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兰(学名:Renanthera coccinea Lour.)别名绯红火焰兰、山观带、山裙带、
珊瑚樱,是
兰科火焰兰属下的附生
草本。
火焰兰属的
模式种。分布于中国海南、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
越南、
老挝、
泰国、缅甸也有分布。
火焰兰茎攀缘,粗壮圆柱形,质地坚硬,气根肥厚肉质。叶革质,2列,舌形至长圆形,先端有不等侧2圆裂,基部抱茎并下延成鞘抱茎。
复总状花序或
总状花序与叶对生,粗壮而坚硬,疏生多花,花火红色,花瓣有桔黄色斑点;唇瓣3裂,有一对黄色肉质半圆形胼胝体。
蒴果椭圆形。性喜温暖、潮湿和半阴环境。可用分株法繁殖。
火焰兰在《
新华本草纲要》中记载:“全草,主治
骨折。”火焰兰花火红艳丽,盆栽可用于室内装饰,也可附生于树干、山石上观赏,是切花的优良材料。火焰兰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等级(EN)。火焰兰是
兰科中观赏价值极高的
热带珍稀濒危兰花种类,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
形态特征
火焰兰茎攀援,粗壮,质地坚硬,圆柱形,长1米以上,粗约1.5厘米,通常不分枝,节间长3-4厘米。叶二列,斜立或近水平伸展,舌形或长圆形,长7-8厘米,宽1.5-3.3厘米,先端稍不等侧2圆裂,基部抱茎并且下延为抱茎的鞘。
花序与叶对生,常3-4个,粗壮而坚硬,基部具3-4枚短鞘,长达1米,常具数个分枝,
复总状花序或
总状花序疏生多数花;花苞片小,宽卵状三角形,长约3毫米,先端锐尖;
花梗和子房长2.5-3厘米;花火红色,开展;中萼片狭匙形,长2-3厘米,宽4.5-6毫米,先端钝,具4条主脉,边缘稍波状并且其内面具橘黄色斑点;侧萼片长圆形,长2.5-3.5厘米,宽0.8-1.2厘米,先端钝,具5条主脉,基部收狭为爪,边缘明显波状。
花瓣相似于中萼片而较小,先端近圆形,边缘内侧具桔黄色斑点;唇瓣3裂;侧裂片直立,不高出蕊柱,近半圆形或方形,长约3毫米,宽4毫米,先端近圆形,基部具一对肉质、全缘的半圆形胼体;中裂片卵形,长5毫米,宽2.5毫米,先端锐尖,从中部下弯;距圆锥形,长约4毫米;蕊柱近圆柱形,长约5毫米;药帽半球形,前端稍伸长而收狭,先端截形而宽宽凹缺;粘盘柄长约2毫米,中部多少曲膝状。花期4-7月。
分布范围
生长习性
火焰兰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全日照或半日照均可良好生长;耐热,不耐寒,适宜疏松透气的基质。海拔达1400米,攀援于沟边林缘、
疏林中
树干上和岩石上。
栽培技术
分株:在开花后或春、秋进行,将成株自然萌生的新芽或母株去顶后长出的新芽用刀切下,另行栽植即可;或将带有3条以上
气生根的茎上部剪下,另植于新盆。
插:余下的茎部过一段时间后会长出新芽,新芽长长后可作扦插材料。扦插宜在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
温度:喜高温环境,生长适宜温度为18~35℃。不耐 寒,冬季需在中温或高温温室中越冬,在保持适宜温度条件下,植株无休眠期。
光照:是兰花中较为喜光的种类,需较强的光照。但附 生于树上时不能接受强烈阳光的曝晒,否则叶片会发黄。
浇水:无休眠期,在整个生长期间都喜较充足的水。应 充分供给水分,以保持盆土的湿润。
环境湿度:喜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应经常喷洒叶面 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70%〜80%,否则会影响植株的生长。
施肥:种植时需注意施用基肥,并在生长季每半月追施1次肥料。近开花时要注意增施磷钾肥。
用途
药用价值
火焰兰在《
新华本草纲要》中记载:“全草,主治
骨折。”
观赏价值
火焰兰花火红艳丽,盆栽可用于室内装饰,也可附生于树干、山石上观赏,是切花的优良材料。
保护级别
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
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濒危(EN)。
文化
火焰兰在亚洲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
印度教、佛教和
道教中,火焰兰被视为神圣的花朵,象征着光明、力量和智慧。在
印度,火焰兰常被用来装饰寺庙和宗教仪式,以祈求神灵的庇佑。而在中国,火焰兰则被视为吉祥之花。
火焰兰的花语是强烈的情感和激情,象征着火焰般的热情与力量,给人带来一种希冀与渴望。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