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地处
岳阳县熊市大屋郭,因三座主峰形似笔架而得名,传说是
屈原当年搁笔所用之物。山脉濒临
新墙河北岸,西接新墙河
冲积平原延伸至
洞庭湖平原,而东连
幕阜山,处于岳阳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山脉西侧为元末
江西省移民
太原市郭氏世居,故自古笔架山为郭氏祖坟之地。又民国八至三三年,笔架山为四次
长沙会战前沿战场,特别1939年
史恩华少校阻击奈良一战,战斗之惨烈,精神之可泣,而载誉中外。因此被称为“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
笔架山地处
湖南省岳阳县大屋郭,其山主峰有三座,因形似笔架得名。山的西边是庙咀山,而后相连至
新墙河冲积平原,而山的东北则绵延至
幕阜山去,成幕阜山脉的余脉。另外,笔架山处于新墙河北面,新墙河横贯
岳阳市,发源
平江县、
临湘市,上通
江西省、湖北通城,下至
洞庭湖而
长江。而笔架山处在新墙河中游转弯处,当年水流湍急,河面宽百余米,十年前有些地方还深不见底。因此在笔架山下面,大屋郭处进行分流,而又在笔架山对面形成一渡口,使得当时来往船只停靠,因此笔架山自古在岳阳富有盛名,其世居郭氏,亦被称“大屋郭”、“
澴潭镇”。
笔架山西侧为广阔平原,自元明以来为太原郭世居。郭氏不仅附近庄田无数,如笔架山对面穆家渡都是;更将笔架山作为郭氏祖坟之地。今笔架山主峰三座,另外侧峰庙咀山一座,都随处可见郭氏祖坟,最早尚存
乾隆一奉政大夫之墓,另外祖坟在“土改”“文革”时,被平。
笔架山南面
新墙河过去,是为付氏族居之地。付氏于明
永乐年间移居此地,一世祖名付朝孙。而笔架山西边郭氏,自元明移居,历来将笔架山作为祖坟之地。但自清末,郭付两姓为笔架山所属争执不断,百年之间,更是器械相斗、官司县衙。
事件发端为,清末大屋郭“八字门”房将一女嫁与付氏,后来郭家姑女至老,想死后葬到山上,而那时付氏无山可葬。最后请求于娘家郭氏,郭氏知,自己的姑女无山可葬,于是将笔架山中间那座让她下葬。后来下葬之后,坟前没有立碑,而实际付氏将墓碑埋于土下。待几十年后,至
光绪年间,付氏族人到笔架山中间那座去砍伐,郭氏以笔架山乃郭氏之由,予以驱逐。因此引来郭付两家争执,械斗。后来付氏言:此山是他们的,这山上有他们的先人记号,名字刻石。郭氏族人予以反驳,并说不可能。最后以“山上若有付氏先人刻石,就是付氏的,没有则判与郭氏”为约。讼于巴陵县衙,最后山上挖出付氏刻石,而县官将笔架山中间座山判与付氏。虽然官司了断,但百余年来,郭付之间为笔架山中间座山,争执依旧不断。
笔架山由于地处
新墙河北岸。又
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
武汉会战失守后,日军随即占领
岳阳市,兵下
长沙市。而由于长沙“文夕大火”后,湖南战区指挥官改为
薛岳,薛岳为守长沙,以新墙河为第一道防线,
汨罗江为第二道防线,
浏阳河为第三道防线,处处布防,节节阻击,而由于新墙河为前沿战场,任务巨大。又国军战士不屈不饶的抗击,而使新墙河成为“东方马奇诺防线”,同时笔架山也不可避免。四次长沙会战,长达七年,笔架山战斗,次次可歌可泣。至30年前,依旧山上能够寻见抗战遗骨。至于笔架山中一处,更是由于当年战斗激烈,死人之多,而名“杀人坡”。后来由于避讳,而改“杀牛坡”。其中1939年
第一次长沙会战,
史恩华烈士带领战士,笔架山抗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惨烈,号位抗战最惨烈一战。
当记者随同史恩华亲属团一行14人登上这座由三个山头组成宛如笔架的山头时,四周平静得只听见人们上山的气喘声。登山四望,东、西、北三面环山,仅南面山脚横亘一条
新墙河,过河以后,则一片平原,地势开阔,无险可守,因此制订第一次湘北会战作战部署的中国军队指挥中枢才将第一道战略防线摆在新墙河以北包括笔架山、草鞋岭在内的丘岗地带,以抵御由此向南进犯之日军,阻止日军向新墙河以南推进直逼长沙。
1939年9月18日,第一次湘北会战拉开序幕,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守次指挥陆军、
特种兵、
海军陆战队计10万余人分数路向防守在新墙河以北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的攻击,防守草鞋岭的是国民革命军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195师1131团第3营营长
史恩华。从9月20日开始日军在炮火、战车掩护下对史恩华阵地轮番攻击,史恩华率部与武器人员数倍于我的日军激战二昼夜后转至笔架山。笔架山是新墙河北岸的最后一道防线,9月22日是史恩华部坚守阵地的第三天,根据作战计划,史恩华只要扼守三天就算完成迟滞敌军为后续战斗部署调整争取时间的任务。这时全营官兵已伤亡过半,师长覃异之在电话中亲自指令:“史营长,你部任务已达成,如无法坚持,不得已时可向东撤。”史恩华斩钉截铁地回答:“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誓与阵地共存亡!”9月22日黄昏,
史恩华和全营将士与日军拼杀到最后一弹,500人全部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