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坞打面是
诸暨市次坞镇的传统风味小吃,与草塔羊肉、安华牛杂汤等齐名,是诸暨十大传统风味美食之一。次坞打面据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来历一说是一名宫廷面点师闯祸逃出宫廷后,流落次坞,将打面技艺带到民间。另一说法是次坞打面本就是次坞的特色美食,
朱元璋打败
陈友谅,自封为王后,路过次坞,品尝了次坞打面,自此名声远播。
次坞打面的
面条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先取和好的面团按压后,用竹竿对其进行半个多小时、3000多次的反复捶打敲压,将打好的
面皮折叠好,切成均匀且不断的面条,打好的面烹制时要使用旺火热锅,加油后将配料爆炒至七八分熟,再加入氽水后的面条,面条与配料充分融合,最后加入
清汤焖煮至半汤半干。次坞打面具有面条劲道、浇头丰富、汤汁鲜美等特色。
2020年,次坞打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23年,次坞打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次坞镇乃
诸暨市的一个小镇,与
萧山区交界。
南宋小皇朝迁都
杭州市,当时,有一个宫廷面点师因闯祸从宫中逃走,流落到次坞一带,于是“
打面”的技艺便流入民间,并世代相传至今。“次坞打面”本乃宫中面食,为皇家专享,阴差阳错,流入民间,终因
朱元璋而声名远播。
600多年前,朱元璋南下平定
陈友谅后,班师回应天府,途经浙江诸暨次坞镇,安营扎寨。那日晌午,他率部下数人来到镇上,只听得从一家店铺里传来“啪、啪、啪”有节奏的敲打声,遂敲门探询。怕居民误会,特意报上名号,说明来意。店家将排门一一移开,屋内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一根被磨得溜光发亮的竹棍和一块已经和好的面团呈于众人眼前。
朱元璋见状便来了兴致,让店家做几碗面来尝尝。店家夫妇听后连忙动手,丈夫继续用竹棍压
打面团,完工后整齐地切好“打面”,妻子则从缸中挖出腌制好的
雪菜蒸鱼,拿出上好的
猪油、猪肉,开始爆炒。不一会儿,一碗香气扑鼻的
面条便端到了
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乃草莽出身,稀里哗啦,一碗面条,片刻无余。吃的过程一言不发,面光汤尽后,大呼“好吃,有劲道!”遂命店家继续烧面,每人吃下两三碗方才罢休。餐毕,朱元璋示意手下,赏赐银两给夫妇俩,并叮嘱,他日还将再来。自此,“次坞打面”的名气开始传播开来。
次坞打面的制作工艺独特,面条完全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先取和好的面团按压后,用竹竿反复捶打敲压,将打好的
面皮折叠好,切成均匀且不断的面条,这一制作工艺使次坞打面的口感滑润弹牙、劲道。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打”。将竹棍的一端固定在面板上,另一端用来反复敲打面团,时间持续半个多小时,经过几千次捶打的
面条筋道十足。现在,传统的竹棍被更换成了木棍或
不锈钢棍。打好的面烹制时要注意使用旺火热锅,加油后将配料爆炒至七八分熟,再加入氽水后的面条,面条与配料要充分融合,最后加入
清汤焖煮,至半汤半干为最佳。
次坞打面具有面条劲道、浇头丰富、汤汁鲜美的特点,其面条制作最关键的就是“打”,一般使用传统的青竹竿打面,每个面团要经过半个多小时和3000多次的捶打,打出来的面条口感滑润弹牙、劲道。地道的次坞打面一定要配上传统的三鲜浇头,“三鲜”指的是
冬笋、
水晶明虾球和
蛋卷。
蛋皮讲究薄厚均匀、形状完整、火候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老了会有焦味,影响口感,嫩了又容易断裂包不住肉馅,所以摊的过程就非常讲究了。15个
金黄流油咸鸭蛋配上三斤左右的肉馅,能做出三个分量十足的蛋卷。正宗的次坞打面汤很少,它讲究“浓缩即精华”。还要每天用
老母鸡、
排骨、虾等食材现熬
高汤。附着在
面条上的汤汁使得面条不再寡淡,且不会有因为面条太厚而不入味的尴尬。
2010年以来,为提升
次坞镇文化旅游品牌和“次坞打面”的知名度,次坞镇人民政府开始举办“次坞打面饮食文化节”,吸引食客赴会,让次坞打面走出
诸暨市,走向长三角地区。2015年,次坞镇镇政府首次提出“次坞打面大产业”概念,统一打造品牌形象,统一制作工艺、经营环境、门店标准和培训内容,促进次坞打面规范化、行业化发展。2019年,
中国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次坞打面这一诸暨特色美食,诸暨市政府也加大了刺激其发展的投入,每年投入1000万来促进次坞打面规范化、品牌化和产业化发展。
2020年,次坞打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七批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2023年,次坞打面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次坞打面制作技艺被评为“味美浙江·百县千碗”名小吃(名点心)挑战赛50佳名小吃里的十佳
面条(含粉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