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都思
十九世纪英国宣教士、汉学家
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年-1857年),自号墨海老人。十九世纪著名英国宣教士、汉学家;是英国伦敦宣道会继马礼逊父子米怜之后,来华重要的宣教士之一。先后在南洋、上海市40余载,从事宣教、著述、出版事工;翻译圣经,设立印刷所,编字典,创办报刊,为福音在华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
人物简介
1796年生于英国伦敦。麦都思在伦敦学会了印刷技术。幼年入圣保罗座堂学校,14岁到格老塞斯,随印刷工人伍德学徒,成为自立教会会员。1816年被英国伦敦会派往马六甲。麦都思在马六甲学会马来语、汉语和多种中国方言,并帮助编辑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7年,他在雅加达(今雅加达)建立印刷所,成为伦敦会在南洋的主要基地。1819年,麦都思在马六甲被任命为牧师,在马六甲、槟城和巴达维亚传教,并用雕版法和石印法先后印行30种中文书籍。1843年麦都思代表伦敦会到上海市,是第一个到上海的外国传教士。1843年和美魏茶、慕维廉艾约瑟等传教士在上海创建墨海书馆,印刷出版中文书籍。麦都思在墨海书馆得王韬协助,将圣经翻译成中文(深文理圣经)。他在山东路一带建立了伦敦会的总部,包括墨海书馆、天安堂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被人称为“麦家圈”。1848年3月,与各隹魏林、慕维廉擅自去青浦区传教,与船民发生冲突,英领事借此挑起事端,激起中国近代第一件教案青浦教案。1854年八月,与王韬,慕威廉同游洞庭东山,登临莫厘山最高峰;同年当选为工部局第一届董事。1857年1月24日,麦都思在伦敦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自号“墨海老人”,于1796年4月2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商人之家。年少时入圣保罗座堂学校(St. Paul’s Cathedral School)读书,15岁时迁往格罗斯特城(Gloucester),跟随一个名叫伍德(Wood)的印刷工人当学徒。据《麦都思行略》记载:“十五岁,习装印书籍事,得值以瞻父兄。”从此他与印刷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段工作经历使麦都思掌握了印刷技术,为日后在华的文字出版工作帮助甚大。17岁时,麦都思在毕绍普牧师(Rev. W. Bishop)的带领下重生得救,受洗成为一个独立教会的成员。1816年,当伦敦会在马六甲设立印刷所招募印刷工人时,麦都思前往申请报名,获准。在伦敦海克尼神学院(Hackney College)接受几个月培训后,即被被派往马六甲,于1816年9月搭乘轮船离开伦敦。1817年2月10日,轮船抵达印度的马德里,在那里逗留数月之久。在此期间,麦都思得遇伊丽莎白(Elizabeth Martin),——一位印度官员的遗孀,二人坠入爱河,遂结为连理,同赴马六甲。
南洋期间
1817年6月12日,麦都思偕妻抵达马六甲,协助米怜(William Milne)博士从事英华书院教学工作和印刷出版事业。他一面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一面钻研印刷业务,不久成为米怜最重要的助手,帮助他编辑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麦都思极富语言天赋,智商极高,学博识广,到马六甲后不久,便学晓中国的语言文字,很快就可以在华人助手的帮助下,用中文写作。1818年3月27日,麦氏夫妇第一个儿子出生,但不幸的是,还不到两个月,孩子即告夭折。
1819年早春时节,麦都思前往槟岛散发福音书册并建立学校;同年4月27日,麦都思在马六甲被伦敦会按立为牧师。11月16日,他的女儿撒拉(Sarah Sophia)出生。1820年底,麦都思再次前往槟榔屿,在那里从事宣教工作一年之久。第二年便单独赴雅加达(今雅加达)拓展宣教工作。在巴达维亚,他设立教会学校,开办印刷所,与马六甲印刷所、新加坡印刷所三足鼎立,成为1842年以前传教士在南洋建立的三大印刷基地之一。1822年,当马六甲出版工作因米怜去世而转衰之际,巴达维亚印刷所异军突起,成为伦敦会在南洋的主要出版基地。因为宣教士在南洋设立印刷机构的目的是向中国人宣教,因此,麦都思在南洋出版了多种中文福音书籍。从1823年到1842年的20年时间里,麦都思用雕版法和石印法先后印行30种中文书籍,其中28种都是麦都思独自一人编写出版的。其中既有福音性书卷,也有知识性史地读物。他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共和国以“尚德者”笔名出版的一本传扬基督信仰的《三字经》,行销数十年,时至1851年还在宁波美华书馆重印出版。
1828-1830年间,麦都思先后到新加坡、马来半岛、爪哇和巴厘岛等地散发福音书册、布道、考察华人聚居区和各地风土民情。1833年,他还在巴托维亚建立了一个孤儿收容所,为孤儿们提供食宿和教育。马礼逊父子去世后不久,麦都思于1835-1836年间前往广州市探访那里的中国基督徒,并沿中国沿海北上到山东省上海市等地为宣教目的进行考察。
进入中国
1835年到广州,为英国伦敦布道会最早派遣来华的传教士,多次潜入中国近海测绘学地形和了解中国经济商业情况,后又至山东、上海、浙江省福建省等地活动,不久回国。1839年又来中国。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任英国侵略军翻译,随英兵舰进入定海区,与他人创办医院。 1843年被派至上海传教,他利用负责道路、码头建设和管理英侨公墓之便,圈买了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大片土地,人称麦家圈(今山东中路一带),作为伦敦会的在华总部,在此建造天安堂教堂。1844年将在定海的医院搬至其住宅旁,取名基督教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是上海市第一所对华人开放的外国医院。麦都思精通中文,他通过参加租界的政治活动,对当时荟萃在上海的文人现状有所了解,认为只有通过沪上文人,才能把西方文化传播和深入到中国人当中去。他将巴达维亚的印刷所迁来上海,创设中国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自任监督。
1845年3~5月,他化妆至江苏省、安徽、浙江省等地,将沿途所见写成《中国内地一瞥枣在丝茶产区的一次旅行期间所见》一书,由墨海书馆出版。该馆于1846年由南市迁至麦家圈,初仅刊印《圣经》和宗教宣传品。1850年开始译印西方科技著作并出版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麦都思物色了一些中国文人,协助洋人、传教士译书、编书(人称秉笔华士),就此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早年就曾寄身墨海书馆,后来他向洪秀全提出“开放新闻馆,任命新闻官”的主张即萌芽于此。我国最早的政论家王韬,受聘在墨海书馆工作13年,深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1848年麦都思、慕维廉等三名传教士违反规定到青浦区传教,同漕运水手发生冲突,受伤而返,英国领事逼迫清朝“惩凶”、“赔款”、“道歉”,史称“青浦教案”。
1853年麦都思在上海参与研究、翻译太平天国文献,他对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持较客观的态度,并提出应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伺机而动。
不幸逝世
1854年8月,麦都思与王韬、慕维廉等人同游洞庭东山,登临莫厘山最高峰。同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成立后,麦都思被推选为工部局董事会第一届董事。1856年9月10日,麦都思离任回国,从上海市登船启程,于1857年1月22日返抵伦敦,不料于两天后竟因病突然去世,享年61岁。1月30日,伦敦会在阿伯尼公墓为麦都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除妻子外,麦都思还遗下一子三女。其子麦华陀爵士(Sir Walter Henry Medhurst)日后曾担任英国福州市领事。
1904年,伦敦会为纪念麦都思,在上海虹口兆丰路(今高阳路)设立麦伦书院(继光高级中学,今继光中学)。上海公共租界西区有一条马路也以其名命名(Medhurst Road,今泰兴路)。
翻译圣经
麦都思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组织、主持了《圣经》的翻译工作,对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823年,马礼逊父子翻译的《圣经》新旧约全书在马六甲出版,定名为《神天圣书》,这是最早的圣经中译本,也是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第一次被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1827年,郭士立把马礼逊翻译的《圣经》再次修订出版,把《旧约圣经》定名为《旧谴诏圣书》、《新约》定名为《救世主耶稣新谴诏圣书》。1851年,洪秀全在发动太平军时为了利用基督教,将郭实腊的新旧约译本合刊为《新旧谴诏圣书》出版。这两个译本在中国的流传范围比较小,影响不大,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处在“禁教”状态,传教士不能在中国公开传教,只能以南洋为基地向澳门、广州市等地区逐步渗透;另一方面,这两个译本都是由传教士单独翻译的,由于他们的中文能力所限,译文很难做到清晰流畅,这就严重影响了《圣经》在中国人特别是知识阶层中的传播和接受。麦都思在南洋从事传教活动达26年之久,因此他深深意识到翻译出一个易于为中国人接受的《圣经》中译本对于在华传教工作的重要性。
在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以前,他就计划把《圣经》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中文,以便在中国大范围地推广基督教。在上海安顿下来之后,《圣经》的翻译工作立即被提到日程上来。最初的翻译工作是由许多新教传教团体代表组成的地方委员会组织的,1847年麦都思把上海市的传教士组成一个以他为首的五人编译委员会,来具体实施这一工作。叶再生先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中指出:“《新约全书》修订本,即代表性《圣经》全译本,是由若干教会任命麦都思、米怜(笔者按:此处米怜为美魏茶之误。米怜于1822年去世,不可能参与墨海书馆的《圣经》翻译工作)、斯特罗纳奇、裨治文和毕晓普·布普几位传教士组成的翻译团翻译的。”从1847年6月起,他们每天在麦都思在上海的寓所见面,进行圣经的翻译工作。
虽然麦都思和他周围的传教士都懂中文,口语也不错,但是,翻译出来的文字却不免屈聱牙,这样的宗教作品很容易引起中国民众特别是文人学士的反感,削弱了福音的传播效果。因此麦都思聘请了王韬等中文助手,借助于他们深厚的中文功底,对翻译的文字进行润色,使这一圣经译本文从字顺,具有比较强的文学色彩。这一圣经翻译工作大约持续了六年的时间。《新约全书》“中译本完成于1850年”,1852年出版;《旧约全书》于1854年出版。其中《新约全书》被大英圣书公会定为规范精译本而加以推广,一般称为代表本。严格说来,所谓的“代表本”仅指麦都思、王韬等人参与翻译的《新约全书》,但是,由于《旧约圣经全书》在翻译上的处理方式和文体风格与《新约全书》完全一致,所以,“代表本”的内涵被拓展了,一般认为“代表本圣经”这一说法指的是包括《新约》和《旧约》在内的全部圣经。截至1859年,该书已经再版了10次,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译本依旧在中国广泛流传。可以说,这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圣经版本。由于麦都思组织、并始终参与了《圣经》的翻译工作,正如一同参与翻译工作的伦敦会传教士伟烈亚力所说,这一翻译工作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看作麦都思的产品”。
墨海书馆
1843年,伦敦会派遣麦都思到上海市宣教,成为该会第一个到上海的宣教士。他利用负责道路、码头建设和管理英侨公墓之便,圈买了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大片土地,人称“麦家圈”(今山东中路一带),作为伦敦会的在华总部,在此建造天安堂教堂,并于1844年将在定海的医院搬至其住宅旁,取名基督教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这是上海第一所对华人开放的外国医院。麦都思通过参加租界的各种聚会与活动,对当时荟萃于上海的文人与社会精英的现状有所了解,渐渐形成自己的新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沪上文人和精英阶层,才能把西方文化传播和深入到中国人当中去。于是他将巴达维亚的印刷所迁来上海市,创设中国第一个近代印刷所——墨海书馆,自任监督。
墨海书馆自此成为19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最早设立的印刷出版机构,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46年到1848年,一大批宣教士相继从欧美各地来到上海,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伟烈亚力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艾约瑟(Joseph Edkins)等都先后进入墨海书馆工作。曾经在墨海书馆工作过的宣教士达10名之多。麦都思还物色了一批中国文人,协助宣教士译书、编书(人称“秉笔华士”),墨海书馆就此培养了一批通晓西学的学者和杰出人才,如中国最早的政论家王韬,于1848年到墨海书馆工作,担任麦都思的助手。在王韬的协助下,麦都思将圣经翻译成中文(深文理本圣经)。王韬在墨海书馆工作十三年,除协助麦都思翻译圣经外,还先后和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宣教士,翻译出版了《华英通商事略》、《重学浅说》、《光学图说》、《西国天学源流》等介绍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对西学东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又如太平天国军师、干王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早年也曾寄身于墨海书馆。1854年,洪仁曾在墨海书馆学习天文历算,为时半年。他深受西方近代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后来他向洪秀全提出“开放新闻馆,任命新闻官”的主张即萌芽于此。以后洪仁玕离开上海市到香港,1859年又辗转抵达南京市,成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1853年,麦都思也曾参与研究、翻译太平天国文献,他对小刀会和太平天国持比较客观的态度,并提出应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墨海书馆最初仅刊印《圣经》和其他福音书册,1850年开始译印西方科技著作,并出版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它所刊行的科学技术类书籍,开拓了当时国人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产生和形成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墨海书馆也是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其新法印刷技术的应用和先进印刷机的输入,促进了上海市印刷业,以及书籍出版业的发展。麦都思作为墨海书馆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因此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不容忽略的人物,也是早期来华传教士中名气最大,著述最多的人物之一。
“青浦教案”
1848年3月,麦都思与雒魏林慕维廉一起到青浦区宣教,在庙会集市上散发福音书册时,与当地的漕运水手发生了冲突,麦都思与两位同伴遭到暴打。当青浦县令闻讯赶来制止时,麦都思等已浑身是血。事后英国领事胁迫上海官员惩办凶手,赔款道歉;同时调动兵舰,封锁海口市,禁止漕船出口。两江总督急派专案组赴沪,最后捕获十名水手,定为“殴打和抢夺财物罪”,各打100板子,为首两人充军。此次事件史称“青浦教案”,是基督教新教入华后首起教案。
在宣教上,麦都思采用适应性的宣教策略。他非常注重宣教的灵活性和策略性。他一方面通过广泛游历、巡回宣教以传播基督福音;另一方面他也撰写出一些世俗的和宗教的作品。他的世俗作品旨在提高中国人心目中西方文明的地位,塑造宣教士的儒师形象,以为宣教铺平道路,但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西学、启蒙民众的作用。而他的宗教作品则常将儒家思想观念融入其中,用中国人易于接受的词汇来表达基督教信仰,以减少宣教的阻力。可以说,麦都思是一位集学术宣教与巡回宣教于一身的学者型巡回宣教士,他的宣教方式及作品对后来的宣教士有着一定的影响。
中西文化之桥梁
麦都思潜心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1838年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编辑成一部600页的鸿篇巨著《中国的现状与传教展望》,向欧洲人深入地介绍中国的历史与文明,包括中国的疆域与人口、语言、文化、宗教、礼仪、三大发明、天文学植物学、法律、医学、绘画、凋刻、丝绸、瓷器等内容。他对中华古代科技评价甚高,如此写道:“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发射药,后来宣教士艾约瑟加入造纸术,形成四大发明之说),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此外,麦都思还在巴达维亚编著了《华英语汇》与《福建方言字典》两部字典。《福建方言字典》全书共860页,收录了12000多字,并介绍了福建的乡土文化。此书成为日后来闽宣教士学习、了解福建省的工具书。再者,麦都思在马来亚期间除了发表各种中文和马来文的传教册子之外,还专心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1838年麦都思在伦敦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一部将近600页的书《中国的现状与传教展望》,向欧洲人深入地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明。
为扫清福音在华传播的阻力,麦都思向中国人证明西方和中华帝国一样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打破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保守思想,消除对西方的蔑视与误解,从而能以谦卑的心态接受救恩。因此,他编著了《东西史记和合》这部编年体历史学名著,这是一部东、西方历史同观的史书。全书分上下两栏,上栏记载中国历史大事,开篇为“盘古氏,为开辟首君,生于大荒,莫知其始”,讲述了从盘古开天地到清末的历代王朝兴废。下栏记述西方列国历史,从“亚大麦,当初神天,即上帝造化天地,及造世人”创世纪开始,终于英国近代工业革命。该书还以大篇幅记述了耶稣基督的救世宏恩、基督信仰传播情况以及基督教与佛教对比等宣教信息。此书还是最早全面阐述中、西文化对比的书,大大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清晰提供了世界各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麦都思亦可称为中国近代报业之发始人和奠基人,在十九世纪的中文出版印刷史上几乎是一位无所不在的人物。他于1823至1826年间在巴达维亚共和国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于1853年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办了《遐迩贯珍》;于1856年在上海筹创了《六合丛谈》,使中文的报刊横跨数个年代。他还对推动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由他主导从事的中文《圣经》“委办译本”的翻译和出版,更是功不可没。
个人作品
麦都思著述甚丰,计有中文59种,马来文6种,英文27种。
中文
1.《地理便童略传》(Geographical Catechism)
2.《三字经》(Three character Classic)
3.《小子初读易识之书课》(Child' s Primer)
4.《咬?吧总论》(History of Java)
5.《特选撮要》(MonthlyMagazine)
6.《道德兴发于心篇》(Rise and Progress of Religion in the Soul)
7.《中华诸兄庆贺新禧文》(Tract on the New Year)
8.《清明扫墓之论》(Feast of the Tombs)
9.《基督织言》(Sayings of Jesus)
10.《普度施食之论》 (0n Feeding the Ghosts)
11.《妈祖婆生日之论》(Birth-day of Ma-tsoo-poo)
12.《神天十条圣诫注解》(Exposition of the MoralLaw)
13.《兄弟叙谈》(Fraternal Dialogues)
14.《踏火之事论》(0n Walking over the Fire)
15.《汉语教本》(Chinese School Book)
16.《东西史记和合》(Comparative Chronology)
17.《耶稣赎罪之论》(Tract on Redemption)
18.《乡训》(Vi11age Sermons)
19.《同答浅注耶稣教法》 (Assembly' s Catechism)
20.《神理总论》(Discourse on Theology)
21.《要文选》(Important selections)
22.《福音调和》(Harmony of the Gospels)
23.《上帝之存在》(Tract on the being of a God)
24.《论善恶人死》(死亡 of the Good and Bad)
25.《新遗诏书》(New Tes-tament)
26.《论语新纂》(The Lun-yu newly modeled)
27.《偶像书编》(Tract on Idolatry)
28.《上帝生日之论》(Discourse on the Birth-day of Heuen-t' een Shang-te)
29.《养心神诗》(Hymn book)
30.《创世历代传》(Genealogy from the Creation)
31.《圣教要理》(Important Prin-ciples of Religion)
32.《祈持式文》(Forms of Prayer)
33.《杂篇》(Miscelianeous pieces)
34.《真理通道》(Course of Sermons)
35.《耶稣教略》(Condensed statement of Christianitv)
36.《耶稣降世传》(Life of Christ)
37.《马太传福音注》(Commentary on Matthew' s Gospel)
38.《约翰传福音书(上海方言)》(John' s Gospel in the Shanghae dialect)
39.《天帝宗旨论》(Discourse on the Divine Perfections)
40. 《十条诫论》( Brief exposition of the Ten Commandments)
41.《新约全书》(NewTestament)
42.《旧约全书》(0ldTestament)
43.《人所当求之福》(True Happiness)
44.《救世主只耶稣一人》(Christ the only Saviour)
45.《人不信耶稣之故》(Why the Heathen makelight of the Gospel)
46. 《失羊归牧》(The wandering Sheep returned to the Shepherd)
47.《君子终日为书》(A well-spent day)
48.《岁终自察行为》(Discourse for the New Year)
50.《恶者不得入天国》 (Who are excluded from the Kingdom of God)
51.《祈祷上帝之理》(Prayer)
52.《书者受难获益》(The good Man in Affliction)
53.《书人考终命》(The happy 死亡 of the Righteous)
54. 《死至猝不及备》 (Death comes like a Thief in the Night)
55.《新约全书(官话) 》(New Testament in the Mandarin dialect)
56.《葆灵魂以升天国论》(Discourse on saving the sou1 and ascending to Heaven)
57.《行道信主以免后日之刑论》 (Discourse on avoiding future punishment,by consistent Faith)
58.《人当自省以食餐论》 (Self-examination on partaking of the Lord' s Supper)
59.《新约全书注解》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马来文
60.Catechism of Nature(《自然同答集》)
61.Introduction to the Scriptures(《\u003c圣经\u003e导论》)
62. Scheme of Christian Doctrine(《基督教教义大要》)
63. Malay primer(《马来文初级读本》)
64. Discussion with Moham-medans(《与伊斯兰教徒之辩》)
65. Search for sin(《察罪》)
66. Persuasive to Public Worship(《劝行公开礼拜》)
英文
67.Journal of a Tour through the Settlements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peninsula of Malacca(《游历马六甲半岛东岸殖民地日志》)
68.An English and Japanese and Japa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英日、日英词汇表》)
69.Account of the Island of Bali,particularly of Bali Baliling(《巴厘岛概述》)
70.A 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according to the realing and colloquia idoms(《汉语福建方口辞典》)
71 Translation of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the Chinese,Corean,and Japanese Languages(《汉语、朝鲜话和日语比较词汇表(英译)》)
72.Memorial addressed to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on a New Version of the Chinese Scriptures(《就重新翻译\u003c圣经\u003e 一事致大英圣书公会书》)
73.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pread of the Gospel(《中国:现状与前景》)
74.Dictionary of the Favorlang Dialect of the Formosan language,written in 1650 (《福摩沙语的华武浪方言词典(1650)》)
75. Chinese and English Dictionary(《华英语汇》)
76 Chinese Dialogues,Questions,and Familiar Sentences,Literally rendered into English(《英汉对照对话、习同、熟语》)
77. Twenty four Less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英汉对照——十四课》)
78. A Dissertation on the Theology of the Chinese(《论神学的汉语表述》)
79.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英华辞典》)
80. An inquiry into the proper mode of rendering the word God in translating the Sacred Scriptures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u003c圣经\u003e 汉译过程中“God”一词该如何恰当表述》)
81. Reply to the Essay of Dr. Boone on the proper rendering of the words E1ohim And Theos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对 \u003cElohim和Theos西词中译同题\u003e 一文的评论》)
82. The ChineseMiscellany(《中国杂记》)
83. Reply to the Few Plain Questions of a Brother Missionary(《对传教士阐明几个简单的同题》)
84. 0n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word Shin(《“神”一词的真实含义》)
85. An Inquiry into the proper mode of translating Ruach and Pneuma,in theChinese versjono]fthe Scriptures(《中文\u003c圣经\u003e中 Ruach 和 Pneuma 词该如何恰当表述》)
86.Reply to the Bishop of Victoria' s Ten Reasons in favour of T' een-shin(《驳维多利亚教区主教[注释: 即四美主教,一译注]支持使用“天神”的十条理由》)
87. Pamphlets issued by the Chi性ese Insurgents at Nanking(《太平天国宣传小册子汇编》)
88.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king Ga-zettes,during the years 1853-1856 (《京报(1853-1856)选译》)
89.Sketch of a Missionary Journey to Tien-muh-san,in Che-keang Province(《浙江天目山传教之旅述要》)
90. Koo-san,or Drumhill(《鼓山》)
91.Trip to Ning-po and T' heen-t' hae(《宁波和定海之行》)
92. Remarks on the Opium Trade(《论鸦片贸易》)
93.Memorial of the Roman Catholic Bishop Mouly to the Emperor of China(《天主教孟振生主教上中国皇帝的奏折》)
94.Remarkable Cave,situated in the Western Tung-ting-san(《西洞庭山上的神奇洞穴》)
人物评价
麦都思也是十九世纪前中期颇有影响的汉学家。他不仅有着非凡的语言才能,还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家。他通晓中国、日本朝鲜马来西亚语言文字,还能操福建省方言。他编纂字典多部,在语言学,尤其是方言学领域表现出突出的才华,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后来的语言研究贡献很大。而且,他致力于翻译中国的典籍、方志等作品,为中国文化的西传也做出了贡献。他的《书经》译本是第一本直接由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译本,并为随后的理雅各(James Legge)《书经》译本及1904年欧尔德(Walter Gorn Old)的《书经》译本做出了铺垫。他在圣经汉译、语言研究、典籍翻译、文字宣教等方面皆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为中国了解西方及西方了解中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一定的贡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参考资料
睁眼看世博第一人.人民网.2016-12-03
李星沅与“青浦教案”.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2016-12-03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南洋期间
进入中国
不幸逝世
翻译圣经
墨海书馆
“青浦教案”
中西文化之桥梁
个人作品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