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佛,梵名为“俄那钵底”,意为“欢喜”。在藏传佛教的西密中,也称为“欢喜天”。欢喜佛是藏传佛教的主尊佛,也是密宗诸多主尊佛的化身。
欢喜佛是藏传佛教密宗供奉的一种佛像。其形象为象头人身,有单身与双身两种。双身天王之形象系夫妇二天相抱站立之状。
印度在富兰那(Purana) 时代,盛行欢喜天信仰。
欢喜佛作为藏传佛教密宗所供奉的重要本尊之一,以"以欲制欲"为修道之法,以"男女双身大乐"为修法成道之手段,以相抱相交"悲智和合"作为表征,揭示了佛教以"和合"为本的美好愿望。
宗教角色
“欢喜佛”一词创始于日本的台密。在中国藏传佛教的西密中,一般称为“欢喜天”。在印度佛教的梵密中,本称“毗那夜迦”。相传,毗那夜迦是印度摩首罗大自在天王和乌摩女夫妇的一千五百个男孩中的长子。他性情凶暴,尤好女色,经常追香逐臭,为非作歹;还带领十万七干恶男,常随众生,伺机作障,行诸恶事,成了世人的一大祸害,所以也叫他常随魔。他有一千五百位妹妹,大妹妹名叫“扇那夜迦”。她性情温和,心地善良,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具有沉鱼落雁的国色天香。也常常带领十七万八千善女,护佑众生,排障解厄,行诸善事。据《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说,她是大慈大悲的“观音之化身”。所以,她就遵照佛祖“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
佛智”(《维摩洁经》卷第七《佛道品》)的教导,为了“调和彼毗那夜迦王的恶行,就同生一类,结成兄妹夫妇,示现相抱同体之形”(《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结果,她的哥哥因为占有了这位国色天香的妹妹,也就别无它求,改恶从善,从此不做坏事了。
宗教形象
欢喜佛有两类,一是单体的,多为裸体或半裸体,这象征脱离尘世的污垢,一尘不染。一是双体的,呈男女裸体拥抱的交状。
密修本尊的形象在
藏传佛教各类神像中最为复杂,造型上有单身、双身和多面多手,面相上有善相、怒相和善恶兼具相;另外每尊
造像还有颜色上的复杂规定和变化。
双体欢喜佛
欢喜金刚像,是
密宗无上
瑜伽部母续尊奉的重要本尊,为藏密萨迦派主修本尊。又称饮血金刚,藏语称“杰巴多杰”。此像为八面十六臂双身形象,八面面各三目,每头皆戴花冠;十六手是中二手抱明妃,其余手伸向两边,手中皆持髅器。髅器内装不同神物,右边髅器内神物为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驼、红人、青狮、赤猫;左边髅器内神物为黄天地、白水神、红火神、青风神、白日天、青狱帝、黄施财。上身披人皮,下身围黄红眼鹦鹉,项挂五十人头骨,展右弓步站立,显示出大无畏、大忿怒的姿势。他的明妃叫金刚无我母,右手握月刀,左手捧骷髅碗。明妃衣饰与主尊相同,不着衣,仅饰连珠式
魏璎珞。
单体欢喜佛
大威德金刚像,是
密宗无上
瑜伽部父续修习的重要本尊,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专修本尊。又称牛头明王、怖畏金刚。此像为九头三十四臂形象,九头分三层排列,最下面七头,正面为牛头;中间一头;最上面一头,为其本尊文殊菩萨法相。头顶是象征忿怒的红发。三十四臂为主二臂抱明妃,其余手伸向两边,皆执法器。共十六条腿,皆展左站立。左右脚分别踩八种人、兽和禽。上身饰璎珞,下身围黄红眼鹦鹉,项挂五十人头骨。他的明妃叫“罗浪杂哇”,明妃依偎在主尊怀中,右手持月刀,左手持人心,左腿钩在主尊腰间,右脚踩飞禽。下为单层覆莲座。此像的形象在藏传佛教造像中最复杂、最恐怖,每一个见到它的人无不感到震惊。
民俗信仰
欢喜佛是“权现之身”(《毗那夜迦俄那钵底瑜伽悉地品秘要》),象征之像。其“欢喜”二字是“摧破”邪魔,“降伏”外道,取得胜利之后的欢乐喜悦之意。并非指男女淫乐的喜悦之情。
这些本尊像并不是以追求凶忿、复杂的造型为真正目的,而在于象征它们所代表的佛理和修法,在它们身上没有一处特征不具有象征意义。如
大威德金刚像,它的九面代表九部佛经;二牛角象征佛教真俗两种谛理;三十四只手加上身、语、意三业象征佛教修习的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表示十六空。可谓全身处处显示佛理。
这些密修本尊并不是一般的宗教神像,而是密教理论和修法的高度艺术化和拟人化,每一个本尊像其实就象征了一部完整的修法。密修本尊的这一特点使其成为
藏传佛教造像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造像题材和艺术形式。
胜乐王佛是
大日如来的化身,代表智慧;佛母(女身)代表
禅定,只有“定慧兼备”才能成佛。双身结合好像是鸟之双翅,车之两轮, 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符合“仪轨”这种双修是最高级的 修炼形式。
源流
印度密教
印度密教从萌芽到居于主导地位的整个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或三个时期: (1)初期阶段,即所谓“古密教”或“杂部密教”时期; (2)中期阶段,即所谓 “纯粹瑜伽密教”或“正纯密教”,又称“右道密教”; (3)晚期阶段,即所谓“左 道密教”,是密教分化产生金刚乘、时轮教时期。
密宗是佛教吸收婆罗门教——印度教和民间信仰诸种因素如神、仪轨、巫术密 法、咒术等形成的一科特殊的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 其特征。这些特征是经长时期涯渐形戚的。
古密教或杂都寄教,大体上是指原始佛教晚期和部派佛教时期(即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中出现的密教一些萌芽形态。咒术原本是一种古老的流行于
印度 民间的原始信仰,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对这些咒术密法是采取抵制、排斥、否定态度的。后来,佛教教团因逐渐扩大,不少信奉咒术密法的婆罗门教徒加入佛教对佛教产生了影响。“杂部密教”时期仍以释迦牟尼的说教为中心,相当
密宗四部的事部。
所谓的“纯瑜伽密教”或“正纯密教”是“杂部密教”持续发展的结果。一般多认为在公元6至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已开始密教化了,也即是说密教已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作为独立的思想体系而存在。因此,被称为“正纯密教”。其相当于密宗四部的行部、
瑜伽部,该期尚未出现无上瑜伽密。
“杂部密教”发展形成“正纯密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公元4至5世纪,印度
笈多王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宗教哲学体系——
印度教。印度教是在植根于印度社会的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
耆那教和佛教某些教义而形成的。它具有教义简明并与传统 民间宗教观念相结合的特点,因此,易于被人们接受,有广泛的群众么础。那对的大乘佛教教义繁琐深奥,成为经院哲学,人们难于接触和理解,因而逐渐失去群众的信仲。
“正纯密教”继续发展又分化出金刚乘和尔后形成的时轮教。进入晚期密教时期, 又称左道密教(与“正纯密教”即“右道密教”相对而言)。当时西印度的罗茶国是密 教发展的中心地带。该地是古印度的商业交通要道,居住着不同人种、种族,也是各种 宗教集中的地区,有
琐罗亚斯德教、
耆那教、婆罗门教、
印度教和佛教等。这对密教的发展有 着促进作用。8世纪初期,
密宗又传到香至国,以南
印度为中心,进入“正纯密教”高度 发展的时期。这时密宗已具有大乘佛教的全部教义,并吸收民间信仰“诸神”的特点而弛成
曼陀罗(圆轮具足)组织。8世纪后半期,密宗又传播到东印度,此时它已分化而形成金刚乘。金刚乘的创始人是俄里萨国王武德雅拉(即
帝释天部底),到
西藏自治区传播密宗的
莲花生是他的儿子。
金刚乘教义主要讲,密宗行者仅依五禅那佛(
大日如来、阿者、宝生、无量光、不空成就)的五种智慧即可达到“解脱之境”。如果没有
五佛智慧,光持诵真言(密咒) 建立
曼陀罗属也不能达到解脱。如有了这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就所智、法界体性智),虽食肉、事女色也能达到“菩提”(觉)。而这“五智”必须由
密宗阿闹黎(师长)直接指导才能获得。以“五智”去悟自身及其它一切悉为“
空性” 而达“即身成佛”的解脱之径是金刚乘教义的要旨(神林隆净:《密宗要旨》)。金刚乘吸取
印度教的一些仪式和群神,还创造了一些类似的神祗;咒语的威力无限膨胀;并创造了大量的女神同具体的“佛”、“菩萨”联系在一起(如白伞盖和印度教的
湿婆联系在 一 起),“世界的两极对立在乐空不二的男女双身修法里得到
唯心主义的解释”(井上隆雄:《西藏密宗壁画》
长尾雅人序)。依照这种解释,利用奉献的女性(
密宗 称其为手印、佛母、空行母,汉译为明妃)去修法,这就是所谓的“无上瑜伽密”。
继金刚乘之后兴起的另一系统化的密宗流派是时轮教,又称时轮金刚乘,它是把世借化、大众化的金刚乘再加以体系化而形成的。时轮教的主要经典是《时轮金刚根本 经》、 《时轮金刚根本经集疏》和《无垢光论》等。时轮教义主要讲, 一切众生都在 “过去”、 “现在”、 “未来”三时的“迷界”之中,这三时叫做时轮(卡拉卡克拉)。 时轮教把一切事物的根本源泉(一切之主)叫做“本初佛”、“自然生”、“持金刚”、“金刚萨唾”和“五智我性”。宣扬“五智”因和“
禅定”合一相应,也就能见“
五佛”。“五佛”有多种多样的变化身示现,不仅现慈颜悦色的“佛菩萨”,为镇伏教敌(精神的和物质的)也示现狞猛愤怒的怖畏形象。
金刚乘和时轮教在
波罗王朝的扶持下, 一直到12世纪末还盛行于东印度和中印度等 地。13世纪初(1203年)因伊斯兰教军的侵袭,波罗王朝以及依附于它的密教(金删 乘、时轮教)同被消灭,佛教从此在印度本土全面溃灭。
印度教
印度教也称新婆罗门教,它是在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吸收印度民间信仰、佛教和耆那教等因素,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总称。
印度教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印度原始公社瓦解时期的吠陀的宗教。吠陀的宗教是由
中亚一带移入的雅利安游牧部落和
印度河流域土著居民宗教信仰的
混合物,它崇拜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英雄人物等。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
印度在奴隶制国家逐渐形成过程中,吠陀的宗教被注入新的内容而成为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实行“吠陀
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并在种姓分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繁琐的玄学体系和祭祀仪式。
公元4世纪
笈多王朝建立以后,婆罗门教文化获得复兴。在多诸王统治时,编了《摩拏法典》《耶纳瓦尔基耶法典》和《那罗陀达法典》等,史诗《
罗摩衍那》和《
摩诃婆罗多》的最后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完成。神学家们还编写了
印度教的早期神话集《普罗那》。在史诗和《普罗那》的影响下,婆罗门教中的有神论信仰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毗湿奴和
湿婆两位神祇被当作
主神而普遍地加以崇拜,在婆罗门教的万神殿中还吸收了
印度各地的民间神祇,这些神祇被看作是最高神灵或最高存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显现。另外,婆罗门教还认为最高神灵在创造宇宙过程中有着创造、破坏和护持三种不同的职能,又提出了对
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的崇拜。这些有神论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了神像、建立了寺庙和设置了圣地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
印度教的过渡。
在
笈多王朝以后,印度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朝,这些小王朝的统治者大部分都信奉印度教。在6、7世纪以后,印度教中出现了密教的派别,密教是采用秘密仪式教派的总称,它拥有一套特有的哲学、神学和祭祠仪式,其经典称为坦多罗,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和俗信为特征,主要崇拜对象是女神。
8世纪,鸠摩哩罗·跋陀和
商羯罗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鸠摩哩罗重新解释了《弥曼蹉经》,确立了吠陀在印度教中的绝对地位,恢复了吠陀的某些固有祭祀仪礼。商罗系统地阐述奥义书
一元论的原理,对
印度其他的宗教哲学派别进行批判,为
印度教的
湿婆派和性力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印度次大陆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座寺院作为教徒崇拜的中心,并仿照佛教的僧伽,建立了“十名教团”,推动了印度教的发展。
在
莫卧儿帝国伊斯兰教徒的统治下,印度教曾一度受挫,不少寺院被毁,大量教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但也有大批贱民为挣脱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梏,主动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诸王中有的对印度教严厉镇压,有的则取宽容的态度。莫卧儿帝国势力一直没有深入次大陆很多偏僻的地区,南印度的瓦吉耶那伽罗王朝仍然维持着
印度教繁荣的局面。从11世纪开始,印度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另一种是在印度教中出现了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虔诚派运动。
在印度启蒙运动中,印度教中出现了很多宗教和
社会改革的团体。他们批判了中世纪经院神学和宗教派系林立、婆罗门专横、崇拜偶像和动物等现象;反对种姓制度以及寡妇殉葬、童婚和不许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等社会陋俗;在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倡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这些
印度教改革团体在印度近代社会改良和民族主义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
印度密教与我国
西藏自治区地区原始本教及民间信仰融合而形成的地域性佛教派别,从公元7世纪开始从印度传入,至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历史上先后形成了宁玛派、
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五大教派。藏传佛教顾名思义,主要盛行于西藏,又辐射至周围的
四川省、
青海省、
甘肃省、
内蒙古自治区、
云南省诸省,以及
尼泊尔、
不丹、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以及
南传佛教,并称三大佛教体系。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而南传佛教为
小乘佛教。大小乘佛教在教理、戒规,以及追求目标—其实就是人生价值观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粗略来说,
小乘佛教追求个人解脱,即“自度”,以“证得阿罗汉果”,即成为罗汉,为修行的最终目标;大乘佛教追求所有众生都得到解脱,即“度他”,以“证得佛果位”,即成佛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尤其推崇
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的菩萨阶段的修行,叫做“菩萨行”,遵行的戒律叫“菩萨戒”,因此非常强调入世,积极参与、干涉世俗生活。这一人生态度和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的思想暗合,所以一经传入中国,立刻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
藏传佛教里,具有代表性的密修本尊有
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马头金刚、金刚、大轮金刚手等。这些本尊不像其他神像有非常具体的宗教履历和济世神通,而是代表着不同的宗教理论和修法,有的属于方便父续法门,如密集金刚等;有的属于智慧母续法门,如胜乐金刚、喜金刚等;有的属于不二时轮续法门,如时轮金刚等。在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中,除
噶当派不重视密修外,其余四派都重视密修,都有本尊的供奉和修习。对于这些本尊,各派所奉也各有偏重。如宁玛派重视金刚橛法门;萨迦派偏重视喜金刚法门;噶举派重视胜乐金刚法门;格鲁派重视
大威德金刚法门。密修本尊在密教修法上的功用和意义直接影响到它们艺术形象的复杂变化。
密宗
大乘佛教又有显密宗之别。显宗以
应身佛释迦牟尼为教主,重视理论,以大小三乘藏十二部经中
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之法门为宗旨;公开宣扬道法,要人悟道,教人修身近佛;典籍主要是经、律、论三藏;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有苦修正
入法界和顿悟而深入
禅定两种情形。密宗推崇大日如来,注重事项,以《大日经》《金刚顶经》所说金胎两部之法门,陀罗尼印契,念诵灌顶之仪轨为主体;重视传承、真言、密咒、修持,以求即身成佛,把凭身、语、意三密,重于实践,修法具体;典籍主要有经、律、论三藏和颂、咒、赞、瑜伽灌顶、五部按摩、三密
曼陀罗等仪轨;在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基础上,尚需观想;学
密宗必须有一定功底,随师传授,遵守仪轨,修行次第,才能成道。
密宗佛像大都是寓言像。
多少年来,因修密僧人碍于教理秘而不宣,世人不知其含义,感到神秘无穷,对此有种种臆象和猜测。实际上,欢喜佛是指密宗中一种最高级的修观本尊佛,并不是指某一种,而是指所有的以女性作为修法配偶的佛、菩萨,如上乐王佛、
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时轮金刚、欢
欢喜金刚、狱主金刚、马头金刚等。也就是说欢喜佛是佛教染而调伏,降伏妖魔或异教徒,得到完全胜利的寓言纪念像,代表了
密宗无上瑜伽(方便之门)的修炼方法。其中佛像的男身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身和女身相互表示法与智慧双成,融为一体,同时也预示着法界智慧无穷。这种双身修行只有僧众的最高等级——活佛才允许修炼,一般的僧人是不允许修炼的。关于欢喜佛的来历,藏密、台密和东密解释不同。东密则更深刻一些,《四部毗那夜迦法》中说,那个男像为古代
印度之神,即欢喜王,凶残无道,
观世音菩萨大发慈悲,化成毗那夜迦之身与他相拥相合,使他得到驯服,双身大乐,最后观世音将他引导到
佛智,担当了佛坛众金刚众的主尊。
历史形象
雍和宫欢喜佛
雍和宫内藏传佛教造像保存完好,其表现形式有佛、
上师、本尊与护法四种类型。与汗地显宗
造像风格一致或近似的佛像、上师像多集中在中路大殿中,而
密宗造像中充满雪域风格的本尊像、护法像大多在配殿之中。
雍和宫密宗殿中单身大威德怖畏金刚、东配殿中的六臂勇保护法、降阎魔尊(又称地狱主)等造像一反汉地佛像慈悲平悦的面容,大多呈狰狞与怖畏状,这就是佛与菩萨慈悲六道,扫除世间贪、嗔、痴、爱及修身过程中的坎坷魔障而显现的愤怒之相。
雍和宫现有的密宗造像中还有一些呈裸体状极双身拥抱状,不少地方都冠以“欢喜佛”的名称。雍和宫的双身佛像并非一尊,其中
大威德金刚、时轮金刚、上乐金刚、密集金刚都是双身造型。
莫高窟壁画
莫高窟第465窟是一座藏传密教无上瑜伽密石窟,建于
西夏或蒙元时期。洞窟由主室、甬道、前室组成,主室覆斗形顶,平面长方形,在洞中偏后处设一四层圆坛。四壁画密教图像,保存基本完好,是研究藏密的重要资料。
敦煌市的密教包括汉传密教、藏传密教,465窟是典型的藏密洞窟。
东壁
东壁门上,画护法五身,中间一身是
大威德金刚,牛头六面,戴五骷髅冠,持剑、钩、杖、杵、钵等,其余身待考。
东壁门南,画有三尊,呈三角形,上面一尊为独髻母,一面三眼两臂,双手持瓶,认为她是
六臂黑玛哈嘎拉的女眷属,在她的两侧有四位鬼卒。下面二尊,北侧是披人皮、一面二臂大黑天,五骷髅冠挂人头,持六棱木。南侧是吉祥天女,骑骡,即骡子天王,戴五骷髅、五蛇冠、持50个人头骷髅。四臂,持剑、细柄杵、三叉戟、钵、骑骡子上,背上有人头。
东壁门北,画大黑天1幅,主尊一面四臂,挂50个人头,代表梵文50个字母。右手持刀,左手持钵内盛红色鲜血(红色象征快乐),石色,腰披黄红眼鹦鹉,象征勇猛,三只眼表示照顾一切有情,手持剑、三叉戟、钵、面呈忿怒相。四周有十八身像是
六臂黑玛哈嘎拉的化身,其中,有人身鸟首者为大黑天的鸦头女眷神。
南壁
南壁东侧,男身是大幻金刚,四面四臂,持铖刀、钵、弓,足踏卧魔。女身是佛空行母,一面四手,持铖刀、钵,另两手拥男尊。主尊上方为四方空行母。
中间双身佛像,男身,三面六臂,持铖刀、玲、杵、花、钵、剑,女身一面六臂,双手拥抱男身是密迹金刚(也有学者认为是时轮金刚),主尊上方及两侧12身像是主尊化身及眷属神。双身像藏密叫男女双修乐空双运,非男女淫乐而欢喜,是佛用大无畏大忿怒的气概,凶猛的力量,摧破的手段,战胜魔障,从内心出发的欢喜之意。
西侧为大力金刚,男身,戴化佛骷髅冠,三面六臂,持杵铃、天杖人皮(人头垂于右侧),女尊二臂拥男尊,学者认为是大力金刚双身像,主尊上方及左右像为主尊化身。
西壁
西壁南侧上乐金刚佛像画一单身主尊,头饰十字交杵金刚宝冠;三眼,耳珰,裸身披天衣,双手握金刚杵铃,放于胸前。项挂骷髅人头珠,左脚下踩一俯身人形。右脚下踩一仰身人形。围绕主尊6身像,其中上方有五身像是主尊的化身。
西壁中间为上乐金刚、
金刚亥母双身佛像:上乐金刚一面三眼,头冠上饰交杵,颈部挂50个断头。双手持杵金刚铃,拥抱明妃,足下踏卧魔。画面为长方形,周围以黑白色为界,居中画大幅上乐金刚双身像。周围上部一排,分作五块小长方形,小幅中均画双身像;南北侧双身像以下,各画三身单身像,均为上乐金刚眷属。金刚亥母亦三目,头饰宝冠,全身赤裸,紧贴上乐金刚而立,左手托颅钵,右手托钺刀。围绕主尊有一面二臂、四臂的化身像,主尊上方画有五身十二臂的上乐金刚与
金刚亥母的双身像,代表曼荼罗的五方。主尊两侧各绘六身一面两臂的瑜迦女。
北侧是金刚亥母单身佛像,画一大幅单身主尊金刚亥母,北侧部分画面毁坏。主尊宝冠,于右脸旁出一猪头,色赭红,全裸,丰乳细腰,项饰骷髅
魏璎珞,右手持月刀,左手当胸持颅钵,挟一天杖。右腿曲起,右脚收于身前,左腿曲,左脚尖立于一个卧魔身上,围绕主尊有六身小像,还有九身亥母化身像。
北壁
北壁西起第二铺为喜金刚与其明妃金刚无我母的双身佛像。主尊八面十六臂,右手所持钵中呈现: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驼、青狮、赤猫、红人。左手所持钵中呈现:黄天地、白水神、红火神、青风神、日神、
月神、青狱地、黄施财。足下踏卧魔,明妃为金刚无我母,一面两臂,主尊上方有三身双身像,与一单身像为主尊化身。左右角的画像与左右坚格像为喜金刚的八位莲花伴女。
普乐寺的胜乐金刚像
关于胜乐王佛
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藏语称“登巧”,
蒙古语称“德 穆钦格”,是藏密无上
瑜伽部母续的本尊,是三世诸佛的金 刚身、语、意所依。是诸佛功德的总集代表。也是藏密无上 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故称为总集轮。在无上瑜伽密法法系中。格鲁派最注重的是胜乐、密集和大威德三尊。 胜乐属于母续法,胜乐也被尊称为母续之王,为亿万空行总主。
金刚乘密法又分四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属于密法的外围,故称外三部密法,无上瑜伽部是密法的核心,故称内密。内密即无上密,又分父续部、母续部、无二续部。以 修幻身成就为主者为父续,以修光明大乐智慧成就为主者为 母续,大乐与智慧相合不离者为无二续。
胜乐属于母续法。最初由释迦牟尼佛将此法系所有灌顶、密续以及修持引导、口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秘密主——
金刚手菩萨。传承二十八代到
宗喀巴,再十四代后到七世班禅喇嘛经师雍增耶喜坚赞。
关于胜乐续产生的因缘
佛陀在何时说胜乐续,有几种说法,但主要以宗喀巴大师的考证为主,宗喀巴大师以《空行海续》为依据,说在末法时,由
金刚亥母与金刚手菩萨请佛说胜乐续。说此续的因缘是:
湿婆夫妇居于须弥山顶。其部下天神食香、
夜叉、
罗刹、 龙神、
修罗等占据南瞻部洲二十四个胜地,危害众生,无恶不作,因而要请佛开示,震慑降服湿婆及其部众。当时佛陀接受金刚亥母和
金刚手菩萨的请求,在
须弥山顶化现为胜 乐威猛相,把湿婆夫妇踩在脚下,并夺取其新月标志做头饰,五方佛所献二十四位菩萨化现为二十四地天神等形象,降服了湿婆部众,消除了湿婆神对世间众生造成的灾害。
为了救护众生,接受诸佛之请求,胜乐永住须弥山顶, 用四面观照四大部洲,菩萨众永住二十四胜地,度化众生。
胜乐金刚全身特征及意义
胜乐金刚的造型很复杂,全身特征都有象征意义:足下有莲花,表示出离尘世;莲花上有
太阳,象征光明普照一切,遍知一切;四面表示增益、息灾、敬爱、降伏四种事业和功德;每面的三只眼睛,表示他能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头上的人骨冠,表示他无常和勇武;头上的新月,表示他能给人带来幸福;头顶的双金刚。表示他的方法和智慧双成;腰围黄红眼鹦鹉, 象征无畏和勇猛;五十人骨串成的念珠,表示佛教全部经典; 十二只手,象征十二种缘起的方法;主臂两手交叉,持
金刚铃和金刚杵,表示悲智双运。
奉修持胜乐金刚的功德
奉修持胜乐金刚有如下功德:供清净了一切众生身、语、 意的细分业障;得诸佛之功德加持和句义灌顶;堪能成就佛 之功德;开显平等性智;速证佛之自性身。
关于胜乐金刚的明妃金刚亥母
胜乐金刚的明妃叫
金刚亥母,藏文名为多吉帕姆,是一 位女性神祇,在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她为女性本尊之首。 一 面二臂,面呈红色,表示爱慕、热烈之情。有三只眼,戴骷 髅冠。两手皆持物,右手拿月形刀,左手拿人头骨碗,碗内 盛满血,献与本尊。她的两腿姿势很特别,左腿伸,与主尊右腿并齐,右腿盘在主尊腰间,这也是辨别这一本尊的重要依据。此外,头侧长有一猪首是她重要的身份标志。根据传 说,因其对有情众生特具悲心,行者如修习此法可速得加持。所以噶举派、宁玛派主修的空行母都为
金刚亥母。 大空胜乐金刚亥母密智行法为修拙火之根本大法。金刚亥母对有情众 生特具悲心,行者如修习此法可速得加持,于修上师相应法 时自观为亥母,能迅速生起相应。空行母对修密的行者而言, 可分为两类。一为出世间空行,一为世俗空行。金刚亥母是 出世间空行,是空乐的根本, 一切成就根本之源。先修得空 行相应,然后再修习本尊
双运法极容易成就。
修持金刚亥母主要有如下几种功德:净除烦恼显俱生智; 调柔气脉证无死果;降伏魔仇摄十法界。十法界指的是四圣 和六凡:四圣是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四种圣者的果位, 乃圣者之悟界;六凡则指天、人、
修罗、畜生、饿鬼及地狱等六界,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轮回的世界。乐空俱生智: 乐是心,空是境,心境是统一的,故名俱生,由迷致沦为二分(二取)。若用甚深方便,则能引发引此智。
此智能断隐藏在身心深处之八十种自性分别业风,彻断生死之根,故说乐空见为拔毒之见。
胜乐金刚与其他金刚的区别
在众多的佛造像中区分胜乐金刚,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胜乐金刚为四面造型;
2、胜乐金刚头上有新月标志;
3、胜乐金刚怀里的明妃左伸伸直,右腿弯曲跨在主尊的腰部,这是
金刚亥母的标志;
4、金刚亥母的头部一侧有猪首,在十二生肖里,亥代表猪这也是区分金刚亥母的特征之一,区分了金刚亥母,就 是能区分胜乐金刚。
旭光阁供奉胜乐金刚的原因
第一, 在
乾隆十年的时候,
章嘉·若贝多杰曾经给
爱新觉罗·弘历传 授过胜乐金刚法灌顶,乾隆皇帝受了胜乐金刚法的影响;
第 二 ,在修普乐寺的时候,三世章嘉曾经向乾隆皇帝介 绍过为何要在普乐寺设胜乐金刚。据乾隆御制《普乐寺碑文》 记载,三世章嘉说,在佛界,胜乐金刚经常面东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为他设立的坛城,必须有重门,有大道,正中和两侧还有大殿,后面还要设圈城。闇城设,然后设胜乐金刚面向东方,与磬锤峰相对,这样才能做到人天皈依佛法。
乾隆皇帝采纳章嘉的建议,而且乾隆皇帝曾经在旭光阁题写过四副楹联,其中一副是这样写的“花凝宝盖皈真相,云拥祥轮现真身”。这里的皈真相、现真身指的就是当时佛 祖化身胜乐金刚下界降妖的故事;另外还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竺乾法示
西来意,
震旦光圆东向因。”这里的西来意、 东向因指的就是胜乐金刚面向东方讲经说法的故事。
第三, 在普乐寺设胜乐金刚,体现佛教阴阳合和的宗教 思想和
宇宙观念。胜乐金刚是无上瑜伽密母续部的本尊,是母续之王,主要以修光明大乐智慧成就为主,而这正是藏密 佛母修习的主要目标,体现了阴;而与胜乐金刚相对的正是 磬锤峰,形如男根,代表着阳。这一阴一阳,体现着自然界的人天合一的宇宙观,体现着佛教界阴阳合和的宗教思想。
相关典籍
无上
瑜伽部的母续密典,主要有《胜乐》《喜金刚》《佛顶》《四座》《大幻化》《大印明点》诸类,以及对它们的
注释、教授仪轨、修法、论说的各种著作。
《
胜乐根本续》为佛教
密宗的一部重要经典,藏传佛教将之归类于无上瑜伽部母续,认为它是该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藏传佛教中也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早期唐密的
大圣欢喜天双身经典,为公元8世纪(716年)来唐的印度大师
善无畏所译《大圣欢喜双身毗那夜迦天形像品仪轨》,经文中记:大圣自在天,是摩首罗大自在天王,乌摩女为妇,示现相抱同体之形。在汉译密典中涉及到双身概念,记录的修法只有两种; 一、毗那夜迦双身法,二、毗沙门双身法,而毗沙门双身法几乎没有在汉地流传。公元8,9世纪金刚乘传入
吐蕃,但那时的密教信仰仍属于金刚乘的中期,即瑜伽和大瑜伽阶段,到了公元10世纪的晚期,密教出现金刚王与明妃合抱之像。欢喜佛最基本的概念是男天与女天合抱,即“相抱同体”。这一点在12世纪以后出现、流行于元明清的
藏传佛教双身图像中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印证。
汉译的这类经典有《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藏译为《喜金刚本续》)、《一切秘密名义大教王经》、《秘密相经》,这类经轨大量出现和流传是在11世纪及之后。《胜乐本续》及其注释,最早由11世纪的
仁钦桑波译为藏文,其教法在
西藏自治区也是从11世纪以后流行开来。《喜金刚本续》的翻译时间稍晚,其汉译本由1004年入宋的
昙无谶翻译,藏译本最早由卓弥译师译于11世纪前期。双身合抱像反映的双修思想是印度佛教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在
文言文佛教典籍中却付之阙如,汉文佛教典籍涉及到这个问题,总是隐隐约约,语焉不详,因此汉传的密教中没有双身像。同一部佛典如《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藏译为《喜金刚本续》,在汉译本中几乎不见双身的描述,而藏译本则不同。藏文本《喜金刚根本续》,有关“双运”的内容大意是:“任何人都知道兄妹关系不可怀疑,如果伸出了指头,两人就会很忙高兴地相会;知道左手的拇指有手印,如果你出示
乳房,他会显示根相;如果你把牙齿露出,他会用嘴亲吻。”梵、藏文本《胜乐轮经》关于双身合抱相的描述可见偈句“手中执骷髅杖,五十花蔓作装饰;他的面前立佛母,为
金刚亥母怖畏”,这里“他的面前立”就是“相拥而立”;又“若修习者行挤压,尽情享受双重高潮。恰似与少女行欢,尔后圣智即生起。
影响与争议
藏密最重要的经典《大日经》直言不讳地宣称:“随诸众生种种性欲,令得欢喜”。在男女“乐空
双运”的性交中获得佛性和成佛。《金刚顶经》也明确写道:“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这就是说你要想由“染”(即情欲)而达到“净”(即成佛)”。就必须要用男女双修的办法才能实现。由此可见,
藏传佛教中的欢喜佛,并不是主张纵欲,而是为了修道成佛、弘扬佛法的一种必要手段。习修密法的最终目的仍然与佛教教理是一致的,即求得解脱、即身成佛。因此,要正确理解藏传佛教中的欢喜佛。
第一,欢喜佛是藏传佛教的主尊佛,是
密宗诸多主尊佛的化身。欢喜佛并非专指某一佛,而 是所有佛,菩萨从
大日如来,到
观世音、
文殊菩萨等菩萨诸多密宗祖师的化身。它是习修密宗无上瑜伽密的最高阶段,并非每一个喇嘛,活佛都可以习修的。因而不能一见双身佛像就可以称之为欢 喜佛,应当按照他们各自的佛名,在前面加上“双身”二字来称呼。例如双身大威德金刚、双身观
音、双身莲花大师等。喇嘛庙中供奉的双身
造像,主要是用来喻意佛理。
第二,欢喜佛的出现是密宗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社会生活反映。既然大千世界中有善有恶,那么在佛国的天界中也就有神有魔。为了保障佛国天堂的安定和发展,也必须有怀柔和镇压的软硬两手。对于那些冥顽不化,魔障缠身的众生和生性凶恶,无恶不作的魔鬼,就不能单靠那些慈眉善目的大佛和菩萨去点化说教,而 是要有比恶魔还要狰狞和比金刚还要坚硬的法宝和武器,来震摄和吓唬他们,使之猛醒。这就是为什么
密宗的主尊佛有时也要化作许多头、眼、手和足,面呈凶猛样子的金刚护法神——佛 国的武装警察。如果镇压不灵,他们还会出现女像或男像,用性的方式来征服它,以收敛其野 性,调伏其愚昧暗障,使之
皈依佛门。
第三,欢喜佛的产生也是人类对自身繁衍期望的一种曲折反映。人们信仰宗教的目的,除 了保佑平安幸福外,还祈望对佛的崇拜而求得子孙繁衍和昌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一书序言中指出:“根据
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 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远古时期,类面对大自然的威胁,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要做两件大事,即生产劳动 和自身繁殖,后者又是古代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繁衍,于是产生了宗教 和种种崇拜,如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和生殖器崇拜等,以期获得祖先和神灵的保佑。我国古代为 了求得祖先的保佑,在汉字中的“祖”字(且)和祖先牌位(且),都是呈男性生殖器的形象。古代
岩画上的男女交媾和突出生殖器的形象,以及受人欢迎的娘娘庙等,都是人类祈求自身繁衍的明显表现。密教中的欢喜佛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也就是广大僧众教徒为了自己能够升入天国,广大群众为了自己的子孙昌盛和追求幸福生活而崇拜的一种偶像。因此,创造和崇拜欢喜 佛就不能归之为性的追求。它是古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古代社会
意识形态的一种庄严反映。
由此可见,藏传佛教中欢喜佛的出现是古代人类社会科学还不发达和生产文化落后的一 种表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记录,所以才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