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著名秧歌剧是1943年由
鲁迅美术学院秧歌队
王大化、
李波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内容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原名《王二小开荒》,后以群众通称的《兄妹开荒》定名。
秧歌剧《兄妹开荒》,音乐以
陕北地区民俗音乐为基础,根据 表现新的群众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发展。这是
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秧歌剧。反映了新的社会生活,发展了民间传统的秧歌。
春节演出后,
延安市《
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载了剧本和音乐。并于同年4月24日发表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社论中肯定《兄妹开荒》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
短剧”。它对秧歌运动的开展,对秧
歌剧和后来的新歌剧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秧歌原是流行于我国农村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农民创造的艺术。其中的秧歌剧又说又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有故事情节,大多短小精悍,因此格外受到农 民的欢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开始得最早,成就和影响也最大,带动了整个解放区的群众性的戏剧活动。
1943年2月5日,是农历癸未年的
春节。这一年春节期间的
延安市,特别是城南门外广场,人山人海,各界军民两万多人聚会,庆祝中美、中英订立新约,废除近代以来对华不平等条约。在新年和春节的宣传工作中,鲁艺一反过去只重视大型节目和剧场演出的惯例,而学习和采用了陕北秧歌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创造了《
大秧歌》、《
拥军花鼓》、《兄妹开荒》等节目。鲁艺教师
王大化、一年级学生李波演出的秧歌《兄妹开荒》受到热烈欢迎。
《兄妹开荒》(原名《王小二开荒》,王大化、
安波、路由作),采用秧歌的形式,但摒弃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其歌词加起来也只有270多字男:
公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女:哥哥本是庄稼汉那么依呀嗨,送给他吃了,合: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更多开荒,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嗨,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更多开荒,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浓郁的泥土气息与农民特有的诙谐交织在一起,使一出剧情十分简单的小戏演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强烈印象。毛泽东也在黄土飞扬的大风中坐在长板凳上观看,李波回忆说:“毛主席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在意,也不避一下风,这时毛主席身边的一个人往他嘴上捂了个大白口罩,毛主席马上用手扒拉开,只是兴奋地张着嘴哈哈大笑。”秧歌剧《兄妹开荒》在
春节的演出,一下子轰动了,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干部,都非常喜欢。
《兄妹开荒》是
王大化参加编剧和演出的有名的秧歌剧,这出戏,给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及
延安市的老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艾克斯在《崭新时代,崭新的文艺》一文中,叙述了1943年2月9日延安文艺活动的盛况时说:“鲁艺秧歌队百余人今起连续在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联防司令部等处表演。领头工农形象,手持斧头镰刀。新节目有王大化、李波演出的《兄妹开荒》,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任弼时、陈云同志看后,认为很好。毛主席连连点头,赞道:‘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你们觉得怎样?’朱总司令说:‘不错,今年的节目和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
当时
延安市的老百姓,他们一面跟着秧歌队跑,一面高声邀约着说: “去看
王大化!”他们看了一场又一场,王大化成了延安老百姓心目中的明星。一时之间,《兄妹开荒》不仅风行于各解放区,就是在
中国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也曾得到热烈的赞扬。王大化曾写了一篇文章③,介绍他演《兄妹开荒》的创作经过,文章写得很实际,也很有水平,他原原本本介绍了他怎样向人民群众学习,怎样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怎样逐步做到从外貌到思想感情、从形式到内容一步步地接近角色。当时任
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主任的李伯钊同志在《我所认识的王大化同志》一文中,谈到她看《兄妹开荒》的感受:“《兄妹开荒》是解放了的崭新型的农民形象,服饰动作,说不出的自然和谐,那么土色土香的地道的
陕北地区农民的风光,被他们两个演员演活了,大家被他们杰出的演技迷住了”。④③《
解放日报》1943年3月25日标题为《《兄妹开荒》的演出谈起——一个演员创作经过的片断》。此文在重庆《
新华日报》转载过,后来又被选入《新歌剧问题讨论集》。④《解放日报》1947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