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
中原地区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
顾炎武,
黄宗羲同称明清三大学者。晚年居
衡阳市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
作者简介
王船山,即王夫之。
明
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师从
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肄业。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
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
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
肇庆市,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
王化澄,几陷大狱。至
桂林市依
瞿式耜,桂林陷没,式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
衡阳市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
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
中原地区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
历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
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周易外传》卷五)。由“道器”
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
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
船山遗书》。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
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
周易外传》、《
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
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
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
清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清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们为时代和知识所限,除掉经籍的考证与训一途外,绝少能把历代思想发扬光大。在发扬光大方面,
王夫之最为博大精深,但却及身而绝,没有传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
社会主义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
读通鉴论》和《
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据王夫之的儿子
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
四库全书》的有:《
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疏》、《诗稗疏》、《
春秋稗疏》等。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著作编入《清代船山全书》。
作品简介
《船山全书》十六册总目
一、船山全书序例:总目
周易内传附发例
周易稗疏附考异
周易外传
二、尚书稗疏
尚书引义
三、诗经稗疏附考异、叶韵辨
诗广传
四、礼记章句
五、春秋稗疏
春秋世论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六、四书稗疏
四书考异
四书笺解
读四书大全说
七、四书训义(上)
八、四书训义(下)
九、说文广义
十、读通鉴论
十一、宋论
永历实录
史
莲峰志
十二、张子正蒙注
思总录
俟解
黄书
噩梦
识小录
搔首问
龙源夜话
庄子解
相宗络索
十四、楚辞通释
古诗评选
唐诗评选
明诗评选
十五、姜斋文集
姜斋诗集
姜斋词集
姜斋诗话
诗文拾遗
十六、传记
年谱
杂录
船山全书编辑纪事
编辑纪事
《船山全书》自一九八二年由
岳麓书社开始筹备,到一九九六年十六册全部出齐,其间经历之曲折艰难,第十六册所载《船山全书编辑纪事》已备述其详。全书出版以后,学界反映热烈,评价很高;全书的编校质量也为学界所关注。这些对于编者无疑都是有益的鞭策和鼓励。
为了求得一个更为完备的、缺失尽量少的船山著作版本,二〇〇五年岳麓书社社即委托
杨坚先生着手《船山全书》的修订工作。考虑到先生年迈,社领导又经先生提议,敦请
夏剑钦先生协助审读其第九至十三册。几年间,杨、夏二先生精益求精,不仅将全书对照底本逐字逐句重新审校,而且将收集到的学界各种批评意见,连同原书已列“勘误表”的差错一并改正。至二〇一〇年三月十六日杨先生因病辞世,全书十六册的审读工作已经完成,而按照审读修订意见进行校改以及进一步规范体例等未竟的工作,则由本社《
湖湘文库》项目部承担。
归纳起来,这次修订大致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辑佚。“全书”出版以后,陆续发现了几篇失收的
王夫之遗文,计有千乘堂《倪氏四修族谱》收录的《麦园记》、滋德堂《均陂刘氏三修宗谱》收录的《昆映府君墓志铭》和《龙太君墓志铭》。此外,第十册《
读通鉴论》卷二十二
李隆基第六论《放姜皎归田》,初版(包括通行各本)仅存残文一百一十六字,脱文三百七十八字,此次亦据旧抄本补为完篇。这个完篇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虽已发现,但“全书”第十册已经出版,只得暂置于第十五册“拾遗”卷。这次修订,插入相应位置,从而使本版《读通鉴论》成为目前通行之最完整版本。又《
姜斋文集》卷二已有《文学刘君昆映墓志铭》,本次“拾遗”卷再辑入文字多有不同的《昆映府君墓志铭》,以存资料。
二、个别更换底本。原第十二册所含八种中的《
识小录》,原以金陵刻本为底本,此次修订改用新发现的
湖南图书馆藏
衡阳市刘姓抄本,而以金陵本参校;《搔首问》原以船山学社石印本为底本,此次修订亦改用衡阳刘氏抄本。
清代刘氏抄本明显优于后来的刻本,因而这两个底本的更换,能使这两种著作的文字更接近
王夫之原著。
三、正讹补漏。通过重新核对底本发现初版文字上的讹误与缺漏,然后进行正补,是这次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现在看来,初版各书存在的讹缺多寡不一,多者如第九册《
说文广义》因原稿抄写错漏与排版致误而失校者,如“女几山”作“女儿山”、“如推排状”作“如推排然”之类达十数处,而“从”排作“从”则百余处。至于“?”当作“杞”、“历”当作“历”之类形近而误字以及繁简转换失察例等,这次都经杨先生审读或确认而得以改正。原稿抄漏,则以《
宋论》原据
王夫之手稿抄漏“
赵惇亦是人也,而心亦动”十字为著,其他间或有个别字抄漏现象,这次修订均获补正。
四、编辑体例的进一步规范。一是某些特殊字形的标准化,如、獞等,都尽量规范为瑶、僮。二是大量校注文字,杨先生此次作了悉心修订,从而表述更为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