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图
宋代扬无咎创作的绢本水墨画
雪梅图是由宋代画家扬无咎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现由故宫博物院收藏。该作品采用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株姿态纵横的“野梅”以及翠竹。扬无咎运用快速的笔法,使得枝干上的墨迹较为粗犷,同时有意留下了一些“飞白”,这种技法巧妙地展现了树皮的斑驳质感。花朵的绘制则显得圆润细致,花蕊娇嫩欲滴。竹叶向下倾斜,仅在叶片底部使用浓墨勾勒出轮廓。为了增强积雪的效果,画家采用了淡墨将整个绢面涂抹,仅露出积雪的部分,营造出了寒冷的气息。
画作内容
雪梅图是一幅长卷,展现的是雪天绽放的景象。画面选取了梅花树的一部分,着重描写了树枝,轻点了梅花。枝干的处理有所取舍,疏密相宜,展现出苍劲挺拔的姿态。其中还点缀了几丛竹叶,雪竹从画幅的左上角向右下方延伸,稀疏的竹叶和梅花枝条上的雪花,共同构成了画面的主体。画卷上盖有“草玄之裔”“补之”“逃禅”三个红色印章。南宋时期的曾觌在这幅画上题诗并签名,表达了对扬无咎画技的高度赞赏。此外,画卷上还有多个鉴藏印章,包括“崇信军节度使之印”等。引首处有清爱新觉罗·弘历亲笔题写的“孤山香雪”四个字,以及他在前隔水处题诗一首。后隔水处则是清高士奇的题跋和印章。画卷末尾有多位名家的题跋和印章,共计三十九方。
艺术鉴赏
扬无咎擅长绘制梅、竹、松、石等多种题材,也能够绘制人物画像,他的老师是李公麟。然而,现存的作品中仅有墨梅流传至今,《四梅图》和雪梅图都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为了画梅,扬无咎曾经在自己的庭院里种植了许多梅树,这些树木的大小堪比几间房屋,树皮苍老,花朵茂盛。他经常观察和临摹这些梅树,并总结出“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理论。他画梅花的方法是用细笔墨线勾勒出花瓣,这样更能体现梅花“疏影横斜”的美感。据说,赵佶看到他的梅花画作后,开玩笑说这是乡下的梅花,于是扬无咎就自称自己画的是“奉敕村梅”。
除了绘画之外,扬无咎也精通书法,学习欧阳询的风格,并且颇有心得。他还擅长诗词创作,著有《逃禅词》一书。雪梅图全幅以淡墨烘托,浓墨描绘枝干,细笔勾勒花朵,以此来表现“万花敢向雪中开”的意境。整幅画作笔力遒劲,与《四梅花卷》相比,用笔略有不同,布局更加舒朗清新。背景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均以淡墨渲染,与枝干较重的一侧形成对比,突显出枝头的积雪,同时也映衬出朵朵梅花的鲜亮色彩。由于作者注重个人修养和笔墨技巧,因此他画的梅花不仅形态高雅,而且体现了他高尚的情操。画卷中的野梅呈现出疏影横斜的状态,其间竹叶飘动,这一切都是通过线条而非颜色来表现的,从而使雪景自然显现。画面所展现的不仅是梅花的姿态,更是“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的梅花境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雪中梅花“高洁”品质的喜爱,以及创作这幅画时内心的深情。
名家点评
梁济海评价雪梅图全图用笔简逸,与《四梅图》卷的用笔有所不同,布景舒朗清新,充满了杭州孤山篱落间的“疏影横斜”和“暗香浮动”的诗意。
历史传承
雪梅图的历史传承记录丰富,它曾出现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九卷、《中国绘画史图录》上册、中国美术全集第四卷、雪梅图艺苑掇英1979年第1期、《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晋唐两宋绘画·花鸟走兽卷》、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编6元第二辑等书籍中影印出版。此外,它也被石渠宝笈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四、《江村销夏录》卷三、《江村书画目》、《故宫已陕书画目》、国宝沉浮录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二册等文献著作收录。
作者简介
扬无咎(1097-1169年),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原籍樟树市(今江西省),后来迁居南昌市。他自称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的后代,因此姓氏从“手”旁而不是“木”旁。在南宋时期,因为不满秦桧的专权统治,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终身未仕。他是一个蔑视权贵的画家。扬无咎擅长诗词,精通书画。他的书法受欧阳询的影响,绘画方面则师承仲仁仲仁偶然在月夜里看见窗户上的梅影,创造了墨梅这一艺术形式。扬无咎继承了他的方法,所绘梅花大多取材于山水之间,疏枝冷蕊,清寒野逸,与宫廷画风的“宫梅”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被称为“村梅”,开创了墨梅的新流派,对当时的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为《逃禅词》一卷。
参考资料
扬无咎四梅花图卷.故宫博物院.2024-09-10
扬补之雪梅图卷.故宫名画记.2024-09-10
扬无咎.故宫博物院.2024-09-10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艺术鉴赏
名家点评
历史传承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