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街镇是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通海盆地中南部,镇政府所在地
九街村距县城8公里,地处东经102°35‘、北纬14°01’之间。东与秀山镇接壤,西连
河西镇、
兴蒙蒙古族乡、
峨山彝族自治县,南与里山乡、
高大傣族彝族乡、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
石屏县交界,北与四街镇毗邻。东西宽11.2公里,南北长13.5公里,总面积81.25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1949年12月13日,通海县和平解放,县委和县军事委员派人接管国民党通海县、乡(镇)政权后,按原8个乡(镇)的行政区划,建立了8个乡(镇)人民政府,当时,九街镇大部分辖区在金安乡九龙镇。
1950年2月22日,金安乡
九龙镇合并成立
通海县第三区(又称西区)人民政府,同时成立通海县第三区工作委员会,1953年改为中共通海县第三区委员会;1956年11月,通海、河西两县合并后,通海县属三区改为杞麓县三区,原各区所辖区所辖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不变;1958年10月,杞麓、
华宁县两县合并为通海县,11月将8个区改为8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通海县第三区改为通海县金山人民公社;1961年调整社队规模,划分为
金山区、九街两个人民公社。1962年8月又将两个公社合并为
通海县第三区。1968年5月成立三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3月改为九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根据地党组字(29)128号文件精神,将九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九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12月将6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改为区、作为用劲的派出机构。九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九街区委会,九街区公所,1987年8月九街区公所改为九街乡人民政府,1997年8月撤乡设镇,九街乡改为九街镇,乡辖各村改为各办事处,1999年12月各办事处建立村民委员会。
经济
2007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达到5573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486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6608万元,工业收入29390万元,牧业收入4757万元,
建筑业收入
9727万元,运输业收入326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4元。全镇
烤烟种植面积9234亩,交售总量149万公斤,亩交售金额1952.40元,累计交售金额1801.20万元,均价12.09元,上中等烟比例94.23%,烤烟总产153.75万公斤,单产167公斤。全年粮食总产108.46万公斤,蔬菜总产10805.73万公斤。
调整全镇粮、烟、菜、花的种植比例,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狠抓烤烟生产,烤烟“双控”后,镇烤烟种植一直处于下滑状态,经过几年的努力,烤烟生产实现了恢复增长,2005年全镇烤烟生产达到烤烟双控以来最好水平,收购总量达222.11万公斤,均价达13.88元/公斤,中上等烟比例、平均价格全县第一。2006年全镇
烤烟种植面积9250亩,比2002年减1990亩,烟叶收购总量149万公斤,比2002年减20.32万公斤,烟叶收购总金额1801万元,比2002年增295.63万元,增19.64%,均价12.09元/公斤,比2002年增3.20元,增3.6%。稳定蔬菜种植,我镇有良好的蔬菜种植基础,设施良好,农民种植水平高,五年来,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把稳定种植面积,提升品质,作为发展蔬菜产业的指导思想。2006年蔬菜种植面积34266亩,比2002年的35714亩减1448亩,总产10806万公斤,比2002年的11005.74万公斤减199.74万公斤。
养殖业
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来抓,加大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养殖,并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推广LY
母猪养殖,积极发展DLY
仔猪生产。以提升品质,做强生态养殖为重点,抓好三义、
九龙、元山养殖园区的规范化建设,为养殖户搞好服务,做好检疫检验,引导养殖户成立了九街镇养猪协会。我镇畜牧业发展迅速,至2005年年初养殖业从规模上已基本达到饱和,镇政府迅速转变思路,控制养殖规模,从提升品质上下功夫,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走生态型、立体化养殖之路。2006年,畜牧收入达4494万元,比2002年的3666万元增828万元,增22.59%。2006年末全镇有5头以上养猪户393户,50头以上42户,出栏肥猪27985头,出栏率达174.9%;蛋鸡规模养殖户55户,存栏33.5万只;肉鸡存栏2.56万只,出栏9.87万只,禽蛋产量178.55万公斤;水产养殖89户,养殖面积439亩,水产品产量达18.20万公斤,实现产值144万元。
加快商贸物流的发展
以行政中心迁至九街镇西边和火车站落户九街镇东部的良好的契机,做好规划,加快发展,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商贸物流中心。
社会
基础设施
九街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讲求效益”的原则,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围绕饮水、城镇、交通、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多个项目的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全镇完成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1068万元,其中基本烟田建设532万元,乡村道路256万元,六街教学楼建设64万元,人畜饮水工程216万元。
(一)水利设施:2002年以来,完成主要农田水利建设工程204件,建成小水窖2548个,完成人畜饮水工程22件(其中国债人畜饮水工程6件),节水配套工程90件,水毁工程修复57件,水库除险工程4件,河道治理2件,水土保持1件,小坝塘工程22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6件(2次),投入资金2326.8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024万元,群众投工投劳86.7万个,完成工程量93.67万方。全镇至2006年底水利化程度达90.64%。
(二)五通情况: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围绕“五通五有”的思路,全镇通电,七个村委会通自来水,8262户农户拥有电视,7515户拥有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九街镇境内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车率达100%。
(三)能源建设:全镇建沼气池4571口,安装
太阳能的农户1026户。
(四)集贸市场:九街镇建有综合市场1个,生猪定点屠宰场1个。
(五)镇区街道情况:投资190多万元,新建长487.7米,宽14米的集镇大街,并新建集镇饮水工程,并且投资270万元,完成通海七中道路硬化和敬老院房屋改造,建成了镇政府办公综合楼。
(六)环卫设施:有公厕21座,垃圾池65个。
(七)建成占地20亩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一个,已通过省农业厅验收;
烤烟育苗基地一个,占地30亩,总投资100多万元。2002年至2006年,新建、硬化村乡道路23.73公里,完成投资503.84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76.4万元,自筹327.44万元。
旅游
风景名胜
九街镇的风景名胜景点九龙池,位于县城西十公里的磨盘山麓,因池中涌泉不息,有九阜浮水面如龙头状而得名。池西面有瑶池殿、醉月楼、飞仙亭、伽兰殿、
观音殿、望海楼、玉皇殿等
清代所建的殿宇。瑶池殿阶丈余,下有一方池,池内植莲养鱼,清泉常流,其泉水用于烹茶
小锅酒,味异乎寻常。
位于九街镇
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麓的九龙池古寺,始建于元代,后经历代扩建,规模日益扩大。传说为
元朝蒙古族英雄阿咂哩赴京官,由赵云峰收九头孽龙将其镇压在磨盘山下,故而吐出奔涌流泉,造福百姓而得名。寺内茂林修竹,古刹若兰,楼台掩映,景美如画,早在
明朝就已成为名胜景区,现已经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名篇佳著,名篇名联保存较多。九龙古寺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雄伟的建筑,以及浓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加之悠久的历史,成为九街镇的历史文化瑰宝。
文化
在镇党委政府、各村委会和学校的努力下,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七中投资30多万元新建了
计算机、
多媒体教室;投资12万元硬
化了学校连接公路的路面,投资3.5万元改造好男生院消防通道;中心小学、三义、碧溪、九龙小学添置了多媒体,两所山区学校团田、水塘小学有了计算机。中心小学、碧溪、大梨、三义小学共投资50多万元分别建成计算机教室;全镇小学都有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九街小学基本实现了教师教学、办公的现代化。2006年大河嘴小学投资8万多元建了校园网,实现了计算机网络进教室;同时投资10万多元修缮教学楼。为解决中心学校接送山区教师的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筹资12.3万元更换接送汽车,确保了两所山区学校的正常运行。大梨、三义小学积极筹措资金4.08万元,更换课桌椅250套。
民风民俗
九街镇有两个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村委会,其中以
彝族群众居多。本镇的彝族属“尼苏”支系,祖先属“百”。服饰打扮有“三道红”、“喜鹊帽”、“黑包头”三种形式。语言属云南石屏彝族语系。其歌舞具有典型的特征,彝族舞蹈有两大种类,即:“烟盒舞”、“团乐”。“三道红”的舞蹈多用“烟盒舞”表现,“喜鹊帽”和“黑包头”多用“团乐”表现。“烟盒舞”开张舒展,奔放豪迈。“团乐”舞蹈纤巧细腻,柔美秀丽。
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诸如舞蹈、戏剧、书法、绘画等民间艺术代代相继,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78年建立文化站,2002年有图书4826册,文化室3个,2005年拥有电视2台,
录像机2台,有图书5217册,村文化室4个。诗书画协会一个,曾先后建立了
广播站、电影队、电影院。1998年起开始了“十星级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2006年8262户拥有电视机8262台,通有线电视8262户,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