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坝
湖北恩施市下辖区域
崔坝,原称崔家坝,位于恩施市东北端,与建始县交界。今天的崔坝新街,依318国道而建,新潮而气派。
与新街平行的老街则显得古旧而苍凉,很难让人想象它过去的繁华:衙门高耸、庙宇林立,商号云集,号称恩施市第一门户大镇,名震鄂西南。清代绿营军制,一府一协,一县一营,营以下设把总分领。
恩施县共设三个把总署,其中之一为崔家坝分防把总署,负责东北部明朝军事,抗英名将陈连升,曾于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在这里任把总。把总署衙门故地被叫做“武衙门”,与当年驻军演练武艺的“校场坝”地名沿称至今。
基本介绍
巡检司,是封建时代设于关隘要地,专司镇压人民反抗之责的政权机构,一般一县设一署,恩施县巡检司署不设城内而设在崔家坝,可见崔坝地域位置的重要。崔坝人称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为武衙门,称巡检司署为文衙门。今老街上的巡检司署遗址被叫做衙门巷。
老街不足两华里长,却耸立五座风格各异的庙宇,从南至北,依次为东岳宫、万寿宫、三义宫、文昌宫关林。庙宇的门墙上,彩泥堆塑的故事图案富丽堂皇;靠庙门一侧建有戏楼,砖雕绘彩;戏楼前的空地,当地人称为海坝,坝中古树苍翠,树旁悬挂铁钟,一行行铭文清晰可读;穿过海坝是高大巍峨的庙殿,殿内神像,无论是传说中的神——东岳大帝许逊张亚子,还是神化了的人——刘备关羽张飞关平周仓,都雕塑得长身伟岸,一脸威严。遗憾的是,这一切在历史的进程中或遇战乱,或遇火灾,或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大部份毁损不存,仅剩的也只一鳞半爪了。
以门庭、天井、侧房、后堂、底屋、花园为格局的民居组成老街全部街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陈福昌商号,店堂宽敞,房舍麇集。“陈福昌”有如此显赫,与其善于经营且信誉程度高有关,其发行的代币卷——花票,可在武汉通用。如今,这处占地数十亩的庭院只剩下一堵门墙,厚重的青石门框既昭示着往日的辉煌,也印证着人世的沧桑。
民国早期,孙中山任命的川鄂联军前敌总指挥柏文蔚,率部在崔坝驻扎,为解决崔坝吃水难的问题,曾挖渠引水,今老街上仍然保留着纪念他的柏公渠、柏公池地名。
了解崔坝老街,可以知晓崔坝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在乡镇建设中,注意保存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提供借鉴资料。
崔家坝镇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市东北方,距恩施城区69公里,国土东西距11公里,南北长20公里,总面积230.7平方公里。东与建始花坪接壤,西与白杨坪和建始邺州比邻,南与沙地相连,北与建始红岩 三里交界,318国道横贯全境20公里,在建沪蓉西高速公路途径境内19.5公里。该镇11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08个村民小组,1.1万户、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现在耕地面积4.5万亩,林地19万余亩。镇内农业资源丰富,是湖北省优质白肋烟示范乡镇,湖北马头山羊示范基地,全州魔芋种植重点乡镇。
崔家坝集镇全貌
近几年来,崔家坝镇委 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崔坝的奋斗目标,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着力优势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重点,自我加压、以干求助、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几年来,城乡基础设置日新月异,11个村、1个社区全部建成通村柏油路或水泥路,新修了村委会办公楼和村级卫生室,辅区以上学校全部新修了教学楼或综合楼,刘家和水库一期工程的竣工结束了崔家坝百年缺水的历史,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和烟水配套工程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农村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高山烟叶魔芋走廊、国道沿线生猪蔬菜走廊、低山沿河一带干鲜茶叶走廊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布局。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了长达1公里的集镇北部新区,投资3000万元的九洲牧业加工基地顺利投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协调进步,全镇教育水平位居全市前列,滚龙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走向全国,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村农村医疗保险深入人心,卫生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各项惠农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崔坝社区办公楼
2008年,崔家坝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四三二”工作重点和三张名片开展工作,确定崔坝“一镇三村”的总体布局,同时打造好崔坝“三张名片”的工作思路:即围绕“打造新集镇、扶持贫困村、主攻专业村、建设新农村”安排部署工作,以九洲牧业为龙头打造生猪规模产业名片,以滚龙坝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依托打造文化名片,以南里度观光农业示范园和移民安置小区建设为载体打造旅游名片,并以此确定了2008年镇政府向全镇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目前,各项工作开局良好,全镇上下呈现出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喜人局面。
崔坝社区简介
崔坝社区位于恩施市的东大门,崔家坝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土总面积28平方公里,辖14个居民小组,2157户、8376人,有党小组五个,137名党员,44名治安中心户长,耕地面积3651.5亩。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5002万元,人平纯收入2580元。“三一八“国道和沪蓉西高速公路横穿全境,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水、电、通讯全覆盖。有集体林场5200亩,于2008年公开拍卖成功。
全州县最大的牲猪屠宰加工企业——九州牧业于2007年10月8日在崔坝社区幺牌组投产,为崔坝镇及周边乡镇的牲猪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崔坝社区涌现出牲猪养殖大户18户,养鸡大户8户。两路建设的竣工,给广大创业者带来了商机,已发展木材深加工企业5户,食用油加工大户2户,已组建成功“丰王牲猪养殖协会”、“三绝虫草鸡专业合作社”、“宝兔业专业合作社”。
崔坝社区全体干部及广大居民热忱欢迎有意创业之士到崔坝社区来投资,我们郑重承诺,积极落实全程代理服务制,保证和谐稳定的创业环境。
斑竹园村村情简介
斑竹园村地处崔家坝镇腹地,318国道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忠武”工程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地理条件优越。全村共辖10各村民小组,人口3017人,劳动力2025人。耕地面积3000余亩,其中水田200多亩。全村烟叶种植面积为800亩,为崔家坝镇烟叶主产村之一;生猪出栏在5000头左右,并且辖区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08年人均纯收入为1800元。我村先拥有高规格的村级卫生室一所,教学质量过硬的中心小学一所。全村10个村民小组高、中、低山不同地形,村支两委根据“因地制宜”原则在不同地区发展当地相适宜的经济项目。高山地区云台观、贺家村两个片区以发展烟叶种植为主,计划在本年发展烟叶种植面积800亩,并以进入“烟叶新村”范围为工作目标。低山的社淌坪继续发展多年来积累的山羊养殖基础,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国道沿线的新淌坪、斑竹园片区今年则以发展生猪养殖为主,大力提高生猪养殖的规范化及规模化,力争建立两个养殖示范小区,并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增加村民经济来源。而且,我村将力争建设全镇第一各“信息化”村,从而是的村民生活实现信息化,便捷化。
今后,斑竹园全体干部群众将在镇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力求发展。为打造一个先进、文明、和谐的斑竹园村而努力
公龙坝村村情简介
公龙坝村地处崔家坝镇西南边陲,其东邻斑竹园,南靠大地龙,西北抵建始县界,北同水田坝接壤,位于马水河景区沿线,国土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拨600公尺,是全镇的低山河谷地域。
全村共辖9个村民小组,812户3021人,拥有耕地3724亩,其中水田1108亩,也是全镇的茶叶、水稻主产区。人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养植业为主,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产为发展不断加强,全村经济总收入年幅上升,上年人均纯收入2100元。
村内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比较完善,有中心小学、村卫生室、私人药店。近几年来支部村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改善公龙坝交通环境、人居环境必然将带来无限机遇,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公龙坝正在崛起。
刘家河村情简介
刘家河村位于崔坝镇东南方,东与建始花坪交界,南与茅田坪村接壤,西与鸦鹊水、斑竹园村毗邻,北与崔坝社区接界。是2002年村组合并时,由原刘家河、龙潭、尖山、分水岭四个小村合并而成。全村所辖7个村民小组,665户:总人口2553人其中,劳动力1580人。平均海拔近1000米,崔茅公路穿腹而过,村委会。卫生室与烟草收购组隔路相望。村委会距集镇主干线7公里,已经全面铺筑水泥路,各村民小组均已通公路,境内交通发达,出入便利,姚湾河水库和洋芋沟分别是崔坝,鸦鹊集镇村(居)民饮水源头。这里倚山傍水,山清水秀。
全村拥有耕地面积:3876亩,土地资源丰富,且土质肥沃,具有悠久的种烟历史和得天独厚种植魔芋的气候条件。以及发展畜牧业的土地资源,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优势产业不断拓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南里渡村村情简介
南里渡村位于马水河核心景区,村内有“四桥相映”、“峡谷探幽”,生态家业示范园等景点正在建设中,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可观的价值。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750户,2750人。村支部、村委会干部6人,全村共有党员78人,6个党小组,耕地总面积3230亩,其中水田323.8亩,基本农田1833.9亩。全村实施天保工程建设,森林总面积为10240亩,318国道沪蓉西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同时忠武管道穿腹而过,老渡口水利枢纽工程库区形成于此,区位优势明显,加之海拨、土壤、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的基础,此地是以桔、柚为主的鲜果生产基地,一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自然形成,通过多年的努力,得到市、镇的高度重视,2009年将全力打造这块名片。
水淌村情简介
水淌村由原水窝淌村和马跑山村合并组建,全村位于崔坝集镇东南方,中心距离距镇政府所在地四公里,东边和南边与建始县花坪镇窑场村相邻,西边与崔坝社区接壤,北边与建始县红岩镇涂坪村相连,全村由原来的22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500户、1845人,耕地承包面积2453亩,有林地和可利用的荒山达3.5万余亩,共有党员42人,党员活动中心户5个,治安中心户长13明,村干部5人。
全村地理分布由低到高,最高平均海拔1640米,山大人稀、资源丰富。由于独特的地理结构,形成了许多个自然地平坦长槽,可供养育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烟叶、魔芋的大量种植,还可以发展草本和木本中药材,特别是发展草食牧业条件优越。
目前,全村公路基本形成网络,为生产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带来了便利。
2003年以来,曾先后被镇委、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农业产业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