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肺孢菌
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机会致病寄生虫
卡氏肺孢子虫简称肺孢子虫,广泛存在于人和其他哺乳纲的肺组织内,可引起肺孢子虫性肺炎,或称肺孢子虫病。卡氏肺孢子虫为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机会致病寄生虫。卡氏肺孢子虫寄生于鼠、犬、猪、羊、兔等和人的肺上皮细胞中引起的寄生虫病。卡氏肺孢子虫于1909年在枯氏锥虫感染的豚鼠肺脏组织切片中发现,分类地位尚未确定。超微结构发现,孢子虫的壁属真菌性质,内部结构与原虫有亲缘关系。发育史尚未查明,呈散发性流行,见于欧洲、美洲。鼠类可能是传染源,犬可能是贮藏宿主。
简介
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carinii Delanoe et Delanoe,1912)简称肺孢子虫,由于carinii (1910)首次对寄生大白鼠肺组织中的虫体作了基本描述而定名。该 虫寄生于人和其它哺乳纲的肺组织内,可引起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systis carinii 肺炎,PCP)或称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机会致病原虫。其分类地位尚未明确,因其有孢子增殖阶段,暂为孢子虫纲的原虫。1952年捷克学者从患间质浆细胞性肺炎而死的16例小儿的肺渗出液中都找到该虫,因而确认它是引起这种肺炎的病原体。1981年以来,PCP成为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并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其次,恶性肿瘤、器官移植术后、恶性营养不良、大量的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以及放射线照射等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本病,故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重视。
卡氏肺孢子虫生活史中主要有两种型体,即滋养体和包囊。在姬氏染色标本中,滋养体呈多态形,大小为2~5μm,胞质为浅蓝色,胞核1个,呈深紫色。电镜下,滋养体表面有许多微细的管形突起。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4~6μm,囊壁较厚,姬氏染色的标本中,囊壁不着色,透明似晕圈状或环状,成熟包囊内含有8个囊内小体(intracystic bodies),每个小体都呈香蕉形,横径1.0~1.5μm,各有1个核。囊内小体的胞质为浅蓝色,核为紫红色。
形态
卡氏肺孢子虫为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其分类地位尚未明确。生活史中主要有两种型体,即滋养体和包囊。在姬氏染色标本中,滋养体呈多态形,大小为2-5µm,胞质为浅蓝色,胞核为深紫色。包囊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4-6µm,略小于红细胞,经姬氏染色的标本,囊壁不着色,透明似晕圈状或环状,成熟包囊内含有8个香蕉形囊内小体,各有1个核。囊内小体的胞质为浅蓝色,核为紫红色。
生活史
卡氏肺孢子虫在人和动物肺组织内的发育过程已基本清楚,但在宿主体外的发育阶段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本虫的包囊经空气传播而进入肺内。动物实验证实其在肺泡内发育的阶段,有滋养体、囊前期和包囊期三个时期。滋养体从包囊逸出经二分裂和内出芽和接合生殖等进行繁殖。滋养体细胞膜渐增厚形成囊壁,进入囊前期;随后囊内核进行分裂,每个核围以一团胞质,形成形成囊内小体。发育成熟的包囊含8个囊内小体,以后脱囊而出形成滋养体。 1984年吉用幸雄等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囊前期早期发育的构造,内含有联会复合体。当联会复合体消失后进行两次连续的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形成8个囊内小体。
致病性
健康人感染本虫多数为隐性感染,无症状,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处于潜伏状态的本虫即进行大量繁殖,并在肺组织内扩散导致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肺组织的泡沫状渗出物为肺泡内蛋白性渗出伴脱落变性的肺泡细胞,少量巨噬细胞、虫体的滋养体和包囊等。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
婴儿型:或称流行型(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主要发生于早产 儿及营养不良的虚弱婴儿。高发于出生后6个月内。患儿干咳突然发烧、呼吸、脉搏增快,严重时呼吸困难和紫,X线胸检可见双肺弥漫性浸润灶。常进一步呼吸困难导致死亡。国内已有报道,但未见到病原证实。
成人型:或称散发型。先天性免疫功能不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及放射线照射等的应用易诱发本病。在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发病最多。国外曾报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艾滋病成人患者感染率为59%,儿童患者为81%,是艾滋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全世界的本病发病率逐年明显上升。症状为干咳、呼吸困难、紫绀、精神不安,咳嗽几乎无痰,肺部无明显的罗音。X线显示两肺弥漫性阴影或斑点状阴影。急性期时,血沉快,原发病加重,如诊断不及时,2-6周内死亡。中国已有检到病原体的病例报道。本病的发病多与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器官移植术后、艾滋病、长期饥饿、恶性营养不良、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等有关。
流行性
世界性分布,二次大战后先在欧洲流行,病例报告达数千例,以后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均有报告。我国文献报告已有10余例。
本病流行常发生于婴幼儿集中的场所。散发病例多见于儿童或成人。传播途径不甚清楚可能与咳痰飞沫直接传染有关。
实验诊断
1.病原学诊断 可收集痰液或支气管分泌物涂片镜检,但阳性率很低,应用支气管冲洗术可提高检出率。也可进行经皮穿刺肺活检、支气管镜肺活检或开胸肺活检,这些方法虽可靠,但损伤大。
2.免疫学诊断 常用方法为IFA、ELISA或补体结合试验。但由于大多数正常人都曾有过肺孢子虫隐性感染,血清中都有特异性抗体存在,故检测血清抗体的方法一般不用于肺孢子虫病的诊断。
脱氧核糖核酸探针、rDNA探针和PCR技术等已试用于肺孢子虫病诊断,显示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导致病症
卡氏肺孢子虫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寄生于多种动物,如鼠、兔、猫、狗、猪、马、猴等体内,也可寄生于健康人体,其自然居住点可能为土壤。对本病患者应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加强血制品的检验,不滥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可疑病人,应早期治疗,有人试用预防性药物,投以复方新诺明,有一定的效果。
卡氏肺孢子虫感染严重时引起的机会性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多发生在早产营养不良的婴儿和免疫受抑制的儿童和成人。世界各地皆有散发病例,中国也有少数报告。由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恶性肿瘤以及肿瘤的化学或放射治疗等原因,尤其自艾滋病(AIDS,艾滋病)于1981年报告以来,发病率有增高之势,其病死率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临床表现有:1.干咳、气促、呼吸困难和紫绀。2.发或无热。3.纳差,偶有腹泻,体重减轻。4.双肺偶闻及少许罗音。5.幼儿可发生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6.部分成人患 者可有肝、脾肿大。
多见于免疫缺陷病或激素、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的患者。早期有发热、干咳、气短,晚期常有严重呼吸困难、紫绀、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肺部体征可听到散在的干性和湿性罗音。胸部X线检查:早期呈粟粒状或网状、结节状的间质性炎症,以肺门周围浸润为主,向肺的外周播散,继而出现肺泡性炎症改变,病变广泛而呈向心性分布,与肺水肿相仿。痰液、气管内抽吸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肺活检标本,找到卡氏肺孢子虫的包囊或滋养体为确诊依据。卡氏肺孢子虫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反应有助诊断。
防治原则
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如得不到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如及早治疗则可有60%-80%生存。常用药物有戊,乙胺嘧啶及复方新诺明。中国多数医院治疗白血病时加服磺胺噻唑(ST)合剂,对预防并发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有良好效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
生活史
致病性
流行性
实验诊断
导致病症
防治原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