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炯
明思宗朱由检第三子
朱慈炯(1632年-?),明思宗朱由检嫡三子,母为孝节烈皇后周氏。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朱慈炯被册封为定王。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出阁讲学。崇祯十六年(1643年),行及冠礼。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朱慈炯与太子朱慈等人被俘,朱慈炯被李自成封为定安公。同年四月四日,吴三桂攻破山海关,李自成派唐通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以此向李自成索要太子朱慈烺,但李自成仅将定王朱慈炯送予吴三桂处,拒绝交出太子朱慈烺。两人由此再掀战事,最终双方议和,李自成将朱慈烺也交给了吴三桂。但吴三桂行至永平时丢下朱慈炯,专护朱慈烺。此后便不再有朱慈炯下落的确切记载。后南明弘光帝为他定谥为定哀王。
清军入关以后,有关朱慈炯起兵反清复明的流言一直流传于社会。顺治康熙两朝,出现了多起“朱三太子案”。朱慈焕,一说为皇三子朱慈炯,一说为皇五子朱慈焕,因序齿方法不同导致差异。杨起隆案,假冒的朱三太子为朱慈炯,而王士元案则是朱慈焕。关于朱慈炯本人的具体下落,学者谢绍美推测朱慈炯城陷之后南逃,出家为僧并参与创办了洪门,终老于诏安长林寺。
人物生平
朱慈炯于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十五日出生,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第三子。性颖悟,自幼便得崇祯帝的喜爱。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崇祯帝向礼官询问,称朱慈炯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已经十岁应遵循祖宗制度,加封王号。但是接受册封,一定要穿冕服,而参照《会典》记载,男子十二岁或十五岁才行冠礼。让朱慈炯十岁受封加冠,二礼是否能同时进行。于是礼官历考经传及明朝典章制度上奏。
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十八日,朱慈炯被册封为定王。同年十一月,崇祯特选新科进士、国子助教等官以检讨、待诏的身份充任朱慈炯的讲读官,以两殿中书充任侍书。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朱慈炯出阁讲学。崇祯十六年(1643年),行及冠礼。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即将攻陷北京城,崇祯帝下令将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炤、定王朱慈炯,分送外戚处保护。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并于次日入宫索要皇帝、太子等人。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于内官外舍被李自成搜捕到,而永王则不知所踪。太子被送至刘宗敏处照顾,朱慈炯被送至李牟处照顾。
四月四日,吴三桂攻破山海关区,李自成派唐通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以此向李自成索要太子朱慈烺,但李自成仅将定王朱慈炯送予吴三桂处,拒绝交出太子朱慈烺。两人由此再掀战事,最终双方议和,李自成朱慈烺也交给了吴三桂。但吴三桂行至永平时丢下朱慈炯,专护朱慈烺。此后便不再有他们下落的确切记载。后南明弘光帝为他定谥为定哀王。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身份争议
朱三太子,一说为皇三子朱慈炯,一说为皇五子朱慈焕。崇祯帝的儿子有七人,死了四人。存世者长子太子慈烺,崇祯二年二月生;三子定王慈炯,崇祯五年八月生;四子永王慈炤次年六月生,崇祯帝存世三子,在命名、行第、年龄上均有异说,若按照朱慈烺为“悼皇帝”,以及将早逝的皇二子朱慈烜一并算来,则朱三太子为皇三子朱慈炯,否则则为皇五子朱慈焕。顺治帝和康熙两朝,始终笼罩在所谓“朱三太子”的恐慌中。
诈称朱慈炯的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二十二有位名叫杨起隆的人说自己是朱三太子朱慈炯,乘着吴三桂等藩王在南方叛乱时,他的党羽相约于鼓楼西街降将周全斌家中,计议起事,改年号曰“广德”,结果被周全斌的儿子周公直密报给都统祖永烈。祖永烈和都统图海、吉哈迅速包围周宅,将聚会者一网打尽集耀于市。康熙帝十九年(1680年),杨起隆亦被擒,押送京师处以极刑。
诈称朱慈焕的朱三太子案:南方的太湖,有一和尚诈称朱三太子朱慈焕,企图将康熙帝玄烨遮杀在南巡中。因准备疏忽,发炮不鸣,结果悉数被捕,逮至京城,交由吏部侍郎穆丹会同九卿科一道反复审讯,查明所谓朱三太子实属假冒,真名王士元
除此之外,又一起朱三太子案发生在山东汉上县。有一老者长期在李来朋家里充当私塾,循规蹈矩,却没能逃过清廷鹰犬的魔爪。在严刑拷问下,老者供认自己就是明末的定王,李自成退出北京时,将他裹胁到河南,乘虚逃亡安徽,辗转到浙江,最后流落山东,隐姓埋名。他有六个儿子,字辈为“和”,末一字均为“土”部,正好与朱元璋《祖训》中所规定的字辈完全吻合。其孙名钮宝,含有“川备御宝座”之意。康熙帝审阅了全部案卷,称其为假朱慈焕,重演摄政王在顺治初年杀明太子的故伎,将其全家抄斩。关于其身份真伪,学者刘小萌认为,老者供系自己是定王,但称自己是皇四子朱慈焕。审讯过程俱载清廷档案,且有同案重犯的回忆为佐证,故对其身份的真实性应无异议。虽已认定他并未卷入谋反,但却仍定其死罪,并且,其供词为皇四子,清修的明史却称其为皇五子,意有欲盖弥彰为其杀戮之行辩护之意,而学者孟森则认为以前前朝皇子非谋反罪,具都判以假冒罪,而此时清延江山已稳,却执意处死七十五岁高龄的皇四子,量刑未免过于严苛,因此认为此朱三太子实际就是定王朱慈炯。他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被杀,已是个75岁的衰翁。
下落争议
明史中写道定王不知所踪。但根据学者谢绍美的推断中,定王在南逃过程中,受崇祯叮嘱以及讲读官、大学问家方以智(明亡后,出家为僧,是佛界知名的大智大师)的影响下定决心弃俗归禅,顺治帝二年(1645年)春,十五岁的朱慈炯,到被誉为南少林的仙游九座寺,行礼受戒。1646年(顺治三年)秋,福州市弘光帝败亡,清军入漳,明皇室和遗臣义士,也随着节节南移退避诏安二都,朱慈炯加入长林山区起义的万姓集团,是为万五道宗。次年(顺治四年)二月,万姓集团正式举礼推举德化王朱慈烨为盟主,共同创立洪门,展开了扶明抗清的斗争,但起义最终失败了。起义失败后朱慈炯选择继续在长林寺坐禅奉佛,说法传经。相传万五道宗圆寂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时年七十二岁,其遗骨一部分葬于云霄下文马山(林太史墓前)(文革中被毁)。另一部份与其他僧人遗骨合葬于诏安凤山报国寺附近的普同塔
轶事典故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朱慈炯出阁读书时,负责训讲的是著名学者方以智,负责的是仿书东林八君子之一的刘元珍之子刘明翰。方以智表情庄严,声音宏亮,朱慈炯有点不耐烦,急忙叫刘明翰来训讲。内侍以这不合礼法相劝,于是按照原来的规矩。周定王偏爱刘明翰,方以智送上要被背诵之书,定王一口气背完了。之后,定王请方以智先出,与刘明翰共习书法,自觉轻松自如。后定王向父皇明思宗请求调整训讲与仿书之日,明思宗认为小有变动并无大碍,于是他就同意了。定王与刘明翰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一时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
思陵典礼纪·卷一.中国哲学书电子书计划.2024-06-21
小腆纪传·卷二.中国哲学书电子书计划.2024-06-21
清稗类钞· 狱讼类一·朱三太子案.中国哲学书电子书计划.2024-06-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身份争议
下落争议
轶事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