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洼山,原名柏山,位于
山西省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地势险峻,树木茂密。山腰的龙泉观是
金朝创建的
道教活动场所。
规模
洼内松环柏抱之中有一处依山而筑的古建筑——
龙泉观,创建年代不详,据观内石碑记载,重建于金
大定十年(1170),距今至少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后经元、明、清相继重修与扩建,逐步形成今天巍峨雄宏、鳞次栉比的
道观建筑群,可分为昭济圣母庙建筑群和
真武庙两组,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
建筑群
昭济圣母庙建筑群以依山势而筑的三层楼阁和戏台为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
傅山纪念室、戏台、寝宫、昭济圣母庙、扶桑大帝庙,轴线东有
土地庙,西有老君庙、
三官庙,山神庙、傅山真迹碑亭,每个建筑互相联系,又自成院落,独具风格。
昭济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珑别致,泉水甘冽清醇,且旱不减、涝不增,终年潺潺长流。游人至此,争相畅饮龙泉圣水,传说饮此水可消灾免难、医治百病。1995年经
取样化验,此水为含优质矿泉水。今圣母殿西墙有诗刻赞
龙泉水“灵岩石髓喷寒泓,一水洄涧底生。玉瓷引来仙液满,金波通去小溪明。但逢盛世宜为,不出名山总是清。玩到中流恬淡处,升沉无事问君平”。
楼东侧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状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
匾额为
宣统元年(1909)
宁乡市知县祝家瑞所题。另有诗刻一块,为
爱新觉罗·旻宁元年(1821)
清代书法家永宁
知州王继贤手迹。诗为“几度来游此柏洼,每因公事返行车,今朝得遂林泉兴,坐看青云拂紫霞”。描绘了柏洼山特有的“林泉昏雾”景观。明亡后,本县处士王捂,不堪动乱世态,隐居于此石室,研读
道家学说,他还精通医理,曾妙解
傅山医方,治愈一商人疑难病症,傅山闻知,深感王捂才智非凡,于
康熙帝十三年(167)八月访王捂于“介石山房”,与王捂结为密友,朝夕相处,研讨医术,共议国事,切磋诗文,历时一年,与王捂同行出山。山房内原留有傅山手笔诗石一块,今已遗失。
历史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圣母庙西侧建碑亭一座,亭内碑刻系傅山访王捂题字真迹,字迹章法浪漫,笔力遒劲。碑的另一面为
南极洲老人所题
七言绝句,字迹龙飞凤舞,运笔如流,似文章一气呵成。碑呈不规则三角形,富有自然之美,为
中阳县文物珍品。
戏台西侧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双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龙盘地,
树干似蟠龙腾空,千百年来不减其势,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题“双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真武庙在圣母庙东南200米,建于清
康熙帝六年(1667),为民居四合院形式,殿内有
真武大帝及
青龙、
白虎5尊高大
泥玩具彩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为我国民间泥塑精品。院内月台前有两棵浓荫蔽日、高大参天的古松“盘龙松”与“栖凤松”。“盘龙松”从树根起有一道10公分宽、2公分深的自然沟痕,呈螺旋状一直旋转到顶,传说是很久以前有条龙在上面缠绕留下的痕迹,故得此名。而“栖凤松”至今仍筑有鸟巢,有飞鸟栖息。
自然景观
柏洼山“三绝”
怪石、奇树、圣水
【怪石】山上石床、石棺、石龟、擎天石柱
七星石,天然成趣;更有“介石山房”
掘性石成屋,为
傅山隐逸之所,
道家修炼之地。
【奇树】山上古木森森,秦槐、唐松、汉柏,棵棵堪称国宝;
望客松、蟠龙松、栖凤松、
龙爪松、
铁树、镇山柏、福寿柏、老君槐等千姿百态,双柏台破石而出、古朴苍劲。最为称奇的是山上大大小小的松柏树,一对对枝环叶绕,缠绵悱恻;一双双相依相偎,共生共荣。来过此处的植物学家叹为观止,连连称奇,无法解释这一奇特现象。
【圣水】龙泉观昭济圣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珑别致,泉水甘冽清醇,终年潺潺长流,旱不减,涝不增,被喻为玉液琼浆,民间尊为“圣水”,相传可医治百病、延年益寿。1995年,经
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验为含锶的优质矿泉水。
柏洼山中还有许多古
松柏,诸如
龙爪松、
铁树、迎客松、
望客松、镇山柏、千岁柏、万寿槐,以及更多的
无名古松柏,千姿百态。有的笔直挺拔、雄伟矫健;有的于扭曲,古朴苍劲;有的形如
食肉目;有的状似珍禽,可谓惟妙惟肖,天然自成。这些大自然的杰作,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神奇美妙的传说,引发了无数游人的浮想遐思。相传农历五月十七日为昭济圣母生日,自清
康熙帝四十六年(1706)建成戏台之后,届时举行传统庙会三日,每年庙会期间,附近城乡百姓成千上万纷纷来此游览观光,求嗣祈安,人们能在劳作之余,登临柏洼山领略家乡自然风光之美,确也是一件美事。龙泉观逐步受到各级政府及
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对柏宽山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保护,终使荒妃年久的柏洼山古迹又重现了昔日的光彩。
如今
孝柳铁路、340
省道从其山脚下通过,使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柏洼山以更加崭新的面貌迎接日益增多的游客。
传统物产
从
西汉起,
中阳县至今2200余年间,以柏洼山为中心的柏籽羊饲养绵延不断,柏籽羊肉始终是中阳县最著名的特产。
柏叶柏籽柏根水,长成羊肉香又美。
这是中阳一带流传的一首小诗,记叙宣传了中阳特产柏籽羊肉,也赞扬了傅山先生介绍宣传柏籽羊肉的功绩。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多次来中阳,与当地“三进士”之后处士王切磋医学,以行医为掩护,进行
反清复明活动。在中阳柏洼山介石房隐居期间,他们对柏籽羊肉有了深入的研究。傅山先生经常带柏籽羊肉回
太原市宴请宾朋。有一次,
顾炎武北上太原来访傅山,傅山从中阳柏洼山带柏籽羊肉回太原,制成柏籽羊肉包子款待顾炎武,顾炎武食之大赞。
后来,
傅山为敬孝道,在
头脑的基础上,以柏籽羊肉为主要原料母亲研制了柏籽羊肉杂割汤—— “头脑”,其母陈氏常饮此汤,高寿八十有四。后来傅山将食方传于清真店,易名“清和元”,又写“杂割头脑”四字,意为民族失国之恨,又叫人天亮前打着灯笼来吃,取“天不明人欲明”之意,融入一份晋阳文脉、“忠孝”气节。但是,那时由于
交通运输不便,
太原市品尝之人众多,柏籽羊肉就被其它羊肉代替,盛行至今300余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勇飞等专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萎论》“脾主身之肌肉”原理和现代
生物分子学理论,以中药为手段,建立了以柏籽、柏叶等多味中药组成的“JFZ—浓缩柏籽饲料”的风味添加剂,在山羊宰前60天添加饲喂“JFZ—浓缩柏籽饲料”2.5—3.0公斤,可使普通羊肉转化为柏籽羊肉。这种生产柏籽羊肉的技术获得
山西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人文景观
柏洼山的主要建筑是建在半山腰的龙泉观,为
道教圣地。清康熙版《宁乡县志》载:龙泉观为古宁乡八景之一,谓之“林泉昏雾”。
道观初建年代无据可考。观内古碑记载,龙泉观重建于金
大定十年(1171),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龙泉观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掩映于松柏丛林之中,风景宜人。龙泉观古建筑分为
真武庙和昭济圣母庙两部分。
真武庙,建于清
康熙帝六年(1667),为民居四合院形式,主要包括山门、正殿、东西配房、钟鼓楼、东西藏经楼,灰瓦高墙,气势恢宏。山门两侧的
青龙、
白虎二星及正殿内的
真武大帝、龟蛇二将
泥玩具彩像,高大威严,色彩绚丽,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有
唐朝遗风,是民间彩塑中少见的艺术珍品。
昭济圣母庙建筑群,为依山势而筑的三层建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有殿堂楼阁60余间。以三层楼阁和戏台为主体,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
傅山纪念室、戏台、寝宫、昭济圣母庙、扶桑大帝庙,轴线东有
土地庙,西有老君庙、
三官庙、山神庙、傅山真迹碑亭。每个建筑互相联系,又自成院落,独具风格,
庙宇阁楼古朴典雅、玲珑别致。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十七为昭济
圣母生日,即龙泉观古庙会日,届时游人香客云集庙会。
【傅山真迹】柏洼山上珍藏着刻有傅山先生真迹的无根石碑。清康熙十三年(1674),大书法家、学者、医学家傅山慕名到访柏洼山,在龙泉观寓居一年之久,写下不少赞美柏洼山的诗句,被历代文人墨客倾慕寻访。
珍贵物种
【白皮松】白皮松为我国稀有树种,因
树干雪白而得名。柏洼山漫山的苍松翠柏中,白皮松点缀其间,远远望去,犹如素装的仙女,自天界飘临松涛碧海间,袅袅娉娉,为青山平添了几分妩媚和柔情。
【
褐马鸡】褐马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通体浓褐色,羽毛披散下垂形似马鬃而得名。褐马鸡是我国特有鸟类、世界珍禽,中国鸟类学会也以褐马鸡为会标,其被誉为“东方宝石”。褐马鸡喜欢在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柏洼山茂密的山地森林为褐马鸡提供了最理想的栖息所在。夏天的傍晚,在林间山坡,准能捕捉到褐马鸡悠闲漫步的身影,灵动的鸡群赋予柏洼山无限生机。
历史文化
柏洼山“三传说”
Three legends
相传明末清初,有一个中阳人在太原做生意,家底非常殷实。一天,他感觉身体不适,便去傅山开的医馆看病。傅山把脉诊断后,神情凝重,欲言又止。生意人再三追问,被告知病入膏肓,要想治愈,得取“百人脑脂”为药引。生意人听后误将脑脂听为脑子,暗想,纵然有家财万贯,也不可能杀人取脑为我所用啊。于是日日哀叹,病情渐渐加重,自觉将不久于人世,想着叶落归根,于是歇业关张,一家老小回到中阳老家。中阳城内南街王晤,是一门三进士的望族之后,通学懂医,也是一方名士。一日,家人去求王晤,让他死马当做活马医,好歹延缓几日性命。王晤自然问到就医经历,生意人就把找
傅山看病的经过如实道来。最后还说:什么一代名医,竟然让我取“百人脑子”作引……王晤听后哈哈大笑,
连称错怪傅先生了。然后如此这般嘱咐,果然药到病除。此人痊愈后,返回
太原市重操旧业,专程去感谢傅山。傅山得知是名士王晤妙解其医理,连连称妙,于是慕名到中阳拜访王晤,从而成就了傅山先生与柏洼山的一段佳话。
傅山与王晤
原来,王晤让病人家属制了一百顶
瓜皮帽(明清时期男子戴的一种帽子),赶在三月十七柏洼山庙会时,换取赶会人戴的满是油渍的旧帽子,以新换旧;不多会儿工夫,一百顶瓜壳帽收集齐全。拿回家放锅里一煮,那“百人脑脂”是立等可取,毫不费力啊!只是
傅山先生没有想到用何法子取这药引,难怪要远道而来,一睹高人王晤的风采!
【石堡寨藏金】
在柏洼山后山上,
中阳县宁乡镇沙墕村东2.5公里山顶,有一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古寨——石堡寨。石堡寨建于三面绝壁上,仅一条道路可通行,易守难攻,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石堡寨建筑平面为椭圆形,石板结构,四围封闭,中空露天,出入口各一处。寨墙用大小薄厚不一的石块砌成,一个1米多宽的小门洞通向堡内。堡内面积约三四百平方米,环寨墙建有
窑洞22孔,现存9孔。
相传石堡寨是
朱元璋后裔朱炎兄妹
反清复明的基地,他们曾在此厉兵马,意图光复
明朝。然而谁也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这股反叛势力不堪一击,被清军的一把大火烧烬,淹没在历史的红尘中。
因为皇家的军队曾经驻扎过,于是当地就有了寨内藏宝的传说,“羊靠背,锅扣锅,山羊过来剐耳朵”的歌谣暗示藏宝之地。在穷困的年代,虽然致富的梦想遥不可及,但是又有多少人前赴后继,不辞劳苦进山寻宝,把石堡寨挖得百孔千疮,一地残垣断壁。是否寻得宝贝,发家致富,无人能晓。如今的石堡寨,像极了一个历尽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满山
翠柏苍松,从容安乐。
斩儿湾在距离柏洼山不远处,相传是因
战国名将庞涓在此地斩子而得名。
战国期间,赵魏大战。魏将庞涓打败赵军,占领中阳邑(今
中阳县,战国属赵),并在
庞家会村附近的山头扎下营寨,命其子
庞英在山下路口竖起大旗,父子二将遥相呼应,占尽地利。他们还在庞家会北边的尚家峪村头高地建起烽火台。庞涓布阵精心,防范严密,不敢有半点松懈。一时间风平浪静,两军相安无事。后因庞英酒后戏点烽火,招致兵败,违反了军规,被
庞涓斩首于城南东岔石崖湾附近。庞涓斩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感佩庞涓的不徇私情、执法如山,遂将此地改名“斩儿湾”。
斩儿湾石崖上有个直径约二尺的孔洞。传说,站在崖下,投石孔中,若石子留在孔内,便可得子。于是许多远道之人专程来此,一来猎奇,二来测命,三是祈福,求子传宗,屡屡得偿所愿,十分灵验。久而久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攒儿湾”。
农历三月十七日是昭济圣母的生日,所以当地人把这天定为传统庙会,会期为三天(十六、十七、十八)。这三天整个景区完全开放,免费旅游,届时观内香烟缭绕,游人如云,各种民间艺术活动荟萃其中,热闹非凡。
景区沿革
各届政府连续大力投资,社会踊跃捐助,保护和维修了原有景观,完善了340省道至柏洼山的通道,新建了长廊、逍遥岛及上官台台阶等,使柏洼胜景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