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济古镇,安徽省宣城市
泾县桃花潭镇下辖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中国传统村落,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
查济为查姓村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隋时有宣州刺史查伟,巡视郡邑,唐武德(唐高祖
李渊年号)八年在广东南岩刺史任上致仕,便举家由古丹阳徙迁于此卜居。查济唐盛,宋元稍衰,至明末清初,进入鼎盛。解放后,建乡分村,老查村分为查村、济阳、富春三村。许溪以南为济阳村、以北为查村,石溪之阴为富春村。2002年原厚岸乡开始对查济旅游资源开发,2005年撤乡,为加强查济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2005年4月成立泾县查济古民居保护和开发利用办公室,为县政府直管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机构, 2008年县旅游体制改革,撤销原单位,成立查济景区管理处,机构性质、资金渠道不变。
查济古镇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坐落在查济河岸,查济原有桥梁108座、祠堂108座、庙宇108座。现尚存的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较知名的建筑景点有德公厅屋、爱月堂、二甲祠、宝公祠等。
2001年,查济古镇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公布查济为“安徽历史文化名村”,2017年11月,被评为
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村名由来
查原为姬姓,乃
周公长子周伯裔之后裔,
姬阆时有
姬延,号
东安县者因功封子爵,封地为查,故以地为氏,郡望
济阳区。三村合而为一,取两村首字为村名。
历史沿革
查济为查姓村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隋时有宣州刺史查伟,巡视郡邑,唐武德(唐高祖
李渊年号)八年在广东南岩刺史任上致仕,便举家由古丹阳徙迁于此卜居。查济唐盛,宋元稍衰,至明末清初,进入鼎盛,“人丁数万”,屋舍鳞次栉比、连绵数里,为郡邑
巨族之一,有“查村查(遮)半天”之誉。
查济的兴盛,走的是“由商致富,富而重学,学而致仕”之路。中兴四世祖查淳一“经营生殖,开其源,节其流。以富额报籍于京之宛平。景泰间岁值大饥,奉例输粟一千石。”而查铭更是结交开封王,成为有名的大贾。查氏乃
周公后裔,
邹鲁传人,崇儒重教,仅明商人查图源、查洪源、查宝源弟兄三人就先后建有龙山书院、石门书院、晓山书屋、栈岭书屋;明末清初的查若一次捐给济阳家塾沃田四百余亩;清查玉衡除专建有红杏山庄给自己儿子读书外,还一次捐给族校千两银子,正是这些商人对教育的一掷千金,奠定了义学的基础,使得查济人才辈出。查济明清两代有二个翰林,文武进士十四名,文武举人百余名。
查济古称查村,解放后,建乡分村,老查村分为查村、济阳、富春三村。2002年原厚岸乡开始对查济旅游资源开发,2005年撤乡,为加强查济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2005年4月成立泾县查济古民居保护和开发利用办公室,为县政府直管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机构, 2008年县旅游体制改革,撤销原单位,成立查济景区管理处,机构性质、资金渠道不变。2017年11月,查济古镇被评为
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地理位置
查济古镇,位于安徽省宣城市
泾县桃花潭镇辖村。位于安徽泾县西南,东南与
太平湖接壤,西北和
九华山相邻。查济四周有丹山、由山、
菥荻山、柏岭(丹山乃陵阳令窦子明炼丹处,
李白在《过汪伦别业》诗中云道:“由山谁可游,子明与浮丘”,丹山、由山皆因仙而名。郡志、县志记载,菥荻深处即碧山,李白曾栖隐于此,柏岭明著名学者
王畿游历题诗处)等名山环绕。明人查正策这样自豪地描述家乡风水之胜:“东有丹山文笔插天,西有菥荻平高如屏,南有由山之翠巘,北有柏岭之丹崖,四山环峙,若城郭然。中有一陵突起,三水绕焉,名曰‘独山墩’。墩之上突,然而高耸。于右者有岑峰焉,悠焉而来;于左者有猎焉,二龙并出,如戏珠之状”。而村落因地就势,布成大大“人”字状,“人”之两脚踏青龙、黄龙二山脉。
人口民族
截至2021年,查济古镇总人口3018人,辖三个社区,党员77名。
政治
参考资料
气候特征
查济古镇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湿润,四季分明,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物产丰饶。
经济
旅游业
查济古镇,以“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徽派建筑风格,以及遍布村落随处可见的精美绝伦的“三雕”建筑艺术和三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构成独有的古风古韵。查济村地处
皖南“两山一湖”黄金旅游中心地带,四面环山,村内溪水潺潺,享有“中华写生第一村”美誉,是写生、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和旅游胜地。2007年村两委提出了“以旅游开发为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民展思路。同时,查济还是安徽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安徽省旅游
农家乐示范点。重点开发“桂花板栗”“青山云雾茶”“早元雷笋”等特色农产品。
文化
建筑
查济古镇的建筑以三条溪为轴线,以各祠堂为节点,红楼桥以上为生活区,以下为商业区,形成完整的空间格局。查济古镇具有“先建沟,后建房”的传统,地下建立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汇水至许溪,是查济村持续发展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查济曾建有四门三塔,一百零八座桥,一百零八座祠堂(厅屋),一百零八座庙,民居更是“粉墙矗矗,黛瓦鳞鳞,棹楔峥嵘,邸吻耸挺,宛如城郭”,后因自然摧残,兵火损毁,政治劫难,古迹十不留一,但查济仍遗留下从元至清古民居近二百座,古建筑有祠堂、民居、村门、古塔、路亭、牌坊、石桥、古街、庙殿。
民俗活动
在查济村历史上有很多习俗,比如目连戏、大斋等,目连戏十年唱一次,当地人叫"出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习俗已经渐行渐远了。20世纪八十年代末与厚岸乡一起举办了舞龙比赛,舞龙从初七一直到正月十五。查济舞动的是扎龙,也叫板龙。龙身用竹笼做成一节一节的圆简,固定在龙板上,龙板上有烛台可插点燃的蜡烛。龙身再要用
桑树皮纸包裹,桑树皮纸浸开了,包上龙身,这是查济龙非常有特点的地方。桑树皮纸又叫纱纸、皮纸、等晒干了,会变得很硬,很结实。皮纸上面涂了明矶,在上面用中药店买来的未砂来描画。
朱砂是一种天然矿物颜料,色彩透明暗红,照得龙体颜色很明朗鲜艳,红得像一团火。龙板前后均有两个蜡烛大的圆洞,洞里插上木棍,较结的地方就是龙身灵活转动的关键点。板龙不能成双,要成单,每年加2板,最多可以到33板。
开发与保护
在制度上,查济村于1994年自发成立了“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每天派两人到
聂氏宗祠来义务值班;一方面对外承接各种爱心赞助,用于文物保护并刻碑留名。另一方面发动村民捐款、捐木料,义务修缮祠堂;同时协会也帮助村里修桥、修路、修塔。之后,又成立“亲宗会”辅助协会工作。至2003年,泾县县政府在查济成立了古民居管理处,形成亲宗会、保护协会和政府管理处共同参与保护,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支持的立体式保护体制。
其次,坚持“有文物有文化的保护”,查济人认识到,在保护和修缮古村落、古建筑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把村落建设成生态博物馆,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将古建筑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开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镇委会鼓励村民对家中的厅堂、院落进行改造,将其建成茶坊、店铺等。查济人是忙碌的,他们多半仍住在老房子的前厅里,把中院用来招待旅客和年年来写生画画的学生;为了统一风格宁可用着小青瓦而不换成易修易检的大瓦。查济人是执拗的,他们依然做着
手工豆腐、编着
棕榈扇,唱着上梁歌,按照古制发嫁迎亲。查济人是幸福的,当地传统的目连戏、匠作仪式和口诀、龙灯会等都在恢复之中。
价值与意义
查济古镇桥梁、
聂氏宗祠、
庙宇等建筑及其精美的细部雕刻等方面。在古代就以砖雕、木雕、石雕和祠堂建筑而著称。村落中古宅的屋顶马头墙、门坊墙柱和窗门楣上都饰有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民俗特点和文人气息。
查济三面环山,山上有茂林修竹,村边有大片良田,既有收获之利,又有耕作之便。这种天地造化与人工建设巧妙结合的布局,渊源于“理学文章山水幽”的独特人文情怀。以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法观念与贾而为儒的徽商文化结合为社会基础,融自然景美与人工美为一体,既赋予了查济古民居建筑以流动感和生命感,也体现在建造材料与营造方式方面的顺势而为,深深体现出查济人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天人合一”的人文内涵。
主要景点
德公厅屋
“德公厅屋”是查济唯一残存的元代建筑,位于村中水郎巷,因历代均有损毁,现仅存100平方米,屋内最为珍贵的是16根非常少见的楠木柱,粗矮浑圆,显示了当时所有者——查氏家族的财富和地位。民居的外形大多是青砖黑瓦,但古雕、砖雕、木雕也随处可见,花鸟、禽兽、人物,无一不栩栩如生。
二甲祠
二甲祠,又名光裕堂。约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查济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二甲祠位于村内中部,大门左侧就是仁让坊。二甲祠采用五凤重檐式,即五凤楼式门楼,门楼上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而二甲祠最为的特别是“见木不见砖”。这里的木雕、石雕十分精致,把雕刻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二甲祠内石雕、木雕数量之多,手法娴熟,技艺精湛,堪称“三雕”精品艺术宝库。
红楼桥
红楼桥坐落在洪公祠前,是一座明代建造的
石桥。桥南曾建有三层小红楼一座,楼上是官宦、乡绅及名人雅士品酒、饮茶、作诗、赏景之处,桥也因此得名。
宝公祠
宝公祠始建于明代,又称敦素堂,是查济现存最大的一座祠堂。宝公祠坐南朝北,位于许溪下游的要道。正立面凹形大门,两侧花砖贴面墙。宝公祠的奇特之处在于没有其他祠显示威严的台阶,整个祠堂平地而建,祠堂侧立面简洁,虽只有马头墙但墙体高耸,面积庞大,气势磅礴,看上去不怒自威。
洪公祠
依势建在山坡之上,使祠堂和山连为一体。除此之外,天井的设置也十分抢眼,在天井里挖掘两口天然泉水的井,代替了祠堂的传统金水池。井水大旱不竭、暴雨不溢,水平稳而又富有生命力,使祠堂庄严肃穆外洋溢一份生机。同时又借助祠堂的
教化功能,告诫后人,需知井中有井,天外有天,不躁不满的为人处事哲学。
星吾公
查德淑字号为“星吾”清乾隆浩封奉政大夫,吾赠通议大夫、旗表义行,恩予匾额建坊名标千古,在安徽省志中有载。星吾有六子,也就是六大房。长房至六房,每房子孙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古民居群,就叫星吾公。“凤翥堂”是星吾公的六房,也就是老六的房子。老六大名查光禄,号“凤”。目前是星吾公保存最完好的房子。查济古民居保护协会会长吴金生是凤翥堂的第五代传人。凤翥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官居知州,赠奉政大夫。“凤翥堂”建于清嘉庆年间,至今有200 多年的历史,在许溪、岑溪汇流处畔水而建。门前数十根长石条相拼出宽2 米,长20 多米的路面。大门呈八字形门楼,院墙包围。进入大门,右边是边房,圆门内是茶座,用于招待来客用茶的小客厅。圆门外是庭院,有花台水。庭院到正屋。大门前三个石台阶,正屋外墙用两道墙砌成,里道是老砖墙,外层是花砖砌墙等。大门坊两侧各有一块青石雕碑上刻“日月同辉、龙凤呈祥、亭台楼郭、山川河流”等精美图案,与水墨花砖构成了一幅行云流水般精美的山水图。
爱日堂
坐落在查济珠公村民组,右有兰家垅蜿蜒,左有岑溪流过,呈左青龙右白虎之象,是目前查济保存的最完整和最大的一座明代民居了,建筑面积888 平方米。清乾隆辛卯年(公元1771 年),查济“爱日堂”后代一门兄弟六人,俱登皇榜。或文武中举,或进士及第,俱入仕途。一门显耀,美名四传。主考官大喜,赐“蓝田钟秀”横匾,镶嵌于“爱日堂”大门门楼正中,一时传为美谈。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