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1922年3月5日-2002年4月10日),原名曾庆冠,也曾使用过柳红、马莱、阿文等笔名,祖籍
黄陂区,出生于武汉。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曾卓是较有影响的“七月派”诗人。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
重庆市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 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
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
湖北省教育学院和
武汉大学文学院,1952年任《
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2002年4月10日,曾卓与世长辞。
曾卓这一生的代表作品有许多,例如《悬崖边的树》《
老水手的歌》《曾卓抒情诗集》《曾卓文集》等等。
生平介绍
青春年少
1934年秋,曾卓考入汉口男一中。读初一时,在汉口《
时代日报》发表第一首诗《生活》。这是他第一次使用“曾卓”这个笔名。曾卓结识了几位高年级同学,加入了他们的读书会。这是一群倾向进步的学生。“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曾卓和读书会成员一起投入到
抗日救亡运动中,1936年加入武汉“民族解放先锋队”,成为第一批成员,1938年3月,16岁的曾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曾卓加入全国文协。他在
复旦大学与进步诗人
邹荻帆、
冀汸、
绿原等共同成立“诗垦地社”,创办《诗垦地丛刊》,为文学青年树起了一面时代进步的旗帜,1943年,曾卓考入
中央大学历史系,该校由南京西迁
重庆市,曾卓一进校,特务机关就通知学校当局要对他“严加监视”。
大起大落
1946年夏,还在中央大学读大学的曾卓,受聘任《
大刚报》副刊《大江》编辑。《大江》吸引了大批进步作者和读者,成为武汉最重要的文艺阵地,
俊青、
李瑛、
张海默等作家、诗人,在这里发出迎接新中国解放的诗篇,武汉解放时,曾卓公开了地下党员身份,担任报社党支部书记、副社长,1950年8月,《大刚报》改造成武汉市委机关报,1952年更名为《
新武汉报》,这是一条全国独有的私营报纸经公私合营改造为党的机关报的路子,1953年1月1日,作为中南局机关报的《
长江日报》停刊,同一天《新武汉报》延用《长江日报》报名,成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曾卓担任第一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兼任了武汉市文联常务副主席,1955年,曾卓牵扯进惊心动魄的“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案,1957年,曾卓保外就医后又紧接着被送往农村劳动,继而等待他的就是长达十年的“文革”和没完没了的批斗。
强势复出
1979年,57岁的曾卓开始迎来他文艺创作的春天,《
外国文学研究》发表了他的《阴影中的凯旋门》,而《
诗刊》则是发表了他的《悬崖边的树》,还有《文汇月刊》为他开辟了《听笛人手记》专栏。曾卓的复出,给刚刚复苏的中国文坛带来一片惊喜。然而2002年4月10日,刚度过80岁生日的曾卓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
主要作品
文集
诗集
《门》(1944年诗文学社);《悬崖边的树》(1981年
四川文艺出版社);《老水手的歌》(1983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曾卓抒情诗集》(1988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给少年们的诗》(1990年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散文集
《痛苦与欢乐》(笔名柳江,1951年武汉通俗读物出版社);《美的寻求者》(1981年
宁夏人民出版社);《让火燃着》(198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听笛人手记》(1986年
上海文艺出版社);《在大江上》(1992年
湖南文艺出版社);《美的寻求者》(1998年
山西教育出版社);《
笛之韵》(2000年
武汉出版社);《
曾卓散文选》(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诗论集
《诗人的两翼》(1987年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听那美丽的笛声》(1999年湖北少儿出版社)
文学短论
《在现有的基础上向前》(1951年武汉通俗读物出版社)
儿童小说
《小鲁宾逊的一天》(1945年重庆建国出版社)
相关作品
悬崖边的树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是诗人在经历“文革”政治风暴,饱受磨难,历经世事沧桑后写成的,这是一首自况诗。诗歌的主体意象是一棵位于悬崖边的树,诗人通过对这棵处境危险的树的描绘,塑造了一个有着沉重时代感的形象。作者用饱蘸血泪的铁笔,为我们掘开了现实的灾难,塑造了一个令人奋发的悲剧形象,高度概括了一代人的生活遭遇和他们不甘沉沦的感人风姿。
门
莫正视一眼
对那向我们哭泣而来的女郎
曾经用美丽的谎言来欺骗我们的
是她;
曾经用前进的姿态来吸引我们的
是她;
而她,
在并不汹涌的波涛中,
就投进了
残害我们的兄弟的人的怀抱。
今天,她又要走进
我们友谊的圈子。
她说:她现在才知道
只有我们
才是善良的灵魂。
让她在门外哭泣,
我们的门
不为叛逆者开
——《门》
这首《门》的主旨非常明确,诗人表现出对叛逆者的痛恨,也拒绝将“我们的门为叛逆者打开”。这首诗发表于1939年,正是革命斗争最艰苦的时期,作为一名有着坚定的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员来说,曾卓曾经的战友嫁给了迫害过他们的人,即使如今的悔过也不能弥补她的背叛,所以“门"是绝对不会打开的。诗人的愤怒显而易见,女郎曾经前进的姿态被“我们”视作谎言,如今由于后悔留下的泪水也被“我们”视而不见。诗歌直接为女郎贴上了“叛逆者”的标签。诗歌通过“门”也展示出了对叛徒的仇恨和自身坚定的革命信仰。
无题
1970年,曾卓仍背负着精神十字架诗的曾卓在单人“牛棚”写下了《无题》。
却也有我的厄尔巴一一
一座小小的板壁房就是我的孤岛
外面:人的喧嚣,海的波涛
我渴望冲破黑夜
在浓雾中扬帆远出
去将我的“百日”寻找
我倒下了,但动摇了一个封建王朝
有赠
1961年末,曾卓经受牢狱之苦、劳动改造、疾病折磨才回到自己的家中。《有赠》再现了曾卓与分别六载的妻子团聚的那令人高兴又辛酸的一幕。
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着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欢乐的歌声。
——《有赠》
来自草原上的人
《来自草原上的人》写于1940年,时值抗战艰难的相持阶段,曾卓仍将祖国必胜的信念寄于草原之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原是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希望之火在此孕育。在火热的抗战岁月中,草原是富饶而美丽的:“草原上——那铺满青草和野花的/辽阔而肥沃的土地,/接着辽阔而明亮的天。”
作品特点
情感表达
曾卓是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其他七月诗人不同的是曾卓的诗歌具有柔情和温婉的一面,曾卓的诗歌总给人一种温润之感,无论是早期反映民族忧患的担忧,还是受到不公平待遇时的执着信仰,总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其浓浓的爱意:对祖国的爱,对妻子的爱,对朋友的爱。诗歌是诗人主观化的一种外显,诗人们的主观经历和感受或多或少都会投射到诗歌上。曾卓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却也是不断收获爱的一生。童年虽然没有父亲的陪伴,但是母亲和祖父的关怀弥补了这一缺憾。成年后虽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却在此时收获了一份难得的爱情。因此,从诗人的一生来看,虽然经历坎坷,却收获了一份又一份的爱意,这种爱意影响了诗人的品格,让他学会用爱来善待周围的人与物,这种充满爱的一生也影响了他的诗歌。
形式技巧
曾卓深受
胡风和
艾青的影响,认为形式和技巧的探索都是必要的,形式和技巧都是为了内容的表达而服务的,“不论在什么场合,文艺底问题不仅仅是‘写什么’,同时也是和‘怎样写’一同存在的。形式与内容的方向必须保持一致,强调“怎样写”,把“怎样写”落在诗人观察的视角与态度,其实就是诗人的所见所感。
例如曾卓在创作《母亲》时,从自己母亲的真实经历出发,最后落脚到全国千千万万的母亲们身上,短小的篇幅并不能完美的再现诗人的感情,所以诗人选择了组诗的形式,由个人到集体,诗人的情感也得到升华。在描写诗人苦闷寂寞的心情时,诗人选择了散文诗的形式,在《寂寞外》中诉说着自己的寂寞;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与誓言时,诗人在《誓》中如同宣誓那般只选择了3—5行的诗句,如同日常喃喃自语那般表明心态。
曾卓熟练的运用意象的
隐喻,如在这首《无题》中,诗人将自己同
拿破仑·波拿巴对比,拿破仑的被困是实指,而自己被困则是虚指。
语言表达
曾卓的诗歌接受七月诗派坚持
现实主义的影响,注重语言的大众化,多用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创作,但是这种口语并不等同于日常的絮语。
艾青提倡诗要具有散文美,实际上就是要求诗歌要具有口语美,深受艾青影响的曾卓,也追求这种语言美感,他没有特意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和朦胧化的处理,而是追求语言的自然和朴素,选择明了的自然的节奏韵律,不过分雕琢修辞语词,尽力让语言纯净易懂。
获奖
《
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诗集奖,《听笛人手记》获1988年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相关评价
李怡在《
七月派作家评传》中写到:“曾卓的诗歌创作从一开始就与许多的七月作家不尽相同一一当其他的七月作家都在尽情的探索自己的‘世纪愤怒’之时,曾卓似乎保留了更多的青春期的个人情怀。即使是抗战或地下斗争这样容易让人写得慷慨激昂的题目,在曾卓笔下也是婉转的、亲切的、柔情的,充满个人的世俗生活情调。”
牛汉在《一个钟情的人》中这样评价曾卓:“他的诗的情调多半是温和的,没有冲激读者心灵的破坏力,他的诗给人以慰藉,为人以期望,给人以支持。他把悲剧浸透温暖的血泪,他又在欢乐曲中加进一些苦味的汁。”
学者
叶橹这样评价曾卓对海的感情:“他在使用‘海’、。海洋’、‘大海’这些词语和意象时,有时是指的地理意义上的海洋,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对“社会”或“生活”的一种借喻,这种借喻的本身并无什么新鲜之处,他的成功全在于从借喻中化入了深刻的人生体验”
社会纪念
2019年3月26日,曾卓诗歌馆在诗人故乡、
黄陂区蔡家榨街花乡茶谷开馆。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诗人聚集在这里,共同见证曾卓诗歌馆的开幕,缅怀其诗歌精神。
2022年2月19日,第六届花乡茶谷“曾卓诗歌节·新年梅花诗会”在武汉十大赏梅点之一的黄陂花乡茶谷景区举行。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
刘益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诗德、
易飞、余述评,知名诗人欧阳明等文化名家及文学爱好者欢聚一堂,吟唱春天的诗篇。
2023年2月11日,文化进万家暨第七届花乡茶谷“曾卓诗歌节·新年梅花诗会”在
黄陂区花乡茶谷景区举行,广大文艺爱好者及来自省市的文化名家邂逅山水梅林间,以诗歌为名集结,用满怀深情的作品,精彩高妙的诗论,美轮美奂的诗歌艺术演绎,吟唱春天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