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尔巴(1012年-1097年),原名却吉罗珠(Chökyi Lodrö),出生于前藏南部
洛扎曲其普,是
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他在
西藏自治区传承了
欢喜佛等密法,并建立了噶举派的传承。玛尔巴是帝洛巴的转世,他的法嗣是
咕噜那洛巴,并将金刚乘和大手印传承带入了西藏。他被认为是从
印度传授了许多金刚乘教法的重要人物,包括大手印和摩诃母教法。因此,他创立的噶举传承常被称为玛尔巴噶举派。玛尔巴是马迦派的个人学生,也是大成就者迈协巴和空行母的弟子之一。
人物生平
玛尔巴(1012—1097),本名却吉罗追,是
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译经大师。1012年,他出生于前藏南部洛扎曲其普,父名玛巴旺秋俄色,母名杰莫俄色。他在兄妹四人中排行第二。他自幼便对佛教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深入学习佛法,玛尔巴不惜变卖家产,多次远赴
印度和
尼泊尔求法。在那里,他师从多位高僧大德,学习了包括“
欢喜佛”法、“密集”“大印”等在内的多种密法和经典,并成为了这些密法的精通者。
在佛法学习结束后,玛尔巴在
西藏自治区的卓窝垅定居,并且授徒译经,兼营农、商业。他一生虽然并没有出家,但他的佛学造诣和学识使众多弟子前来求学。在他的佛法讲授下,许多弟子也都成为了
藏传佛教界的杰出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
米拉日巴尊者。米拉日巴不仅继承了玛尔巴的全部密法,还将其发扬光大,为噶举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玛尔巴在佛学上的成就不仅限于传承和发扬密法,他还致力于将
印度的佛教经典翻译成藏文,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他翻译的佛教典籍几乎同时传播到中国内地及
西藏自治区周边的
不丹、
尼泊尔等国家,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土观《宗派源流》总结其一生的佛学成就说:“他初从卓弥学
梵语,以后三赴天竺,四赴尼泊尔,参访了班钦那诺巴、麦哲巴、吉译智藏、大成就寂贤等大善知识108人,尽学《集密》、《胜乐》、《喜金刚》、《摩诃摩耶》、《四座》等大瑜伽父续母续之讲解、教授、实修等,悉数翻译流布,依
弥勒佛巴生起大手印的彻底证悟。”
主要成就
创立噶举派:玛尔巴一生致力于佛法的传播与实践,创立了藏传佛教噶举派,并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译经大师:他多次前往
印度、
尼泊尔等地求学,师从那饶巴、弥勒巴等大师,学习了大量的密法和经典。返藏后,他致力于将这些经典翻译成藏文,为
藏传佛教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徒传承:玛尔巴注重师徒间的口耳相传,这种传统在噶举派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他最著名的弟子是
米拉日巴尊者,后者又传塔布拉杰,形成了塔布噶举支派。
修行理念
玛尔巴的修行理念强调“口传实修”,即通过师徒间的直接传授和个人的实际修行来证悟佛法。他传授的修行次第包括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和无修瑜伽,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修行者专注于一境、理解空性、融生死与涅槃、达到心境无别的理想境界。此外,他还传授了那若六法,这是将粗身转为最微细身的法门,能够帮助修行者即身成佛。
玛尔巴一生笃信
密宗大乘,自觉地把普度众生作为自己的理想目标。他强调师徒间的口耳相传和实修,这是噶举派的传统。在思想上,他注重慈悲和智慧的修持,提倡通过修行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境界。
传承与纪念
玛尔巴的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
米拉日巴尊者、俄敦·却吉多吉、楚敦·旺安、麦敦·村波索南坚赞,号称“四大柱”。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噶举派,形成了帕竹、蔡巴、噶玛、拔绒等“四大八小”的庞大法脉。玛尔巴作为噶举派的开宗祖师,其地位随着后代弟子的兴旺发达而不断提高。至今,
藏传佛教界仍广泛纪念和尊崇玛尔巴大师,他的修行理念和传法精神被一代代高僧所传承和发扬。
此外,玛尔巴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藏传佛教的绘画和唐卡中,成为后世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之一。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玛尔巴大师的形象和风采,也传达了藏传佛教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人物评价
玛尔巴回藏后以
洛扎县地方的卓窝垄为据地,授徒传法。他一生没有出家,因此他的艺术形象亦为在家居士形象。其形象特点是白衣瑜伽士,为此派祖师形象的共同特点。他于1097年圆寂。门下弟子众多,其中著名的有俄敦·却吉多吉、楚敦·旺安、麦敦·村波索南坚赞和
米拉日巴尊者,号称“四大柱”。前三人传授由玛尔巴传来的《密集》《胜乐》《喜金刚》《四座》《大幻》等密教经典的讲解阐释。米拉日巴为其最著名的弟子,米拉日巴著名弟子有塔波拉杰、热琼巴等人。
玛尔巴作为
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传授了多种密法和经典,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为噶举派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致力于将
印度的
佛教经典翻译成藏文,为藏传佛教的文献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他还通过传播佛教文化,促进了藏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