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应魁(1773-1850年),乳名老木,字斗方,康家第十四代传人。康应魁在世时,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匾额,康氏家族首次被老百姓尊称“
康百万”,是康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康应魁在世之时,两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匾额,首次被老百姓尊称“康百万”,是康百万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当时的康家在中原有良田千顷,在
黄河有庞大的船队,太平船是黄河上最大的装载货物的行船。这船可装粮食二十多万斤,两只大锚,投放时需要三个大汉,两个人转动轮车,一人负责投放落点,中舱顶距船底丈把高,舱壁上悬挂着河大王的画像,像下是条油漆的能照见人影的长条几和八仙桌子,桌两边是
太师椅子,两壁挂着名人字画。据说康应魁到
山东省等地去,这便是他的座船。
历史的痕迹镌刻在民间记忆中。时至今日,在
洛宁县的
南洛河边,还会有人跟你提到康家船。
巩义市民间也有顺口溜说:“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房里借的康家钱。”
康应魁一生真正的大手笔是两件事:一是垄断
陕西省布市,二是从官方拿到一份长达10年的军需品订单。时逢嘉庆川楚白莲教大起义,白莲教横扫湖北、
河南省、陕西、
四川省、
甘肃省五省,前后历时9年。清政府为了镇压
起义军调动了全国各地的军队。军队的粮食、装备等都需要从各省补给,
航运船队如虎添翼,所增加运费给康应魁仓库平空增加了银两。康家船行的船多势力大,一些单干
船户,争着打康家旗号。同时,康家以银子开路,结交上
满族大员——陕西巡抚
勒保,用钱买到了专门供应军需布料和棉花的供应权。
泾阳县的黄土地非常适宜种棉花,泾阳的布市雄霸西北诸省。康应魁一次性把泾阳一条长街的布市统统吃下,于是就掌控了一个辐射半个中国的布匹批发市场。他临终时还叮嘱儿子:“宁舍巩县,不失泾阳”。康应魁的《墓志铭》上称:平生孝慈,勤俭持家,好善乐施,赋性纯厚,尤有大过人者本领,识时务。
爱新觉罗·旻宁戊子八年(1828年)正是他五十五岁精力旺盛,家产雄厚,独资修筑巩县圣庙,后适逢祥符、中牟黄河段决堤泛滥成灾,乐输己财修筑黄河堤坝。
山东省、
河南省河道总督兼
兵部侍郎副
都御史钟祥市赠匾:“涛平庶安”。道光丙午二十六年、丁未二十七年(1845-1846)河南又闹饥荒,他出粟赈灾,使灾民度荒求生。在这次救灾中“无力者所不能为,有力者亦不肯为,而公慨然为之。”当时朝廷掌管河道官吏实报详情,奉旨加康应魁为直隶州分州衔(直隶州通判)。
康应魁75岁生日那年,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在寒暄祝贺、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老人一把火当众烧掉了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康应魁的焚券、赈济再一次在中原大地造成轰动效应。
爱新觉罗·旻宁27年,即公元1847年,康应魁75岁高龄时,再次悬挂“良田千顷”金字匾额。加上
乾隆38年,即公元1773年,他出生那年清廷赠给他父亲康云从的“良田千顷”匾。两块千顷牌犹如旗帜照耀着康家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