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年06月26日-2014年1月20日),当代著名的
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曾任米兰
斯卡拉歌剧院艺术总监、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以及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
阿巴多出生于
米兰的一个音乐世家。早年在米兰音乐学院学习
钢琴,后来进入威尔第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作曲,随后在维也纳深造,1955年在
萨尔茨堡师从
格伦·古尔德学习钢琴,后跟随斯瓦洛夫斯基学习指挥。在1958年的库塞维茨基指挥比赛中获得
一等奖。
克劳迪奥·阿巴多的指挥生涯始于
纽约爱乐乐团,担任
伯恩斯坦的助理指挥。在1965年成功指挥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后,他在国际乐坛确立了地位。1968年首次在
斯卡拉歌剧院指挥演出,随后成为歌剧院首席指挥。在斯卡拉
歌剧院的18年中,他扩充了演出剧目,涵盖了传统和现代歌剧,带领该院赴世界各地演出。1971年,阿巴多与
维也纳爱乐乐团签约,展开了世界性巡回演出。1979年接替普列文成为
伦敦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后担任音乐总监。1986年,他成为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以其指挥《沃采克》《意大利姑娘阿尔及尔》等作品而备受好评。1987年被任命为
维也纳城的音乐总监,打破了此前只有
奥地利人任职的传统。1989年,阿巴多成为
柏林爱乐乐团的第五任音乐总监,将其事业推向巅峰。在他的领导下,乐团走向国际舞台。1998年,他宣布将于2002年离任。从2003年开始一直担任瑞士
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指导,直至2014年去世。
阿巴多擅长意大利歌剧和德、奥、俄的交响乐以及现代作品。他以传统、细致而富有激情的指挥风格而闻名,被认为在演奏意大利歌剧方面表现出色。因在音乐上的卓越贡献而获得多个国家的荣誉,包括
意大利最高荣誉奖 Gran Croce、德国国际恩斯特·冯·西门斯音乐奖、
维也纳爱乐乐团荣誉指环和桂冠指挥等。他在世界各地的演出和录音获得了高度赞誉,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
人物经历
克劳迪奥·阿巴多,意大利指挥家,被誉为“当代最伟大指挥家之一”。他曾执掌
维也纳、琉森、
柏林等知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大权,是接替卡拉扬的新一代“指挥之王”。他曾连续担任
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总监、维也纳爱乐终身指挥、柏林爱乐音乐总监等全球最有分量乐团的一把手,并且一手创办斯卡拉爱乐乐团、马勒青年乐团、维也纳现代音乐节。他指挥
焦阿基诺·罗西尼、
朱塞佩·威尔第、瓦格纳等
意大利作曲家的
歌剧作品尤为出彩,曾获意大利政府颁发的最高国家奖章、
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的
尼柯莱金奖、国际马勒协会金奖等。2014年1月20日,意大利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在
博洛尼亚家中逝世,享年80岁。
成长经历
克劳迪奥·阿巴多于1933年6月26日生于
米兰一个音乐世家,家庭3代都涉足到艺术。8岁学音乐;16岁那年,指挥大师
伯恩斯坦在米兰就认为阿巴多有一双天生的、作指挥的眼睛。于是,他决心以音乐为生,正式进入威尔第音乐学院主修
钢琴、作曲,并随指挥家沃托(A。Votto)学指挥。当时指挥大师朱利尼为学生乐队上合奏课,阿巴多从中学了许多乐队指挥方法,获益良多。
成名经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卡拉扬在电视中看到阿巴多的指挥,便邀请他于1965年8月14日在
萨尔茨堡音乐节中首次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
马勒《第二交响曲》,这次成功的演出为VPO对他终身指挥的任命铺平了道路,这才奠定了他在国际乐坛的地位。
主要任职
除了已知的职务外,阿巴多还曾担任
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奥克斯拉·莫扎特管弦乐团的创始艺术总监,以及欧洲青年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
人物逝世
意大利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于2014年1月20日在
博洛尼亚家中逝世,享年80岁。
个人生活
1956年与歌手乔万娜·卡瓦佐尼结婚,育有两个子女:丹尼尔·阿巴多(1958年出生),成为一名
歌剧导演,和亚历山德拉(1959年出生)。第一次婚姻以离婚告终。第二次婚姻与加布里埃拉·坎塔卢皮结婚,育有一子塞巴斯蒂亚诺。与维多利亚·穆洛娃的四年恋情导致穆洛娃的第一个孩子,即爵士贝斯手米沙·穆洛夫-阿巴多。阿巴多的侄子,即他的兄弟马塞洛的儿子,是指挥罗伯托·阿巴多。
艺术风格
他最拿手的曲目是
德国、
奥地利作曲家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录有贝多芬交响曲(DG)、
费利克斯·巴托尔迪交响曲(DG)、马勒交响曲(DG)。阿巴多录制和演奏了广泛的浪漫作品,特别喜爱古斯塔夫·
马勒的音乐,他多次录制了马勒的交响曲。尽管如此,他从未能够完成与单一乐团的全部录音:在录音室和音乐会上,他在
芝加哥录制了第1-2交响曲和第5-7交响曲,在
维也纳录制了第2-4和第9交响曲以及第10交响曲的悲歌乐章,在柏林录制了第1和第3-9交响曲,在卢塞恩录制了第1-7和第9交响曲。由于健康原因,他在卢塞恩原定的第八交响曲演出和录音不得不取消。最终,这部交响曲在2016年由里卡多·恰伊利指挥下的演出和录音作为对阿巴多的致敬而发行。2011年在柏林现场录制的第十交响曲悲歌乐章作为
柏林爱乐乐团马勒作品套装的一部分于2020年发行。
阿巴多在排练中往往很少说话,有时只是简单地要求乐团“倾听”。这反映了他作为指挥者通过肢体动作和眼神进行交流的偏好,以及他的看法,即乐团不喜欢在排练中说很多话的指挥者。克莱夫·吉林森描述了阿巴多的风格:“……他基本上在排练中不说什么,说话声音很轻,因为他很害羞,所以人们可能会感到无聊。但这起作用,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演出是如此出色。我从未见过比他更有说服力的人。他是世界上最自然的指挥者。有些指挥者需要通过言语明确表达他们想要的东西,但克劳迪奥只是展示出来,只是做出来。”
个人作品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Abbado是DG、
索尼的台柱子,自1967年开始录有大量的优质唱片。
DG版代表性CD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交响曲全集》《钢琴协奏曲全集》VPO
阿尔班·贝尔格《3首弦乐小曲》《璐璐》
组曲、《沃采克》VPO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集》VPO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VPO
沃尔夫冈·莫扎特《第十四、二十六钢琴协奏曲》《费加罗的婚礼》VPO
普罗科菲耶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LSO
舒伯特《费拉布拉斯》VPO
威尔第《阿依达》《假面舞会》LASCALA
瓦格纳《罗恩格林》VPOSONY版
代表性CD
舒曼《浮士德场景》BPO
录音成就
阿巴多为多家
唱片公司进行了大量录音,包括德卡唱片、德意志留声机、
哥伦比亚(后来的索尼古典)和
EMI集团。他指挥了许多
歌剧录音,获得了各种奖项。其中包括1966年和1967年的Diapason奖;1967年还获得了“Grand Prix du Disque”。1968年,他获得了德国唱片奖和
荷兰爱迪生奖。1973年,
维也纳沃尔夫冈·莫扎特协会授予他莫扎特奖章。阿巴多分别在1997年和2005年获得了
格莱美奖。2012年,阿巴多被选入了格莱美
名人堂,并在同年5月获得了皇家爱乐协会音乐奖的指挥奖。
与中国的交往
1973年,阿巴多曾率
维也纳爱乐乐团首访北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演出《黄河协奏曲》等作品,并大获成功。
影视资料
第22届
蒙特利尔影展最佳纪录片《倾听寂静》即以阿巴多为蓝本,讲述的是他传奇的音乐人生。片名取自阿巴多的话“寂静是音乐的延伸”。
争议事件
阿巴多对作曲家的尊重,令乐曲内容能够准确呈现,同时他还扩大乐团的曲目范围,与新派作曲家频繁合作,尤其是他与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合作录制的
马勒《第二交响曲》被誉为是最出色的版本。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乐迷感到阿巴多尊重原谱的指挥风格令乐曲变得较为沉闷乏味,演绎编制大型的乐曲并不理想,而在其成为
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后,并没有注重乐团训练,以致乐团的质素有所下降。此外,亦有人指出他的指挥动作即兴性太强,令人难以捉摸。
人物评价
克劳迪奥·阿巴多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阿巴多身上始终弥漫着一抹贵族般的气质。他温文尔雅,修养深厚,笑容迷人,有着挑剔的艺术品位。在观众眼里,阿巴多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艺术大师。在同行心中,他则是一位杰出的专业主义者。熟悉和了解阿巴多的人都知道,他毕生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对音乐完美呈现的追求,远远超过个人意志和价值的实现。(新京报评)
阿巴多以他无与伦比的才能和社会责任感为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作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阿巴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音乐本身的诠释和创造,还在于他一直致力于对年轻音乐家的培养,这是他所留下的最为宝贵的遗产。阿巴多的精神将会永远被意大利人民和全世界痴迷于他音乐的爱好者们铭记。(
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评)
他(阿巴多)的天赋,他的贡献,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所得到的国际名誉,以及出色的结果将在未来延续,成为全世界音乐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意大利首相Enrico Letta评)
他(阿巴多)不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他的音乐中充满温暖、优雅、清新的感觉;排练时很少说话,都是用手和表情带动乐手。那场病使他的音乐转折和升华。你看他早期的录像,年轻时候是犀利和帅气的,这和他上了年纪之后的升华和含蓄不同。(大提琴家
王健评)
阿巴多的敬业让人很钦佩,他的一生追求让音乐升华,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诠释音乐,当代没有人能达到。(著名指挥家
谭利华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顺德乐从小学.zt.lexiao.com.20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