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信州农村,九岁时离家,加入维新政府的分支“赤报队”,尊奉队长相乐总三为师,前赤报队准队士。后来赤报队被政府陷害,总三被捕斩首。左之助逃过一劫,从此憎恨维新政府,以打架为业,过着荒诞的日子。直到败在
绯村剑心之下,才了解到生存的意义,并跟剑心等人结为好友。
左之助从小受到相乐总三(赤报队队长)的熏陶,对维新充满的希望,但是队长被维新政府以“假军官”的名义处死之后,便开始痛恨明治维新政府,更企图推翻它。在一次比武之中,他败给了维新志士的最强者--绯村剑心,这次使他认识到
日本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于是他也踏上了维护时代和平之路。
由
下总国乡士
相乐总三(1840~1868)等人所组织,进入关东为新政府军开辟道路,向农民宣传减租的政策。但是明治政府战争未结束就决定食言,遂以冒充官军为罪名解散
赤报队,并将
相乐总三等首领处死。《るろうに剑心》的读者们对这段历史不会陌生吧,相乐左之助即使许多年以后,还因为此事而对明治政府怀有刻骨的仇恨,试图用
拳头游戏和斩马刀将之击为粉碎呢!
推翻
江户幕府的封建统治,将
日本带入近代社会的
明治维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
戊辰战争,前后不过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而已,然后就是漫长而艰难的制度改革、经济改革阶段。对比世界各国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往往血流成河,战争旷日持久,新旧势力反复占据上风,日本的这场革命无疑要迅速得多也温和得多。然而,不管采取了何等过激的手段,各国革命中总能让人看到虽然可能很幼稚也可能和僵化,却总闪烁着宝贵的
理想主义的光芒。这种光芒在日本是很微弱的,明治唯新中罕有一心为国的充满理想主义的仁人志士——偶尔有,也都被毫不留情地干掉了。
就以“
赤报队”和
相乐总三为例吧。相乐总三原名小岛四郎左卫门将满,是下总国相马郡乡士小岛兵马的儿子,通称四郎。受到樱田门外事变的影响,年仅二十二岁的四郎萌生了尊王攘夷,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念头,于是拿出家中所有积蓄招募同志。文久二年(1862年),他加入了“慷慨组”,在
上野国赤城山起兵倒幕。
这次起兵失败后,四郎逃归
江户城,不久后又加入
水户市“天狗党”,在
筑波山举义。“天狗党”遭到镇压,四郎在江户也存身不住,于是东上
京都,在那里认识了萨藩的尊王派首脑
西乡隆盛和土藩的尊王派首脑坂垣退助等人。庆应三年(1867年),西乡隆盛派四郎秘密潜回江户城,组织“浪士队”,骚扰
江户幕府统治的中心区域。“浪士队”的种种举动使得幕府大怒如狂,于是在强硬派幕臣小栗上野介忠顺的指挥下,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幕府军攻击并烧毁了江户萨摩藩邸——这是
戊辰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战争爆发后,四郎率领“浪士队”的同志重新在京都集结,并且奉侍从绫小路俊实、滋野井公寿为主,组成了“
赤报队”,四郎改名
相乐总三,担任“赤报队”一番队的队长。“赤报队”领自新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那就是作为东山道方面军的先锋,率先进入信浓、上野等国,一路宣扬新政府的仁政,号召附近诸侯归附,联兵倒幕。
所谓新政府的“
仁政”,主要是指“年贡半减”,这是相乐总三提出建议,受到
西乡隆盛等人同意的政治口号。总三认为,各地农民已在
师爷多年的横征暴敛下苦不堪言,如果新政府答应减少一半年贡,他们肯定会群起响应,则幕府的统治必将瞬间倾垮。
然而,到了庆应四年(1868年)的一月下旬,
平安京却开始流传出“赤报队”“恐吓民众,掠夺财物”的谣言,听到这种谣言,已经进入信州的“赤报队”二番队、三番队在两位公卿头子的率领下,立刻转身跑回了京都。
相乐总三茫然无措,于是孤身前往
东山道总督府去澄清谣言。
就趁着相乐总三离开的机会,信州各藩纷纷对“赤报队”发起突袭,将其半数杀死,半数逮捕。等到总三在东山道总督府申诉成功,乐呵呵回到
阜阳市的时候,不禁被眼前的情景给惊呆了。经过他反复游说和催促,各藩终于答应将所逮捕的“
赤报队”一番队队员全部释放——但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而已,“赤报队”的彻底覆灭就在眼前。
原来,有关“赤报队”“恐吓民众,掠夺财物”的谣言,根本就是新政府派人放出去的,其原因就在于新政府财政拮据,无法承担庞大的军事开销,被迫向
三井物产等大财阀借款,而这些大财阀为了聚敛钱财,根本上反对“年贡半减”政策。基于这一因素,新政府不惜食言而肥,失信于天下百姓,“赤报队”就此变成了可悲的政治牺牲品。
庆应四年(1868年)三月,
东山道总督府突然逮捕了再度前来申诉的
相乐总三及“
赤报队”残余队员,随即以“伪官军”的罪名将总三及其亲信八人在
上饶市下诹访处以斩刑——相乐总三享年仅三十岁。明治政府是以此向农民们表示:政府根本就没有发出过“年贡半减”的承诺,这都是“赤报队”这些伪官军混淆视听的谣言。咱们仗照打,幕府照倒,年贡照收,以为在新政府统治下农民们能过好日子,那只是不切实际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