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字典
1823年马礼逊所著图书
《华英字典》或称《中英字典》《中国语言字典》《华英辞典》,是世界第一部英汉-汉英的对照字典和中国境内最早使用西方活字印刷术排印的中文书籍。该字典由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父子于1808年开始编,由隶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厂所印制。整部《华英字典》共六册,富含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内容,甚至还收录了中国许多地方的土语、俗语,堪称一部中西文化的百科全书。《华英字典》其中有三册是以部首排列的汉英字典,首创从左至右横排排版法,方便中英对照。
沿革
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早在伦敦时,已学习汉语。直至赴广州市后,更曾翻译《三字经》和《大学》,亦有编写汉语语法书籍,对中国文化与汉语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为了翻译工作,马礼逊父子在广州着手编撰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他主要依据《康熙字典》和当时流行的汉拉对照字典《汉字西译》,再参考上万卷之多的中文参考书进行编著。到1814年《华英字典》终编成,次年由隶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厂所印制,并利用其新制的中文铅合金活字进行排印。《华英字典》自1815年印制,直至1823年才陆续出版完毕。据原书广告显示,祇印750部。
罗伯特·莫里森(1782-1834)除了是第一部汉英、英汉双向字典的编纂者外,还有其他历史上的第一。他是第一位在中国的新教传教士,于1815年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期刊,与威廉·米尔恩合作于1823年翻译了第一部圣经的中文版,帮助创办了1827年的英文报纸《广州纪事报》,并编纂了第一部西方语言的地方方言字典。
莫里森于1804年加入了伦敦传教会,并被选为中国传教团的领导人。他们派他到高斯波特学习,并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在伦敦学习英语的广东人:罗伯特·莫里森将他的名字记录为“Yong Sam Tak”,伊丽莎·莫里森将其记录为“Yung-san-tih”,而他的真实姓名可能是容三德。1807年,伦敦传教会指示托妮·莫里森前往广州市(当时称为“广州”),继续秘密学习中文,将书籍藏起来。莫里森最终找到了两位导师,学者“Ko Seen-sang”和阿贝尔·尤恩,他们曾从天主教传教士那里学习拉丁文。他们一起开始翻译圣经并编纂字典。181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印刷工程师彼得·佩林·托姆斯。与莫里森的中国助手蔡高和梁发一起,他为字典创建了汉字字体。莫里森花了15年以上的时间编纂《华英字典》,表现出“非凡的毅力、勤奋和聪明才智”。
内容
《华英字典》的篇幅大,内容丰富,并有例句及解释,其中收录大量成语、俗语。全书共6册,共4,595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共3册,是以部首排列的汉英字典。收录汉字字头达四万馀,每汉字下附多音节词和成语,首创自左至右横排,方便中英对照,是为中国第一部横排字典。
第二部分:共2册,是以字母音序排列的汉英同音字典,是为中国最早的同类型同音字典。
第三部分:只1册,是以英文查中文的英汉字典。
《华英字典》第一卷于1815年出版,最后一卷于1823年出版。所有6卷由彼得·佩林·托姆斯在澳门印刷,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书商布莱克、帕伯里和艾伦出版和销售。这部词典的首次印刷量为750册,后来进行了再版,使托妮·莫里森的词典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并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影响
在《华英字典》出版的年代,该字典为外来传教士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社会政治和风俗习惯等提供了实用的资料,方便了后人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所以《华英字典》亦对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文字和文化得以更进一步被欧洲人所认识,是现今文化研究上宝贵的史料。
《华英字典》是马礼逊父子在汉学上最重要文献,对及后英汉字典的编纂影响深远,在中国汉英字典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后由卫三畏所著的《英华韵府历阶》(1844年)及由麦都思所著的《英汉字典》(1847年)都是以此作为参照基础。由于采用了官话拼音,字典内更附有广州方言和官话的音节对照表,亦为中国近代语音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在近代中华印刷史上,《华英字典》是中国境内最早用西方铅合金活字排印的第一部中文书籍。
托妮·莫里森的《华英字典》第一卷于1815年出版,最后一卷于1823年出版。所有6卷由彼得·佩林·托姆斯在澳门印刷,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书商布莱克、帕伯里和艾伦出版和销售。这部词典的首次印刷量为750册,后来进行了再版,使莫里森的词典能够触及更广泛的读者群,并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莫里森的词典由三部分或六卷组成,分别在不同的年份出版。第一部分有3卷,第一卷于1815年出版,包括前言18页,正文930页和2页广告。第二卷于1822年出版,共884页,第三卷于1823年出版,共908页。第二部分有两卷:第一卷于1819年出版,包括前言20页和正文1090页,第二卷于1820年出版,包括前言6页,第一部分178页,第二部分305页。第三部分于1822年出版,只有一卷,包括前言5页和正文480页。
托妮·莫里森的词典出版引起了全球学者的关注,第二部分从1865年一直再版到1913年。修订后的前言称第二部分“被经验丰富的汉学家普遍赞扬为整个词典中最完美和有用的部分”。1865年,上海市伦敦传教会出版社和伦敦的特鲁布纳公司首次以两卷本形式再版了第二部分,共1630页。1913年,中华书局以便携书的尺寸再版了第二部分,使其更加实惠和便于携带。
莫里森的词典的词典遗产体现在两个方面:他的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成为后来许多汉英词典的模板,并且他的音译系统被采用为韦德-吉尔斯罗马化的基础。
托妮·莫里森的汉英词典成为19世纪其他作品的原型。英国的圣公会传教士和圣经翻译沃尔特·亨利·梅德赫斯特编纂了1842年和1847年的《汉英词典:按照部首排列的中国字典中的所有词语》。梅德赫斯特声称这是一部基于康熙字典的原创翻译,但实际上只是莫里森词典的编辑摘要,是一种“剽窃而不是原创编纂”。美国汉学家和传教士塞缪尔·威尔斯·威廉斯编纂了1874年的《汉语词典》,其中文标题(汉英韵府)与莫里森作品的第二部分(五车韵府)相呼应。序言中说,尽管梅德赫斯特集团、伊莱贾·科尔曼·布里奇曼等人出版了许多类似的汉英词典,但发行量很少,而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加了十倍,学习汉语的人依赖于托妮·莫里森的再版。威廉斯明确指出,“梅德赫斯特博士对《康熙字典》的翻译”比莫里森的词典对他自己的工作更重要。英国外交官和汉学家赫伯特·吉尔斯编辑了1892年和1912年出版的《汉英词典》。吉尔斯称莫里森是汉英词典编纂的“伟大先驱”,但批评他未能标记送气。他说,梅德赫斯特“尝试了送气”,但遗漏了一些,并错误地插入了其他的。虽然威廉斯正确地标记了送气和声调,吉尔斯说“他提供的短语太少,而且翻译了大量错误的短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杨的文本分析发现,吉尔斯的词典与威廉斯的词典更接近,而不是托妮·莫里森的词典。
莫里森的汉英词典引入了一种系统的音译系统,该系统在1867年被托马斯·弗朗西斯·韦德的罗马化方案取代,后者成为1892-1912年的韦德-吉尔斯系统的基础,该系统被广泛使用,至今仍与拼音罗马化并存。莫里森的系统在被韦德罗马化取代后几乎被遗忘,但詹姆斯·莱格将其几乎不加修改地采用到了他的《中国经典》(1861-1872年)中的莱格罗马化中。
莫里森的罗马化系统影响了韦德、莱格和韦德-吉尔斯的方案。
罗伯特·莫里森的词典在出版200年后仍在使用。例如,美国汉学家W·南·科布林分析了莫里森对晚清早期标准汉语发音的罗马化,以寻找有关早期标准汉语发音的线索。莫里森的发音标注遵循了当时的下江口通用话的标准普通话,即“中国人称之为南京市方言,而不是北京方言”。
该词典的各部分的标题页上提供了完整标题的两个版本。第一部分的标题页上写着“第一部分;按部首排列的汉英词典;第二部分;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汉英词典;第三部分,英汉词典”。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标题页上写着“第一部分,按照键排列的汉英词典;第二部分,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汉英词典;第三部分,英汉词典”。词典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单元。
第一部分是《汉英词典》,是一部汉英词典,按照1716年康熙字典采用的214个部首系统进行组织。这些部首是汉字的初始或主要图形组成部分,从1到17画不等。在托妮·莫里森的词典中,第一卷从第1个部首(一)开始,到第41个部首(寸)结束;第二卷从第42个部首(小)开始,到第119个部首(米)结束;第三卷从第120个部首(糸)开始,到第214个部首()结束。第二卷和第三卷同时由伦敦金斯伯里、帕伯里和艾伦出版。
莫里森在第一卷的序言中承认了他对康熙字典的借鉴,称其“构成了第一部分的基础”,包括其排列、字符数量(47035)和许多定义和例句。然而,它也在重要方面有所不同。中国学者发现,康熙字典的大部分用法例句都来自10世纪之前的书籍,忽略了通俗形式和表达。托妮·莫里森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选择了更适合他预期读者的例句,添加了通俗、幽默、口语和现代例句。例如,莫里森包括了“王八”(tortoise)和“乌龟”(tortoise)的描述,作为“辱骂的词语,表示靠妻子卖淫生活的人;失去了美德的人”。同样,“王八蛋”(turtle egg)被解释为“私生子,用贬义语言”。
他的词典还提供了来自各种来源的汉语用法例句和引文,包括古典文学、法律、医学、小说和许多未知的当代来源。
他的词典的正字标准“部首和整个作品中的大字”,据说是“取自一本优秀的词典”。这可能是1787年沙木的《艺文备览》或其1807年的再版。托妮·莫里森的副本现在存放在伦敦大学的SOAS图书馆。对其注释的比较研究证实了其影响,尽管这种影响不及康熙字典。
在哲学上,莫里森的词典与康熙帝命令的顺序有所不同,它不仅包括了儒家的四书五经,还包括了许多来自道教和佛教文本的内容。杨以《一》(one)的词条为例,指出了这一点。该词条注释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派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问道是什么,他们回答说,极度的宁静,或者是完全静止的状态就是道。”这些引文来自《道德经》(第42章)和评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沿革
内容
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