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经上海市教委和编制委员会批准,撤消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编制,划归
华东师范大学。同年9月,南林师范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范部划归
上海师范大学。
1982年5月31日,为适应文革后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需要,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将创办于1963年的位于光复西路复兴村180号的
南林中学改办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招收
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84年起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1994年起,设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为聋、哑、盲、弱智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教师。1997年招收特殊教育大专师范生。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
1997年7月,经
上海市教委和编制委员会批准,撤消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编制,划归
华东师范大学。
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毕业生2815名(特殊教育专业158名,幼儿教育专业2657名,其中两年制(
高中)506名)。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有“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1982年8月—1997年8月)”档案全宗。
南林师范学校旧址,位于
光复西路复兴村180号,原为清末著名
昆曲艺术家
徐凌云的别业徐园中“桃李园”的主体建筑,是
上海市最早的昆曲传习所旧址。1943年,旅法化学博士
宋梧生集资在此创办了大中化学化工厂,即后来的上海葡萄糖厂,1963年后在此开办学校,后为南林师范学校。现存建筑为一幢清末民初时期外观为巴洛克风格的砖木结构院落,东西阔七间、南北深九间,中有天井,正立面一楼、二楼和顶部有西式水泥栏杆,一楼和二楼阳台走廊为七个拱券,并有巴洛克装饰。外墙为红、青两色的清水墙,既有西式的三角山墙花,也有中式观音兜山墙花;内部结构为中式楼房,但中式的木拱梁却雕有西式的花草纹样,可谓中西建筑精髓完美融合的典范。
原南林师范学校旧址属于晚清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英国人在此开办医院,抗战时期日本人开办草绳
加工厂,抗战后到解放前由华成烟草总经理
陈楚湘(生产美丽牌香烟)拥有。解放后,该建筑成为上海葡萄糖厂,后来在此创办
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后并入
华东师范大学。
前几年,因大华清水湾三期工程施工需要,原南林师范学校旧址面临被拆除的困境,遭到部分居民的强烈反对。此后,为了保留这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又不影响所在地块开发,有关方面对其进行了移位保留,将该建筑向
苏州市河岸平移约80米,现已成为苏州河滨河景观带的一部分。
在各区县申报的推荐建筑名单中,位于
普陀区的原南林师范学校旧址很有可能会入选第五批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此次普陀区在申报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推荐名单时,将该处历史建筑纳入其中。
上海市南林师范学校1982年由南林中学改建,校址
光复西路复兴村180号,是一所面向全市招生的幼儿师范学校。1993年有班级12个,学生485人。教职工114人,其中教师57人(内高级讲师14人,讲师22 人)。历任校长高必先(副)、黄静仪(副),历任中共支部书记罗瑞林、贺秀娣。现任校长冯宇慰、任昌锦(副)、曹炳昆(副),中共支部书记任昌锦。
建校12年来,艰苦创业,已形成了“文明、进取、勤俭、求实”的校风和“热爱学生、管教管导、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的教风,培养了2000多名合格的幼儿园师资,分配在全市各区幼儿园任教。
该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幼儿师范学校的特点,在发展社区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严格基本功考核,强化职业训练,组织校园儿童剧活动,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1986年、1988年两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1988年被评为市推普先进集体。教育科研在全国、市级获奖的有:全国师范系统青年教师教育学科论文
一等奖的《从学前美术教育看三种教学模式的教学与影响》,政治学科论文一等奖的《结构分数考核制的探索》,美工学科论文
三等奖的《幼儿园手工教学对幼儿五种能力发展的影响》,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
二等奖的《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等20多篇。教师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有1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