枢的反应减弱,体内水的总量较低,当出现发热出汗等情况时,水的丢失增加,如不能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出现高钠血症。住院患者中,发生高钠血症的年龄相对降低,医源性的原因多见,如静脉使用
碳酸氢钠,高渗的肠内营养补充导致
腹泻,使用渗透性利尿剂或袢利尿剂,机械通气导致水分丧失增多,而接受这些治疗的患者,主动摄水的能力下降,这些患者应注意水分的补充,避免高钠血症的发生。
诊断流程
高钠血症只是表明
细胞外液钠含量和水的相对关系,不代表细胞外液容量的绝对变化,必须参考相关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检查来判断。
评估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
高钠血症合并何种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对于病因的判断和治疗十分重要。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水的丢失大于钠的丢失;高容量性高钠血症,钠的潴留大于水的潴留;等容量性高钠血症,体内钠总量变化不大,主要是水的丢失。
不同类型的鉴别诊断
不同细胞外液容量变化前提下,可通过尿
渗透压结合尿钠判断导致高钠血症的类型。尽管血钠浓度升高,
细胞外液处于高渗状态,由于病因及代偿机制的不同,可出现尿渗透压及尿钠的不同变化。
细胞外液量丢失的高钠血症,通常为肾性或肾外性失钠失水,肾性失钠失水表现为高尿钠合并等渗或低渗尿;肾外性失钠失水则为低尿钠合并高渗尿。细胞外液量不变的高钠血症,尿渗透压和尿钠的变化比较复杂。细胞外液量增加的高钠血症通常表现为高尿钠合并等渗或低渗尿。
1.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由于钠和水的大量丢失,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低容量的症状和体征;如
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颈静脉塌陷,皮肤黏膜干燥等。肾外丢失可见于酷热的环境中大量出汗,或者是严重的
腹泻,丢失低张的
体液。在这类患者,肾脏的浓缩功能正常,表现为尿液浓缩,尿渗透
摩尔浓度通常大于800mOsm/
千克H2O,尿钠浓度小于10mmol/L。肾脏途径丢失钠和水,通常见于髓袢丢失钠和水,如袢利尿剂的过量使用;或尿中存在渗透性利尿物质,如糖、
甘露醇和
尿素等。一些存在不完全性
梗阻性肾病的老年人,会排出大量的低张尿,同时尿钠浓度\u003e20mmol/L。
2.高容量性高钠血症
该情况更常见于医源性的给予含有高张钠的液体,如3%的盐水、5%的
碳酸氢钠等,或大量口服氯化钠。
原发性高醛固酮症和
库欣综合征通常只引起轻微的
高血压,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高容量的高血钠患者尿钠排出增加。
3.等容量性高钠血症
这一类型的高钠血症通常没有明显的失钠,所以容量不会有明显减少;但是如果渴感下降,或不能及时补充水分,会出现明显血容量下降。该类型的高钠血症最常见的病因是
尿崩症,由于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或对ADH反应减弱,使肾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尿崩症通常表现为尿浓缩能力下降,多尿,低渗尿,多饮;在不能及时补水时,尿量仍不能减少,同时出现高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或分泌减少,肾脏集合管浓缩能力下降,导致多尿和多饮。脑部创伤,感染,手术,肿瘤等原因是导致中枢性尿崩症的常见原因。遗传性疾病较为罕见,为常染色体遗传。多尿和多饮是主要的临床表现,尿量可多达6~8L/d以上。如果患者的渴感中枢正常,并且有足够的水源,患者的血钠可维持正常范围。如果渴感下降,或者患者活动能力受限,未及时补充水分,会发生严重的高钠血症。中枢性
尿崩症和原发性多饮较难鉴别,两种情况下血中均很难检测到
抗利尿激素。中枢性尿崩症的患者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得肾脏尿液不能浓缩,产生多尿,血钠上升,使得患者的饮水量明显增加。原发性多饮的患者由于精神心理的因素大量饮水,抑制了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进而发生多尿。
仔细询问病史,有助于诊断。中枢性尿崩症的患者发病时间比较明确,对水的需求非常固定而有规律,夜尿明显增加;而原发性多饮的患者,发病时间模糊,对水没有固定的需求,有时由于其他原因得不到水,尿量即可随之减少。夜尿增加和夜间的饮水量有关。
血浆的渗透
摩尔浓度\u003c270mOsm/
千克H2O,提示原发性多饮,而血浆的渗透克分子浓度\u003e295mOsm/kg·H2O,血钠\u003e143mmol/L,则提示为中枢性
尿崩症。在进行禁水试验时,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体重的变化。体重下降大于3%,血钠\u003e145mmol/L,出现
直立性低血压,或者连续三次留尿的
渗透压无变化,必须终止试验。
肾性尿崩症(nephrogenic
糖尿病 insipidus):肾性尿崩症是指
抗利尿激素分泌正常,由于肾脏的原因,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反应减弱或无反应,而引起的多尿,多饮,低比重尿。可分为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和获得性肾性尿崩症。
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ongenital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是一类发病率极低的遗传性疾病。其中常见的为X连锁遗传,家族中男性携带者表现出典型的
尿崩症,女性的杂和子有不同程度的多尿。在85%的患者中血管升压素受体2(V2 receptor,位于Xq28)发生突变,导致V2受体的功能丧失,使
抗利尿激素失去作用。到2020年为止发现了超过180种V2受体的突变。另一种是常染色隐性遗传,为水通道蛋白2发生突变,该原因引起的肾性尿崩占全部患者的约15%。该病的典型表现是多尿,尿量2~20L/d,
夜尿增多,烦渴,嗜
冰饮,如不能补充水分,易出现脱水及高钠血症。尽管是遗传性疾病,出生时诊断的较少,多数患儿在出现脱水高钠血症时仍表现为低渗尿,才被发现患有该疾病。
获得性
肾性尿崩症(acquired nephrogenic
糖尿病 insipidus),获得性肾性尿崩症较先天性肾性尿崩症更为常见,但是临床表现较轻。肾脏最大的浓缩能力受损,但是仍能排出高渗尿,尿量通常\u003c3~4L/d,尿量远小于典型的中枢性
尿崩症,先天性肾性尿崩症和精神性多饮。获得性肾性尿崩症的常见原因是以肾小管间质损伤为主的
慢性肾脏病或某些药物,可引起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反应减弱。慢性肾脏病引起肾小管间质损伤时,破坏肾髓质的高渗状态,可导致肾脏最大浓缩能力下降。一般情况下仅表现为
夜尿增多和多尿。在严重疾病的状态下,如果长时间不能有效的补充足够的水,而肾脏又持续的排出大量的尿,会出现高钠血症等问题。在慢性肾脏病的管理中应注意。
诊断
肾性尿崩症首先要和中枢性尿崩症进行鉴别。其次肾性尿崩症本身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并结合其他的肾脏检查作出判断。50%的中枢性尿崩症为特发性,其余的由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或创伤引起。临床上除尿崩症外,多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而无
肾脏病的表现。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或缺失,对
外源性的抗利尿激素有反应。
治疗
高钠血症的
治疗目标是降低血钠,即降低
细胞外液渗透压。治疗方案的选择要依据不同的容量状态进行选择。治疗的注意原则和事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高钠血症的纠正速度不宜过快,
细胞外渗透压降低过快会导致细胞内水肿。通常纠正速度以钠浓度下降速度为标准。几小时内发生的高钠血症,血钠纠正速度可到每小时1mmol/L,而不引起脑水肿。慢性高钠血症,钠的纠正速度每24小时不超过10mmol/L。纠正的目标是血钠降到145mmol/L。同时应连续监测
血尿电解质,如尿Na+尿K\u003c血Na提示仍有净水的丢失,需继续补充。
2.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治疗原则是防止水继续丢失和纠正低血容量。原则上尽可能通过胃肠道补充,包括口服和鼻饲。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静脉给予。应首先用0.9%的
生理盐水补充容量,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容量状态,容量补足后用0.45%的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补足水分,降低
渗透压。
3.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治疗包括应用强效利尿剂,以除去过量的钠。应首先降低钠负荷,可使用利尿剂加5%葡萄糖溶液,肾衰患者可使用血液透析。
4.对于等容量性高钠血症,治疗在于防治原发病。应首先考虑补充丢失的水分。所需水分可通过公式估算。已丢失的水分=(实际钠浓度/140mmol/L)×体重×0.6;除了已丢失的水分,还有正在丢失的水分,正在丢失的水分可计算自由水清除量。补水的方式可口服或静脉输入5%葡萄糖。
5.中枢性
尿崩症需要补充
抗利尿激素。
肾性尿崩症对
外源性的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无反应,主要应治疗原发的
肾脏病,如停用引起肾性尿崩症的药物,纠正
低钾血症高血钙,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等,可对症使用噻类利尿剂或阿米洛利。同时注意水的补充,特别是老年行动不良、幼儿、重症监护室患者等不能自行饮水者,及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问题,烦渴反射丧失者,应特别注意水的补充。
预防
依据高钠血症发生的机制,可以知道高钠血症是可以提前预防的,预防可以降低严重的高钠血症发生的概率。高龄;接受高张液体治疗;发热,烧伤,
腹泻等低张液体丢失增加;使用袢利尿剂,
甘露醇,高分解代谢排出大量
尿素;
糖尿病患者;既往有多尿多饮病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查
电解质的变化。这类患者表现如果出现神经精神系统改变时,应引起注意。
预后
高钠血症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尤其是急性高钠血症。儿童的急性高钠血症平均死亡率为45%,存活的患儿有三分之二遗留神经系统损伤。慢性高钠血症死亡率接近10%。成人的高钠血症超过160mmol/L,急性发病的死亡率75%,而慢性发病的死亡率60%左右。
历史
1935年,Alott在临床上首先报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高钠血症。1955年,Viar和Cort等人指出,头部血管扩張,可增加钠的排泄,可能由于作用于压力感受器原因。1962年,Alvioli认为没有明显的脱水,即使作水负荷试验钠也保持高值,因此提出
渗透压受体升高的概念。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