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案
清朝时期的历史事件
朱三太子案,是清康熙时发生的反清事件。清代,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慈炯”为号召,举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称“朱三太子案”。
康熙,出了三个假冒的朱三太子。一个是福建的山贼蔡寅。他勾结海上逆贼作乱,后来在天宝山被海承公黄芳世、营总都巴率兵击败,后不知所终。一个是奸民杨起隆。杨伪称朱三太子,建伪国号广德元年,他的党羽聚集在京师鼓楼西街降将周全斌家中,被周全斌的儿子周公直向都统祖永烈举报。祖永烈与都统图海、吉哈等人率兵包围周家,逮捕了伪齐肩王焦山、伪护驾指挥朱尚贤、伪宰相张大、伪军师李柱、伪总督陈继志、伪提督史国宾、伪黄门官王镇邦等,全部凌迟处死。康熙帝十九年(1680年),杨起隆被抓获,送京师处死。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太仓市、浙江大岚山等处反清力量均称拥立朱三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捕获在浙江省起兵的张念一,据其口供捉张姓父子。张供认本名朱慈焕,系崇祯四子,长期流落,屡改姓氏,以课读糊口,时年已七十五岁,与江南、浙江等处反清势力素无关系。但清廷指其伪冒明裔,以“通贼”罪将朱氏父子解京处死。朱三太子一案从此告终。
背景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前夜孝节周皇后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阿九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未伤及要害。癫狂过后,崇祯恢复了一个父亲的理智,命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送出宫去。
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故宫,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遗址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爱新觉罗·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清朝在北京定都后,明朝皇室后裔和遗民相继建立了弘光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等割据政权。明朝有这些抗清的旗帜,自然不必再去寻找遁迹民间的皇子。直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南明最后一个割据政权灭亡,清朝也进入了康熙时代,思念明朝的人才打出“朱三太子”的旗帜,所谓朱三太子仅是清康熙年间的人怀念明朝后代的一种通称,不一定确指是谁,称朱三太子乃是因为崇祯末年见存的皇子有太子、定王、永王三人。根据《清实录》、《东华录》等书记载,康熙帝朝破获和朱三太子有关的案件就有多次。
例如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杨起隆以“朱慈炯”名义在京城纠众反清,并建广德年号,但旋即失败。失败后,杨潜逃。直到康熙十九年在汉中市、兴安一带又有一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但清廷并未能将该人捕获。
康熙帝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夜,漳州人蔡寅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率“白头军”数万人起事,然后活动于南靖县长泰区同安区等县山谷间。
康熙帝十六年六月柘城县有人诈称明皇子起事。
康熙十八年八月受命平定三藩的定远平寇大将军、和硕安亲王爱新觉罗·岳乐在湖南武冈州枫木岭俘获了传说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岳乐奉旨将明太子解送京师,加以杀害。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从杭州归途经过南京明孝陵后,谕大学士等:“访察明代后裔,授以职衔,俾其世守祀事。”这是公开物色明后裔,授一官职的开始。顺治,清兵全力对付明朝残余势力,无暇顾及逃匿民间的皇子,康熙年间,部分明朝遗民以及部分别有用心者不断以“朱慈炯”名义起事,清廷也开始加紧物色。所以当时康熙帝这样的上谕,无非是使海内闻风,或有自投罗网的明裔,诱之以利除。因此诸臣奉谕后,隔五个月才复奏:“明亡已久,子孙湮没无闻,今虽查访,亦难得实。”后来康熙三次南巡,皆祭明孝陵,但再也不提访察和授职一事了。
康熙四十四年前后,太仓市一念和尚和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等又以“朱三太子”名义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起事,分别活动于江苏太仓
康熙帝十八年(1678),汉中市、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太子”起兵抗清,后被抚远大将军图海击败逮捕。此人自称杨起隆,经杨起隆家人及其同伙辨认,得知此人曾是杨起隆部下,知道事情原由,因此借“朱三太子”之名谋划造反。康熙帝十九年(1690),假杨起隆被押往北京处死。
康熙三十八年(1698),江南金和尚拥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为“朱三太子”,聚众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将其劫持,关键时刻由于发炮不鸣,最后双双被捕伏诛。
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太仓市州与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暴动,且首领都以“朱慈炯”为号召,因此引起了康熙的特别重视。他一边亲自批阅奏折,部署追捕方案;一边派人乔装打扮,细访贼人老巢;并特别强调一定要立即缉捕所有涉案人员,与现获贼犯一并审结。
杨起隆案
康熙帝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二月与黄吉、陈益联络北京附近一些反清义士密谋反清复明,组织“中兴官兵”,自称“朱慈炯”,为明朝“朱三太子”,改年号为“广德”。后遭纳兰明珠图海等率兵镇压,失败逃走,黄吉与陈益被杀。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在陕西凤翔被图海逮捕,送回北京处死。
真实的朱慈炤
世人多将朱三太子误作五皇子朱慈焕,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是朱慈焕的同母哥哥----四皇子朱慈炤。这一误读与五皇子朱慈焕的“玄机慈应真君”的道号有关。
朱由检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田贵妃生永王慈炤(四皇子)、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
[悼灵王朱慈焕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九莲菩萨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太后好佛,宫中像作九莲座,故云。帝念王灵异,封为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命礼臣议孝和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懿妃道号。礼科给事中李言:“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乱徽称。”不听。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去“真君”号。]
其时杨嗣昌剿匪缺饷,薛国观崇祯出主意向贵戚借饷。周奎带头抵制崇祯的借饷。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初五,年仅五岁的崇祯“绝爱之”的五皇子朱慈焕被借“九莲菩萨”之名活活吓死,崇祯放弃向贵戚借饷。
崇祯十三年七月,“皇五子薨,田贵妃遂茹素焚修,上亦为之减膳,于宫中大作斋,盖自是皇情少豫矣。十一月追封孺孝悼灵王,玄机慈应真君。礼科给事中李焻言:“诸后妃祀奉先殿,不可崇邪教,以乱徽称。”不听。十六年十二月,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去“真君”号。改封“宣显慈应悼灵王”。
朱慈炤与五皇子朱慈焕同母。他才是困扰清代七十多年的真正的“朱慈炯”。崇祯十五年三月,田妃病情沉重,“三月二十一日,册封皇四子为永王,田贵妃生,甫十龄,妃久病请封,且云“恐不及见”,故亟慰之。”
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变发生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年),太子16岁,三皇子定王慈灿13岁,朱慈照刚刚十二岁。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其他的儿子都已早逝。朱慈炤幼时被封为永王,在成大长人的皇子中排行第三。与对待女儿的方式不同,崇祯在死前命太子、皇三子、皇四子分别藏匿于公卿贵戚家中。
"太子最后出,不及至成国府,而匿民间。永王、定王并至嘉定府。十九日闯入,求上及皇太子。二十日起晨,嘉定侯周奎以永、定二王入朝。闯令行君臣礼,不从,遂长揖。闯曰:『若父何在?孤必无杀意,何不出一见孤』?永王(即四皇子朱慈炤)曰:『不能面受卿辱,自缢宫中,无他往也』。。。。四月九日,复入朝,闯命之跪,永王不屈。『何不杀我』!闯曰:『汝无罪,姑免』。"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照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撤离北京后,在大顺军中与哥哥定王失散,朱慈炤被李自成部下一个姓毛的将军带着逃到河南省,他们卖了战马,买了耕地,准备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清朝查捕起义军风声很紧,毛将军自顾不暇,只好扔下朱慈炤又南逃了。朱慈炤当时只有13岁,自己便从河南往东南流浪到他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凤阳有一个姓王的乡绅,在明朝时作过谏官,了解到永王的身世,收留了他,并且让他冒充自己的孩子改名叫王士元(倒过来念即为“原是王”),和自己的孩子同窗读书。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朱慈照十八九岁,他就又离了凤阳,流落到江南,因无所依靠,便到一座小庙里落发为僧,苟延岁月,偷生度日。后来又流浪到浙江余姚的一座古庙里安身。有一日一个姓胡的乡绅来到此庙,在闲谈中发现朱慈炤才华过人,便说:“子有如此才学,何为流于空门?”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中,改换衣帽,边耕边读,后来又把女儿嫁给了他,朱慈炤便在这里住下来,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过了些年,又通过朋友的介绍到山东省张岱霖等人家中教书,到山东后改名叫张用观,他小心谨慎,唯恐暴露,所以在山东时,和李方远等人认识了二十余年,李家只知道他是浙东名士张老先生,连他在浙江时名叫王士元也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他叫朱慈照,是先朝的皇子了。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经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处斩。由于满清入关打着”为明复仇“的口号,所以为了安抚中原民心,清政府表面上善待崇祯皇帝的后人,善待崇祯未死的女儿长平公主。但是皇子就完全不同了,皇子必须死。朱三太子案的爆发使满清政府陷入两难之中,为了既达到杀光前明流亡贵胄又不引发民愤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之前的惯用手段,以假冒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炤及其家族全部杀害。至此,明王室所有男性子孙几乎全部被肃杀尽。
《朱三太子案》
清代官方记载《清实录卷》:"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
清兵入关后,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净尽,只有崇祯四子朱慈照侥幸活了下来,并且活到了七十多岁。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他按朱家传统,为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朝皇子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四皇子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男性家人无一漏网。四皇子否认自己参与造反,但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为了证明四皇子是假的,满清故意混淆四皇子朱慈炤和五皇子朱慈焕,因为五皇子朱慈焕是有明确的明朝官方的死亡记录的,而四皇子只是明亡后下落不明。清廷将五皇子朱慈焕已死于崇祯十四年作为证据来证明四皇子乃是假冒:“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将四皇子与早就死了的被封为真君的皇五子混为一谈,进而将四皇子定罪为假冒皇子以斩草除根!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皇子?可惜,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明朝的继承人都必须死,四皇子被凌迟处死,所有儿子全部被斩立决,唯一的孙子朱钰宝下落不明,也许已经死在了杭州市狱中。(见《鸡林旧闻录》和《清实录》)
后来清代官修的《明史》中记载:“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
史学家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补正,并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第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
朱慈照死了,“朱三太子”案似乎应该尘埃落定了。但康熙帝六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可见,在清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
王士元案
简介
甲申之变后,明朝宗室颠沛流离,无所考据,有一个名叫“王士元”的人,自称“朱三太子”(即朱慈焕),与很多士人有联络,后被官府所拘捕。
王士元遭审问时,官府问他:“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答:“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本朝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官府问:“何为三大恩?”答:“本朝诛杀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之乱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官府认为辩解有理,将他软禁于一屋,并不用刑,上奏朝廷。
王士元自述身世为:他是定王朱慈焕,明甲申之变时,十一岁,崇祯帝把他交给王太监藏匿民间,王太监却把他交给流寇李闯,李闯命一个毛姓将军看守他,后来清兵入关,毛将军带着他出奔到河南种田,流离颠沛。十三岁时,毛将军听说清兵正在缉捕流寇余党,于是抛下他,自己逃亡了。他走到朱元璋故居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老乡绅,曾任明朝谏官,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作为其养子,改姓“王”,取名“王士元”。
王谏官病故后,士元年方十八九,被王家子孙破门,至一佛寺中剃发出家,偷生度日,后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后两人谈艺论文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了他。自此以教书谋生,居于四明山,但是官府访查之下,他只好迁居山东省,化名“张用观”,斋号“潜斋”,自称“浙东张老先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士元化名“何诚”,在宁波向秀才张月怀租屋居住,不久,张月怀请士元饮酒畅谈,士元酒后吐真言,自称是崇祯皇子,月怀打算借此机会起义,拥立“朱慈炯”,事情遭到官府侦查,士元大惊,便带家属徙居湖州长兴县。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一名僧人张念一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向檀越募集香火钱,自称要“助朱慈焕起义”,士元又被官府追缉,后风声极紧,宁波市、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三子一孙被逮捕,士元和另外一个儿子流亡。士元一妻一妾、三个女儿、一个儿媳,均按照崇祯家法,全部上吊自尽,以免受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官府于张念一口供中,得悉士元行踪,遂把汶上县的士绅李力远家教书的士元拘捕,押解京师受审,此时王士元已经七十五岁了。
判决
朝廷大臣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为罪名将他处死,并以谋反罪,决议将其一家凌迟,上奏康熙帝,康熙认为凌迟太残忍,改为斩立决,儿孙全部斩首。
李力远则辩称:根本不知道自己家的家教老师是明朝皇子,自己曾当过县令,深受清朝的大恩,就算是自己不顾念恩情,也害怕刑罚,如果遇到叛变头目一定会报告官府,退万步言,如果做了,要藏匿犯人,怎么可能公然让他留在家中,而不将他藏匿于深山野岭呢?如此可见,他是无辜的。朝廷认为李力远可能只是略略知情,而不知道其细节,所以从轻发落,将其一家“流放三千里”,发配到伯都讷(在今松原市宁江区)。另外与朱三太子案有关的一百多人等,一律流放至宁古塔(约今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带)、齐齐哈尔市(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等地。
争议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发生朱三太子案。据《清实录》记载,被怀疑为朱三的王士元自称“崇祯第四子”(即朱慈炤)。但民国年间成书的《清稗类钞》则称,王士元自称系朱慈焕,恰恰就是民间所传的“朱三太子”(朱三太子,一说为皇三子朱慈炯,一说为皇五子朱慈焕,因序齿方法不同导致差异),这种说法与《清实录》多有抵。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背景
杨起隆案
真实的朱慈炤
王士元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