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洲(1890年1月27日—1975年10月16日),男,
汉族,出生于
河北省完县唐兴店村,
机械工程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仙洲1918年本科毕业于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1924年起担任北洋大学校长。1928年起担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1952年11月担任
清华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1975年10月16日因患
胰脏癌医治无效逝世。
刘仙洲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中国自编工科大学
教科书的创始人,定义并统一了汉语机械工程名词;试制了两种提井水的新式水车。出版了《机械学》《蒸汽机》《机械原理》等著作。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890年1月27日刘仙洲出生于
河北省完县唐兴店村农民家庭,原名鹤,字仙舟。1906年进入县立高小和保定崇实中学学习。求学期间受到奋起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爱国主义教育,于1908年加入
中国同盟会,参加了
辛亥革命运动。1912年以5年学习成绩总平均96.4分毕业于
育德中学。1913年考入
北京大学预科。1914年到1918年在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顺利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香港大学毕业后刘仙洲本有条件到
英国留学,河北省高等工业学校也聘任刘仙洲为讲师,为了培养大批清寒有志青年出国深造,刘仙洲于1918至1921年在
保定市育德中学附设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机械科任教员。
1920年11月提出了“工读协作制”;同年
华北地区五省大旱,设计并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实习工厂试制了两种提井水的新式
龙骨水车,一种用人力,一种用畜力,制造简单且效率高。1924年起担任北洋大学校长。1928年起担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
1931年起刘仙洲担任唐山交通大学教授。1932年到1937年担任
清华大学教授,期间参加了工学院和机械工程系的筹建工作。1933年受中国工程师学会编译工程名词委员会委托,进行《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编订工作。1937年到1946年担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2年刘仙洲任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会长。1946年前往美国
伊利诺大学进修
农业机械,形成了对中国农业机械发展模式的认识。1947年到1975年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49年受聘为
华北地区农业机械总厂顾问,每周六前往该厂了解
产品设计、试验和生产情况,帮助解决技术问题,期间向政府建议在
清华大学附设农田水利专修科,在华北农业机械总厂附设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开展厂校结合培养人才,该建议受到采纳。1949年11月清华大学顺利开办农田水利专修科,培训农业技术干部,刘仙洲担任农业机械专科学校教务长,讲授农业机械课程。
1952年刘仙洲向教育部提议在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各种工程发明史编委员会”。1952年6月至1952年9月任院系调整筹委会主任。1952年11月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12月24日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我为什么加入共产党》的文章,谈他入党的体会,在刘仙洲的带动下,
张准、
梁思成、
张光斗等三十余位老教授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1月担任
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1958年刘仙洲反对
大跃进和全民
大炼钢铁期间许多过头做法,向党组织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人物逝世
1975年10月16日,刘仙洲因患
胰脏癌医治无效逝世。
主要成果
教育教学成果
刘仙洲倡导“工读协作制”的教育思想,自编中国工科大学第一套
教科书,进行了中国机械工程名词统一工作,奠定了我国机械工程教育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工程教育还大多采用欧、美等国原版教材或少数翻译教材。令刘仙洲深感忧虑,刘仙洲在多所大学讲课时始终坚持用汉语授课。放弃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假期,着手编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教材。编写了《机械学》《蒸汽机》《机械原理》等十几种中文教科书,被中国国内工科大学和
中等专业学校广泛采用。
机械史学科建设
1952年刘仙洲向教育部提议在
清华大学成立“中国各种工程发明史编纂委员会”。刘仙洲亲自指导并一起抄录,到1961年查阅了9000余种古籍。1961年4月完成了中国机械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机械史的著作。1963年撰写了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古代农业机械成果的著作《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引起了
日本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农业机械的研究
1920年
华北地区五省大旱,刘仙洲设计并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实习工厂试制了两种提井水的新式水车,一种用人力,一种用畜力,制造简单且效率高。水车被推广200多架,受到农民好评并获得农商部发的奖状。抗日战争期间在
昆明市开展过改良犁、水车和排水机的研究工作,发表了论文《中国农器改进问题》。从考察中得出了农业机械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与其模仿外国的大型机械,不如先对我国原有的畜力机械加以改良,即机械部分改进设计,动力部分仍用畜力,然后求其发展的见解。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刘仙洲发表论文30多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刘仙洲共撰写出版各种著作20部。其中《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是研究中国机械史的奠基之作,在海内外科技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学术界反复引用。编写的《机械学》被多次修订再版,到1939年成为职业学校教科书。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人才培养
刘仙洲先后在河北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大学、唐山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
广西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担任机械工程学教授。代表性学生有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在教育思想上,刘仙洲主张理论与实际联系,学理与实验并重,主张培养既会“劳手”又能“巧心”的人,提出“工读协作制”,用最经济的办法造就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工程人才。
影响与后世纪念
图书捐赠
刘仙洲生前向
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4000余册图书,临终前在病榻上嘱咐将家中古籍4000余册全部捐赠给清华。
刘仙洲奖学金
《刘仙洲传》
《
刘仙洲传》作者是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副研究员王向田,由
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4月出版。
刘仙洲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会
刘仙洲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会于2020年10月17日上午在清华大学李兆基科技大楼举行。
人物评价
清华大学表示:“他(刘仙洲)既是一位著名的工程
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
机械工程科学家。”
《
中国科学报》表示:“刘仙洲先生是我国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也是我国机械工程史学科的主要奠基人。”
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表示:“刘仙洲先生为中国工程教育事业和机械工程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刘仙洲先生的奋斗精神和丰硕研究成果成就了他在机械学科领域和清华大学的崇高声望,刘仙洲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师德赢得了广大同行和师生的敬重与爱戴。”
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
潘际銮表示:“刘仙洲先生为人正直,治学严谨。”
个人生活
刘仙洲,出生于
河北省完县的一个农业家庭。在他的童年时期,他跟随祖父和父亲在田间劳作,亲身体验了农活的艰辛,这些经历激发了他改善农业生产操作的强烈愿望,因此,他立志通过科学和教育的途径来实现国家的振兴。
参考资料
刘仙洲.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2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