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1948年9月9日生),
美国中国政治和历史学者,现任
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她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英国学术院的会士,曾获古根海姆奖学金,并担任过哈佛费正康东亚研究中心主任(1999-2003)和亚洲研究协会主席(2007)。
1969年获威廉·史密斯学院
政治学学士,1971年获
美国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1978年获
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72年起,先后执教于密歇根大学、阿里佐那大学、
亚利桑那大学、华盛顿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哈佛大学。1997年起,任教于哈佛大学政治系,并先后出任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及亚洲研究学会主席。现任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裴宜理教授主要致力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问题、中国工人运动、中国社会和政治、
美国的中国问题等研究。主要著作有《华北的暴动与革命,1845-1945》(1980)、《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1993)、《安源:中国革命的发祥地》(2012),其中《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曾获
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主编和合编论文集有《中国人对捻军起义的看法》(1981)、《毛以后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1985)、《近代中国的抵抗运动和政治文化》(1992)、《回归本义:东亚劳动者的身份》(1996)等。
1951年,随父母从
上海市迁居
日本东京,在日本度过童年; 1969年,毕业于纽约威廉·史密斯学院(WilliamSmithCollege),获
政治学学士;
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问题研究;中国工人运动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研究;
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裴宜理的博士论文研究华北农民运动,讨论华北的自然与经济地理条件对暴力的形成有何影响。1979年第一次回到中国之后,她开始转向中国工人运动的研究。学术研究的这一特别转向,得益于
上海社会科学院老院长
张仲礼的友善提醒和帮助。当年,张仲礼对裴宜理说:“你出生在
上海市,应该研究上海,研究上海的工人运动。”裴宜理的研究特别关注工人文化及其与工作场所的关系,并将之与
欧洲和美国劳工史相比较,由此探究上海工人的起源及其政治倾向、群众运动与国家形成之间的联系。《
美国历史评论》评价她“兼具社会科学家对秩序的热爱与历史学家捕捉精彩故事的眼睛”。2005年左右,裴宜理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
于建嵘教授的邀请,将视角转向
安源煤矿工人,以此为案例探讨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发展与运用。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in NorthChina) ,1980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中国人对捻军起义的看法》(Chinese Perspectives on theNienrebellion),1981出版于
纽约;
主编论文集(合作)《毛以后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of Reform inpost-MaoChina),1985年
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合作)《近代中国的抵抗运动和政治文化》(Popular Protestand Political Culturein ModernChina),1994年西方观察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合作)《当代中国的城市空间,后毛时代的潜在自治和社区》(Urban Spaces inContemporary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utonomy and Commu nity in post-MaoChina),1995年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合作)《单位——历史和比较视角中中国变迁之所在》(Danwei:Thechanging Chinese workplac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perspective),1997年出版于
纽约;
著作(合作)《无产者的力量:“文革”中的上海》(Proletarianpower:Shanghai in theCulturalRevolution),1997年西方观察出版社出版;
主编论文集《回归本义:东亚劳动者的身份》(Putting classin its place:worker identities in EastAsia),1996年伯克利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出版;
专著《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Shanghai onstrike: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该书获
美国历史学会东亚史研究最佳著作奖“费正清奖”,这是西方世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高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