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北京的北京》(Beijing or not)是杜超导演的纪录电影作品。该片曾获中国纪录片最高奖项
学院奖、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年度最佳作品奖 等殊荣。
12月26日晚,“光影纪年——2014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落下帷幕。导演杜怿超(Bill Do)凭借长纪录片《不是北京的北京(Beijing or not)》斩获第四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2014 China Academy Awards of Documentary Film, CAADF),成为该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第51届
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棉花》,获得本届
学院奖的评委会大奖。
第四届“光影纪年——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
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CDRC)承办的。秉承以学术性,公正性,独立性享誉业界的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因其品格追求和价值诉求,被业界称为“中国纪录片界的奥斯卡奖”,堪称中国纪录片价值标准体系中的最高奖项。2014年适逢中国传媒大学60周年校庆,学院奖颁奖典礼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
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之后,今年回归中国传媒大学,26日晚的盛典云集了众多纪录片界的大牌导演,学界、业界的领导和艺术家,其中包括:国务院新闻办三局局长张雁彬、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委员会会长
刘效礼、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沛东、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高峰、
爱奇艺副总裁耿晓华、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苏志武、新闻传播学部长
高晓虹、著名男高音艺术家
戴玉强等,晚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王志、央视主持人
王宁主持。本届
学院奖共颁出16项奖项(其中最佳创新奖和最佳国际传播奖空缺),涵盖了纪录片创作的各个方面。
一河之隔,京冀之别,你是否准备好了在此的生活?晨露相伴,星光相随,你是否还固执于对梦想的坚持?工作安家,结婚生子,你又是否成为了当初要成为的自己?公车站牌前小吃摊蒸腾的热气,
中秋节佳节餐桌上无奈空置的
月饼,皆缘“家”这个国人永恒的命题。此间,做出一个选择,你会有所获得,而有些东西也会随之变得奢侈。直到有一天,你终会懂得:人生就是要教会你,如何生活在一个,属于又不属于你的,不是北京的北京。
导演杜怿超用300天的时间,客居
河北省,往返奔波于京冀两地,遍访民众,与最普通的老百姓同吃同住,用最客观的镜头记录下
燕郊镇最真实的社会生态,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诚意,完成了时长66分钟的纪录片《不是北京的北京》。这部反映北漂青年生活现状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主题、真实的故事情节、流畅的拍摄手法,赢得了广泛好评。据悉,该片为杜怿超的本科毕业影片,早前因其先锋的创作手法,一度在答辩中引发争议和质疑,但最终杜怿超以大而学之、精进求索的坚持,用观众与学界的认可证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