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1930年5月16日—2000年1月27日),
奥地利钢琴家及作曲家,以其在古典音乐和
爵士乐领域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他的演奏风格跨越了传统的界限,将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古尔达生于
维也纳,其父亲是一位老师。从七岁开始学琴,师从费利克斯·帕佐夫斯基(Felix Pazofsky)。1942年,他进入
维也纳音乐学院,在布鲁诺·赛德尔霍夫(Bruno Seidlhofer)与约瑟夫·马克斯(Joseph Marx)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和
乐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青少年的古尔达和他的朋友乔·扎维努尔违反政府禁令演奏被禁止的音乐,包括
爵士乐。十六岁时,他在
日内瓦赢得了他的第一项国际
钢琴竞赛,随后开始了世界性的钢琴演奏会之旅。
自1950年代后,古尔达开始接触爵士乐,并逐渐产生浓厚兴趣。1956年,他在美国新港爵士音乐节演出,随后又到美国爵士之都巴德兰特演奏。他不仅写了很多爵士乐曲,1968年在
奥地利协助创立欧洲爵士交响乐团与即兴音乐学校(Improvisationsschule),后来也开始在自己的演奏会中融合了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曲目。然而这些在1970年代的混合音乐会并未受到高评价。1982年他与爵士钢琴家Chick Corea开始合作,两人推出了一张混合爵士与古典乐风格的即兴演奏曲专辑“The Meeting”。此外,他也实验过用改装的大键琴演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曲目。 1999年三月,出现谣言表示深居简出的古尔达已去世,数日后却又“复活”而令人错愕。不到一年之后,古尔达就真的因为心脏病发在德奥边境小城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虽然古尔达早年以诠释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
钢琴曲目闻名于世,事实上他对于演奏巴赫,
沃尔夫冈·莫扎特,
弗朗茨·舒伯特,萧邦,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以及拉威尔也有自己的心得与见解。他曾表示,比较起贝多芬,他觉得自己“和
弗朗茨·海顿、莫札特和印象派作曲家心灵上更接近”。由于古尔达在中年之后受到爵士乐风的影响,除了即兴作曲外,在弹奏古典乐曲目时也会带有一些即是风格,最明显的是他晚年所灌录的莫札特专辑,他在演奏时使用了大量的装饰奏。而
爵士乐的影响所产生最正面的效果则在于他到1967年时开始重新录制的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这套全集录音兼备演奏技巧与诠释深度,也成为他在贝多芬演奏成就方面的定评。
维也纳音乐学院曾经想要颁发贝多芬戒指给他,以表扬他的成就。但天生不喜欢权威的古尔达拒绝接受而将之退还。
“孩子们必须先会在
钢琴(或其他乐器)上面敲敲打打,弹出自己喜欢的声音,让他们发生兴趣,情不自禁爱上它,然后再学认谱”。但有时候,这种特立独行并不能被传统所接待,
维也纳乐评家将他贴上“古典乐的叛离者”标签,归纳为
爵士乐乐派,对此,古尔达非常不能苟同,在他看来,音乐就是音乐,没有什么古典、现代的界限分别。因此,有一次他应邀前往波兰华沙,并有媒体随行,飞机起飞前,古尔达突然宣布:“如果这些笨蛋也一块去,那我就留在这里”记者们一听,只好尴尬地统统下机离去。弗利德古尔达天生任性潇洒,特立独行,行径古怪,没有什么朋友,他也不在乎。对自己人同样不护短,有一回古尔达到音乐教授家接儿子,当时钢琴课还没结束,他就问:“我儿子到底有没有音乐天份?”还没等教授答覆,他拉了儿子就走,边走边扭头大声说:“我知道,我儿子根本没有才华。”最令人侧目的是,他演奏时不穿燕尾服,经常是一件黑色套头毛衣加一顶犹太小圆帽,有时候甚至光着身体就上台(是对拘泥形式的古典乐一种嘲讽?),但喜爱他的听众皆不以为意,名指挥家波恩姆(Boehm)甚至说:“他弹得实在好,穿游泳裤上台也可以接受。”(为了还报,古尔达竟破例穿上正式
礼服。)
他的
钢琴学生包括
玛塔·阿格丽希,她称他为“我最重要的影响”,以及指挥家
克劳迪奥·阿巴多。
德意志唱片公司在1999年推出的“20世纪伟大钢琴家”CD套装中包括了古尔达的演奏。他还与约尔格·德姆斯和保罗·巴杜拉-斯科达一起,组成了被称为“维也纳三人组”的团体。此外,古尔达还以化名“阿尔伯特·戈洛温”录制了歌曲,多年来愚弄了音乐评论家,直到人们意识到古尔达和戈洛温是同一个人。他还开始演奏
上低音萨克斯风,并在1960年代创作了一首主题暗示
摇摆乐的
前奏曲和
赋格。他还创作了《对《门乐队》的变奏曲》独奏钢琴曲,并于1971年发行了这首曲目。古尔达的《随心所欲》(1970年)专辑中还包括了一首早期的
摇滚风格的
钢琴/贝斯/鼓三重奏版本的《点燃我的火》,专辑中还包括了《午夜环绕》和《这算什么爱情?》等经典曲目,以及古尔达的经典作品《为H.G.而蓝调(献给汉斯·乔治·布鲁纳-施韦尔)》。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古尔达继续进行直接的摇摆和
爵士乐(通常在他组织的
欧洲爵士乐大乐队中)的演出和录音,以及他的古典音乐演出和录音,他还与参与自由即兴创作的一系列音乐家合作,包括塞西尔·泰勒,巴尔·菲利普斯,乌尔苏拉·
姬布瑞拉·安德斯,约翰·萨曼,阿尔伯特·曼格尔斯多夫,斯图·马丁和弗里茨·
鲍尔。其中一次实验是一场表演,他和乌尔苏拉·安德斯在裸体并大声呼喊的情况下进行即兴创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古尔达参与了一些音乐节,比如
慕尼黑夏季
钢琴音乐节,他邀请的音乐客人包括
赫比·汉考克,乔·扎维努尔和奇克·科里亚。1980年,他创作了《大提琴协奏曲》,被称为“既感人又轻松”,有五个乐章,涉及
爵士乐、小步舞曲、
摇滚、一点
波尔卡、进行曲和两个星级大提琴手必须即兴创作的独奏部分。1982年,古尔达与爵士钢琴家奇克·科里亚合作,发行于1984年的《会面》专辑中,古尔达和科里亚进行了长时间的即兴演奏,融合了爵士乐和古典音乐。古尔达和科里亚继续他们的音乐合作,并与尼古劳斯·哈尔诺科特(指挥)和康采尔特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了
沃尔夫冈·莫扎特的双钢琴协奏曲。他们还演奏了古尔达的《双钢琴幻想曲》和科里亚的《双钢琴乒乓球》。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
管风琴家/ MIDI键盘手芭芭拉·登纳莱因也曾与古尔达学习并与他合作演出。这些不正统的做法,以及有时拒绝遵循服装规范(他曾被描述为在南德意志的一场音乐会上“像一个
塞尔维亚皮条客”),或者提前宣布音乐会的节目,使他获得了“恐怖钢琴家”的绰号。1988年,他因在
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官员反对他在节目中包括爵士乐手乔·扎维努尔而取消了一场演出。当
维也纳音乐学院授予他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戒指以表彰他的演出时,他接受了,但后来重新考虑并退还了。为了宣传1999年的一场音乐会,他在新闻稿中宣布自己去世,以便
维也纳音乐厅的音乐会可以作为复活派对。古尔达于2000年1月27日在
奥地利维森巴赫的家中因
心力衰竭去世,享年69岁。他被埋葬在奥地利阿特湖施泰因巴赫的墓地。他曾要求不要发表讣告。首先是与女演员帕奥拉·洛(1956年-1966年)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大卫·沃尔夫冈和保罗,然后是与山裕子(1967年-1973年)结婚,他们育有另一个儿子里科。1975年,古尔达与神剧歌手乌尔苏拉·安德斯开始了一段持续到他去世的关系。2007年,有一部关于他生平的纪录片电视节目,名为“那又怎样?-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他曾获得多项荣誉,包括1959年的
奥地利科学与艺术荣誉十字勋章和1989年的
维也纳荣誉戒指。
当年
日本乐评家认为他的演奏具有:“潇洒的表情与生动的气韵使演奏更具魅力,同时也有恰当的气势与情绪幅度表现”;《
纽约时报》也曾赞誉他:“不只是一个天才”。
古尔达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小孩。其中 Paul 以及 Rico 也都是钢琴家,而古尔达的第二任妻子佑子·古尔达(Yuko Gulda,日本人,旧姓胁山)也是一位钢琴家。虽然古尔达并不喜欢教
钢琴,但他在维也纳也指导过一些学生,其中包括
玛塔·阿格丽希。
弗里德里希·古尔达(Friedrich Gulda,1930年5月16日—2000年1月27日),
奥地利钢琴演奏家。早年以演奏贝多芬钢琴曲目著称,晚年则将自己的兴趣转往
爵士乐与即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