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31年10月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此次大会是在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大会的主要议题是如何解决党堂不分的问题,最终达成了一项妥协性的决定,即承认党堂并存的现状,同时实行党、堂分家,以党领导堂的原则。这一决定推动了致公党向现代
政党的转型。
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27年
蒋介石和
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中国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各革命阶层的联盟变为大地主大买办的政党和政权,对外投靠
帝国主义,执行亲帝的外交政策,通过改订新约的形式,重新确定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换取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和支持。1929年世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列强加紧对
中原地区侵略,以图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迅速扩大。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致公党由于在理论上尚处于幼稚状态,对国内外的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缺乏科学的分析,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党的总部又设在海外,对于国内所发生的一系列根本变化不甚了解,这就很难就国内的政治斗争发挥其作用。当时,致公党抱着“秉承致公堂旧有爱护国族之精神,更新祈国内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合理之改革,欲由实现真正民主政治之途径致国家于富强,使人民能享有
政治经济学之绝大自由,海外侨胞获得强国人民所应享之平等待遇”的强烈愿望,努力使致公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
政党,并切实参加国内政治斗争。这就必须加强党务,解决党堂并存、党堂不分的局面。
1931年10月,致公党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来自美洲和其他海外各处的代表数十人出席了会议,美洲洪门元老
司徒美堂也参加了大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解决自“一大”以来党堂不分的问题。然而,由于意见分歧,各执己见,大会只好通过一项妥协、折衷的决定,既承认党堂并存的现状,又决定存堂保党,党、堂分家,以党领导堂。这一决定和第一次代表大会改堂为党的决议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此后,堂党自渐分离,党在组织上进一步脱离会党的影响,向现代
政党发展。这次会议决定致公党总部设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仍推举
陈炯明为总理,
陈演生(1875—1952)为秘书长,
司徒美堂为美洲总支部主席。
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致公党的
党务工作有了起色。除了美洲原有组织外,还有大洋洲、
马来群岛及香港等地建立了新的地方组织,计有党员30余万。1933年9月,陈炯明病逝香港,致公党中央决定暂设中央干事会主持中央工作,领导党务,维持现状。由陈演生在香港负责与各国各地致公党(堂)联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