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守贵,本郡功曹,卒,赠安西将军、
秦州区刺史、澄城公。坐事腐刑,为中散,迁内行令、中曹给事中,加员外
散骑常侍、
右将军,赐爵富平子。迁散骑常侍、安西将军,进爵
宕昌县侯,累进吏部尚书。出为安西将军、
华州刺史。谤议幽后冯氏,夺其爵位,收衣冠,以民还私第。
王遇,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已来,恒为渠长。父守贵,为郡功曹,卒。遇既贵,追赠安西将军、
天水市刺史、澄城公。
遇坐事腐刑,为中散,迁内行令、中曹给事中,加员外
散骑常侍、
右将军,赐爵富平子。迁散骑常侍、安西将军,进爵
宕昌县公。拜尚书,转吏部尚书,仍常侍,例降为侯。出为安西将军、
华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幽后之前废也,王遇颇言其过。及后进幸,高祖对
李冲等
申后无咎,而称王遇谤议之罪。冲言:"果尔,遇合死也。"高祖曰:"王遇旧人,未忍尽之,当止黜废耳。"遂遣
御史驰驿免王遇官,夺其爵位,收衣冠,以民还私第。
世宗特别自治市初,兼将作大匠。未几,拜
光禄大夫,复夺爵。废后冯氏之为尼也,公私罕相供恤。王遇自以常更奉接,往来,不替旧敬,衣食杂物,每有荐奉。后皆受而不让。又至其馆,王遇夫妻迎送谒伏,侍立执臣妾之礼。
王遇性巧,强于部分。北都方山灵泉道俗居宇、文明太后陵庙、洛京东郊马射坛殿,修广文昭太后墓园,
太极殿及东西两堂、内外诸门制度,皆王遇监作。虽年在耆老,朝夕不倦,跨鞍驱驰,与少壮者均其劳逸。又长于人事,留意酒食之间,每逢僚旧,具设肴果,觞膳精丰。然竞于荣利,趋求势门。赵脩之宠也,遇往还宗承,受敕为之监作第宅,增于本旨,笞击作人,莫不嗟怒,卒于官。初,遇之疾也,太傅、北海王元详与太妃俱往临问,视其危惙,为之泣下。其善奉诸贵,致相悲悼如此。赠使持节、镇西将军、
武威郡刺史,侯如故。
始遇与
抱嶷并为文明太后所宠,前后赐以奴婢数百人,马牛羊他物称是,二人俱号富室。
王遇是少数民族,生长于
关中,他的艺术成就体现了
羌族和
汉族人民传统文化的融合,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王遇深通
建筑设计和施工,主持监修过
北魏大同市、
洛阳市两
首都的大型建筑群。他主持在
平城区(今山西大同市)
天龙山修建的佛寺和房舍,风格独特,艺术水平很高。王遇主持修建的文明太后陵庙及扩建的
两周王陵,是规模宏大的一座墓地与佛寺合一的石雕建筑群。此外,他还主持监修了东郊马射坛殿、
太极殿及东西两堂、内外诸门等。
《宕昌公晖福寺碑》,原立于
澄城县李润镇晖福寺。1971年,被移存在西安碑林。碑身首一体,高294厘米,宽90厘米,厚17厘米。碑首雕蟠螭纹,额篆"大代岩/昌公晖/福寺碑"9字,额下有穿。碑身下部两侧呈束腰形,式样别致。碑两面刻字。碑阳24行,满行44字,记述王遇修建晖福寺的经过和寺景;碑阴有题名9行,已漫漶。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今寺中遗刻所存者二,一载护国,大而不全,年月可考。一在崇教(福),小而完。其略曰:安西大将军、
散骑常侍、吏部内行尚书、
宕昌国钳耳庆时镌也。因岩开寺。其铭略曰:承籍(斯)福,遮邀冥庆,仰钏皇家,卜世惟永。盖庆时为国祈福之所建也。末云:大代太和八年建功立业、十三年毕”。碑文记述王遇参与
云冈石窟工程的开凿与设计,云岗石窟群中第九、十两窟亦为王遇所开凿的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