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骥,1961年12月26日出生于台湾嘉义,中国台湾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副导演、剪辑,毕业于中国
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1994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
暗夜枪声》,从而正式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1999年,执导
剧情《黑暗之光》,该片获得第1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奖。2001年,执导剧情片《
美丽时光》获得
第3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香港电台最佳导演奖、
第3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2009年,执导剧情片《爸,你好吗?》。2010年,执导剧情片《
当爱来的时候》获得第11届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奖、第13届台北电影节最佳编剧奖。2015年,执导剧情片《醉.生梦死》,该片获得第65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胜利柱奖”、第1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审团奖。2017年,执导剧情
短片《咸水鸡的滋味》,该片获得第19届台北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1996年,执导由刘胜忠、卢婴、
邱秀敏合作主演的
剧情《
忠仔》,该片获得第41届亚太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并入围第25届
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07年,执导由曾一哲、
陈佩君、程仁联合主演剧情片《
蝴蝶》,讲述了母亲因为被逼无奈投河自尽,身陷仇恨漩涡中无法自拔的一哲,向仇人展开报复的故事,该片入围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世界大观”单元。
2013年,执导由
杨亮俞、
管运龙、
郑人硕合作主演的
剧情《
暑假作业》,讲述了成长在城市的小宝被送往乡村度过暑假继而展开一段奇妙旅程的故事,该片入围
第66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张作骥是台湾电影界的中坚力量,尽管他是在封闭的空间内完成最终的叙述目的,可是他的每一个镜头在封闭的空间内传递出来的信息有着时间与空间的感觉。他在现实的表现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引入了许多传统的哲学观念,并且带有着轮回色彩的
超现实主义。(《
北京青年报》、《
新快报》评)
张作骥不仅从自身经历出发对外省子弟生存境遇的关注、而且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内心世界有着层次分明的影像表达。他的电影既根植于台湾本土的历史和文化,又从主题到影像都自成一体,显示了他对所关注世界的独立思考和用影像准确表达的能力,他用他对电影的态度和作品证明了台湾电影人的坚守。(《
当代电影》评)
张作骥有着独特的作者电影风格使得他在台湾电影中尤为突出,他对底层、甚至边缘人群的关注是持续且有力度的,在多数情况下呈现出一种底层和边缘交织的混杂状态。他与
侯孝贤有所不同的是,他将对于社会、历史甚至“国家机器”的控诉打碎再重新安装在每个个体身上,主题不宏大甚至私密,关注台湾社会巨变后个体的成长经验。他在电影中呈现出解构男权的倾向,以及
身份认同的焦虑。他秉承着“忠实再现”的创作原则,以其自身独特的写实风格,关照台湾本土社会中的男性处境,并彰显其对台湾社会现状的感性呈现与理性哲思。他对社会现实敏锐感知与细致观察,充分发挥着导演对台湾社会“在地性”的认知经验。(《
电影新作》评)
张作骥的电影透过长单镜头的美学观点与非职业演员的情感诠释,让他的电影融会了纪录片的纪实色彩与
剧情的戏剧
张力。他对于现实景象的真实描写,处于一种内心交错、情欲横流与暴烈情感的表现状态,他的电影事件和人物造型从未赤裸裸地奔向一个浅白的社会主题,而是以一贯近似记录式的
现实主义手法,在长镜头与
景深镜头的场面调度之中,流露出写实主义与唯美主义混搭的浓郁诗意画面。他在电影的美学价值建立在他的镜头语言与
叙事策略之上,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他并不刻意运用具有象征含义的镜头符号来增添叙事的力量,反而将镜头的阅读美学始终控制在实际真实的造型本身。(《
当代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