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悉达(
梵语:गौतम सिद्ध,罗马转写:Gautama Siddha),约出生于
李治年间,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之间去世。瞿昙悉达祖籍印度,是公元8世纪中国
唐朝的
占星术者、天文学家。
瞿昙悉达约在唐高宗年间出生于一个天文历算世家,其祖辈从印度迁居
长安,祖父瞿昙逸为
婆罗门僧人,父亲
瞿昙罗曾担任三十余年的太史令。瞿昙悉达约自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起开始担任太史监。
景云三年(公元712年)至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瞿昙悉达奉命修复
北魏晁崇所制造的铁浑仪。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瞿昙悉达奉命翻译印度古历《九执历》,后又编《
开元占经》。瞿昙悉达曾被授以银青光禄大夫、
江宁区开国男、
汾州刺史等官爵,食邑五百户。约在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之间,瞿昙悉达去世。
瞿昙悉达在任职
司天台期间,记录了丰富的
天文现象,对后世的
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瞿昙悉达所编纂《
开元占经》辑录了大量
中原地区古代关于
宇宙理论、天象观测、历法的相关成果,囊括了各家关于星占的
一次文献,极好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的天文资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在《九执历》中,瞿昙悉达将
印度几种新旧历法融会贯通,并将印度有关位值制数码、圆弧量法、弧的
正弦等数学知识引入中国。然而,瞿昙悉达在引用《九执历》的过程中,对《九执历》的内容多加否定,从而引起了其去世后有关《九执历》和《大衍历》的风波,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世对《九执历》的忽视。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瞿昙悉达约出生于
李治年间。瞿昙家族是一个天文历算世家,祖辈或于
南北朝时期从印度迁居
长安。瞿昙悉达的祖父瞿昙逸为
婆罗门僧人,佛法高深,未入仕途;父亲
瞿昙罗曾担任三十余年的太史令。基于家学渊源,瞿昙悉达自幼与父亲研究
占星术。
任太史监
瞿昙悉达约自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起开始担任太史监,景云三年(公元712年)至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奉命修复
北魏晁崇于永兴四年(公元412年)制造的铁浑仪。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瞿昙悉达奉命翻译
印度古历《九执历》。瞿昙悉达编纂《
开元占经》的时间不详,因其中未辑录颁行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的《大衍历》,学者
陈久金推测其成书年代应在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至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之间。瞿昙悉达曾被授以银青光禄大夫、
江宁区开国男、
汾州刺史等官爵,食邑五百户。瞿昙悉达去世时间不详,学者陈久金据《
唐会要》推断,
唐朝天文学家
南宫说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已担任太史监一职,此时瞿昙悉达应已去世。因此,瞿昙悉达大约去世于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之间。
身后风波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瞿昙悉达的第四子
瞿昙譔与司历官员陈玄景上书
李隆基,认为
一行等人的《大衍历》剽窃《九执历》中的研究成果。唐玄宗对此不以为然,并将上书的官员一并治罪,
瞿昙譔因此被调离京城,至州三川府任左果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太史监改名为
司天台,
瞿昙譔被调回京城,在司天台任秋官正。自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至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
瞿昙罗、瞿昙悉达、
瞿昙譔三代人任“
司天监”一职达110余年,时人因此称他们为“瞿昙监”。
主要成就
在瞿昙悉达担任太史监期间,曾参与了大量有关星占、天文历算的相关工作,如奉命修复
北魏晁崇所制造的铁浑仪、翻译
印度古历《九执历》、编纂《
开元占经》等。瞿昙悉达将
占星术与
中原地区古代的
天文学合二为一,对中国当代的科技史研究提供了翔实丰富的
一次文献。
修复铁浑仪
景云三年(公元712年)至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瞿昙悉达与正议大夫行太史令李仙宗、试太史令殷知易等人奉命修复铁浑仪。该铁浑仪为永兴四年(公元412年)北魏太史令晁崇、
鲜卑族天文学家兰奉命制作,是一种
天体测量仪器,可以用来测量天体坐标和观测
天文现象。
编译《九执历》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瞿昙悉达奉命翻译《九执历》。在编译《九执历》的过程中,瞿昙悉达并没有对某一本印度古历进行直译,而是将多种印度历法融会贯通、删繁就简,汇入中国历法的特点,最终汇编成《九执历》。《九执历》共有经章十卷,长历五卷,历议十卷,《九执历》立成算法二卷,古今历书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共五十二卷。《九执历》翻译完成后,经
李治批准,与《麟德历》参照执行。遗憾的是,由于印度天文算法与中国传统算法体系不同,瞿昙悉达所引入的数学知识没有得到重视。《新唐书·历志》评价《九执历》十分难懂,这加大了《九执历》的传播难度。
编纂《开元占经》
瞿昙悉达编纂《
开元占经》的时间不详,可能成书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至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之间。编纂《
开元占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星占,但瞿昙悉达在编纂过程中收录了许多
天文学资料,辑录了
中原地区古代天文、占星书籍三百余种。
由于《开元占经》辑录了大量
占星术等被视为“秘术”的内容,
唐朝禁止该书在社会上传播,《开元占经》一度失传。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
歙县道士
程明善在一尊古佛腹中发现了《
开元占经》的抄本,后刊刻出来,《开元占经》才重新得以流传。《开元占经》的刻本众多,较为流行的是
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刻本和四库全书刻本。
主要著作
《九执历》
《九执历》是
印度古历,“九执”分别指
太阳、月亮、金星、
木星、水星、火星、
土星、
罗睺、计都。《九执历》共有经章十卷,长历五卷,历议十卷,《九执历》立成算法二卷,古今历书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共五十二卷。
在天文历法方面,《九执历》以19年7闰的方法,每228个月加进7个闰月,十九个回归年中为235个月,并推算1月等于29.530583日,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669日。《九执历》明确指出
太阳近地点与
冬至点、
远地点和夏至点之间的区别,指出太阳远地点的位置在夏至前十度,推算黄白交点的运动周期为6794日,月行迟疾差值为4度56分,日行盈缩差值为2度14分。《九执历》的这些推算都较汉历精密。另外,《九执历》引进了
黄平县象限角、“随方眼”的概念,用以判断不同地区的食分大小。
在数学演算方面,《九执历》将
印度有关位值制数码、圆弧量法、弧的
正弦等数学知识引入中国。位值制数码以点表示零,可以有效避免筹算法空位引起的差错。圆弧量法是指以周天360度和60
进位为圆弧度量单位,即分
圆周为360度,每度分为60分,这一方法较中国天文学家以
太阳视运动为圆弧的量法更为简洁。《九执历》对弧的
正弦曲线的引用是
中原地区古书上最早记载的三角正弦函数表,利用此表可以求得90°以内任一角的正弦值。另外,《九执历》引进了十个印度数字,均为一笔写成,书写十分简易。
《开元占经》
《
开元占经》又称《大唐开元占经》或《唐开元占经》,共120卷,约60万字。第1、2卷辑录了中国古代关于
宇宙理论的各家成果,第3-90卷辑录了中国古代各家关于天地、
天文现象运行和
占星术的成果,第91-102卷辑录了各种气象现象的星占术文,第103卷辑录了
唐朝李淳风的《麟德历》,第104卷辑录了历法的计算方法和《九执历》,第105卷辑录了自先秦《古六历》至唐代《神龙历》的基本数据,第106-110卷是讲
星图,第111-120卷辑录了有关草木鸟兽、人兽器具的占候术文。
在文献保存方面,《
开元占经》系统地汇编了
中原地区古代各个天文学家关于天文、星占的原始理论和数据,保存了天、地、日、月、五星和二十八宿的占文。《
开元占经》记载了《黄帝占》《海中占》《
荆州占》等大量现已失传的上古天文文献,收集了自先秦《古六历》至
唐朝《神龙历》所有历法的上元积年、日法和天文数据。《
开元占经》还记录了
战国甘德、
石申,商代巫咸三家星表的星名和星数,完整地保存了世界最早星表——“石氏星表”的内容。在
天文现象观测方面,《
开元占经》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
恒星方位的观测记录,系统记载了二十八宿古今距度的不同数值。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北京大学教授
晁华山在《唐代天文学家瞿昙墓的发现》一文中认为,瞿昙悉达在任职
司天台期间,记录了丰富的天文现象,对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学者张惠民在《唐代瞿昙家族的天文历算活动及其成就》中指出,瞿昙悉达所编纂《
开元占经》辑录了大量
中原地区古代关于
宇宙理论、天象观测、历法的相关成果,囊括了各家关于星占的
一次文献,极好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的天文资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在《九执历》中,瞿昙悉达将
印度几种新旧历法融会贯通,并将印度有关位值制数码、圆弧量法、弧的
正弦曲线等数学知识引入中国。
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学者
陈久金在《瞿昙悉达和他的天文工作》一文中提到,瞿昙悉达在引用《九执历》的过程中,对《九执历》的内容多加否定,从而引起了其去世后有关《九执历》和《大衍历》的风波,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世对《九执历》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