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幼云,名兆雯,字幼云,
育德中学的创始人,第一任校长。1879年生于
蠡县潘营村书香门第,系宿儒陈登明之次子。保定育德中学是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来自于保定
高阳县的
李石曾,在他和一些早期民主革命人士的建议下,原保定育德中学率先附设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
个人简介
陈幼云受益于家庭熏陶,乡试曾中副榜
举人。1903年春,幼云考入保定直隶师范学堂,同年秋满怀“改良教育,籍谋国是”之愿望,自费东渡
日本,入
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寻求变法图强之路。1904年暑假回国探亲,秉改良之志积极联络挚友,在
蠡县乡村兴办小学上百所,培养新式人才。
1905年春夏之间,
孙中山已是革命派众望所归的领袖,他在从
美国经
欧洲再赴日本建立革命组织的过程中,认识到新型知识分子的重要,于是把革命的依靠力量由会党转向新型知识分子。秉性果敢、极富革命热忱的留日学生陈幼云十分钦佩孙中山,适时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孙中山十分赏识陈幼云。据说,陈幼云在日本留学时
吕振羽孙中山结拜为异姓兄弟。
同年7月30日,陈幼云作为直隶代表与各地代表七十余人在
东京参加了由孙中山、
黄兴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誓词填写盟书,进行宣誓。8月20日,陈幼云在东京赤坂地区参加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章程草案,选举
孙中山为总理。自此陈幼云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忠实践行孙中山的各项主张。发出了“敢有
石敬瑭、
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的豪迈誓言。
同盟会成立后,其机关刊物《
民报》以大量文章宣传阐述
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论证民主共和较之君主立宪的优越性。然而以
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保皇派利用《
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要与革命党死战。在两军对垒中,陈幼云旗帜鲜明地捍卫
孙中山的主张。1905年12月9日,为抗议日本文部省特定取缔留学生规则,他率先领导
东京弘文学院的留学生罢课,并参与组织了八千多名留日学生的示威请愿活动。
1906年冬,陈幼云在日本弘文学院毕业后,奉孙中山之命返国回到
保定市,受聘于崇实中学,主讲数学、物理等学科。他以教学为掩护,秘密筹组同盟会河北分会,策动同仁反清。他遵循孙中山的组织方针,重点联络教育界的知识分子。他将从
日本带回的《
民报》、《天讨》等在师生中传看,经常托人购买革命书籍,宣传鼓动人们的革命热忱。先后发展了急谋改革者
郝仲青、王秉?、郭瑞浦、
刘仙洲等数十人加入同盟会。他还特别注重吸收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青年军官入会,以为将来武装革命之用。事实证明,后来参加
辛亥革命、讨袁之役的起义将领均是当年入会的青年军官。
1907年夏,中国同盟会河北分会在
保定市成立,陈幼云被举为会长。当时清廷对革命防范甚严,崇实中学主持人思想顽固,陈幼云深感处在秘密之中的革命组织随时都有暴露的危险,遂辞去崇实中学之职,将保定西关讷公祠小学拓展为中学,定名育德。众人公举陈幼云为校长,以总其成。筹建育德中学的人均是同盟会会员,这为实现培育人才、实行革命、推翻
清代、建立共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该校日益成为培养革命新人的基地。
个人经历
陈幼云曾说:“其读书教人,不以环境为限,遇事随时辄有贡献。不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生推诿之心,不以权势威武而辱同盟会改革之命。”教学之余,又纠合同志,策划革命,无问朝夕星期天,恒聚数十人谋于荒野丛冢之外,口讲指画,悉中窃要。同仁罔不嘉其能,伟其志。此时的陈幼云已成为华北革命的中心人物,
育德中学亦成为华北同盟会活动的中心。
陈幼云因操劳过度罹患肺病后,仍坚持为实现共和而奔波。1909年春病情加重,辗转床褥五六个月辞世而去,时年31岁。
为纪念陈幼云先生,在继任校长
郝仲青的组织下,由大家集资捐款于1936年在校内兴建了幼云堂。堂内正面墙上挂有陈幼云先生的瓷像,遗像下嵌有记述其生平的
大理石功德碑。
育德中学定名“育德”,说明创建人对德育的高度重视。陈幼云先生虽未亲眼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革命成功,但他的在天之灵如若有知,定会感到
莫大欣慰。后来同盟会会员和
育德中学同学参加的数次国内革命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创办、
保定市第一名中共党员、保定的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以及该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的大批栋梁之才的事实证明,这一切与育德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常年劳累,身患肺病,于
宣统元年(1909)三月回原籍修养,八月病逝。
1936年,育德中学在校内修建“幼云堂”,堂室正面墙上镶有陶瓷烧制的幼云肖像,下面是刻在
汉白玉上的《幼云堂记》碑文,撰写着陈幼云生平事迹,供后人瞻仰。
1983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
育德中学建立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中共河北省委和河北人民政府还将此处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布置了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永久性专题陈列。幼云堂也被修一新,辟为影视厅。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可瞻仰陈幼云先生的遗容,感念他的功德,使其革命精神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