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浦阳江的一条重要支流,由栎桥江(左、右溪)、枫桥江(黄檀溪)、孝泉江(大干溪)三水组成。枫桥江居中,左侧栎桥江,右侧孝泉江。上游均为山溪型河流,下游为感
潮河段。主流枫桥江,源出
诸暨市、
嵊州市交界的
龙头岗北麓,主流全长25公里。总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
说到枫桥江,且讲一个似真非真的故事,其实本地人大多都是知道的。不知在什么朝代骆氏有个女儿嫁到陈家。陈家公公梦寝想得到枫桥江的水吃用,以及灌溉田地,与媳妇合谋把自己的父亲骗来做客。到女儿家之后,亲家公叫媳妇先泡茶,老父亲“驮”的一口马上“呸”的吐出,皱着眉头说:“你家茶为什么这般的咸苦?”女儿噙着泪说:“自从女儿嫁到陈家,一直喝这种又咸又涩的井水,不像娘家有枫桥江的活水。特别遇到大旱天,田野禾苗枯竭,大家都要争放田水,锄头铁耙斗殴,闹出人性命……”听女儿的一席话,老父亲心里很不开心,嫁到连水都喝不上的地方,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女儿察言观色,趁热打铁说:“父亲,从您家门口开分一点源流就好了。这溪水不给我们,也是白白流去的……”父亲没法子,只好答应要求。开凿这条
人工河,不仅仅大溪要拦坝筑堰,通过自己的腹地,遭受巨大的损失。更没有想到的,矛盾还远不只这些,天旱水源不足,加上堰闸一拦,水全流入新开河去,沿江居民用水困难;遇到
山洪暴发,他们将自己的闸门关紧,可以做到滴水不漏,决堤倒埂是你们的事了,危机转嫁给人家。因此两家为“闭”和“启”发生龃龉。女儿理直气壮地说:“你们既然同意我们开河,要闭要启完全是我们的事情。”气得爹娘说不出话来。叹气说:“真是生隙生强盗啊!”这句话成了背后的掌故。笑话归笑话,“要闭要启”闸门的把手柄,至今还掌握在陈家村的手中,应该事实胜于雄辩了。所谓“强盗”的女儿,她加快了城镇一体化道路的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问渠何得清如许,自有源头活水来。”无论社会还是思想,都是积极进步的,这种强盗,理应是越多越好。
徐渭(1521~1593)于1574年11月22日《游五泄记》云:“初宿谢家桥,明日雨,山行,驴不可负,莫至枫桥骆君意舍止焉。明日,其兄怀远公验(骆验,字汝明1532年
进士)来。又明日,饮怀远罢,入化城寺。”张岱(1597~1679)《
陶庵梦忆》卷四《
杨神庙台阁》云:“枫桥杨神庙(杨老相公菩萨),九月迎台阁。十年前迎台阁,台阁而已;自骆氏兄弟主之。”从宏观看,枫桥虽然是一个小镇,名不及“月落乌啼”者,
上海博物馆,重量级的历史文人却得了三个。“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王冕(?~1359)画好、字好、诗也好;
铁崖山下的
杨维桢(1296~1370号铁崖山人)为太祖
朱元璋篡修《礼乐》,赋《老客妇谣》以进,运笔清刚劲迈,纵横奇崛,书法上自成一面,独树一帜也;
陈洪绶(号老莲1598~1652)。师事蓝瑛而胜于蓝,传世作品皆称国宝,拍品卖到上千万元。三足鼎立在全国也并不多见。从微观上看,
浙江省大学编写的“浙江明代
进士”一书,当代骆氏有五个进士。骆珑:
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甲二第二名);骆骥(字汝明):
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
骆问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骆先觉:(字莘夫,号迟春)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
黄姑鱼卖瓜,毕竟是喝这水长大的。
枫桥江本古树参天,细叶鸡枫和古樟树为最多,高达几十米,大需几个人围起来,古道蜿蜒数里,山色灵秀,目不暇接,秋天,
枫叶红花岗岩于二月火,碧水尽染,历来“上有枫桥”而著名。一场“吃饭不要钱”的玩笑,后人伐木烧饭,古树砍光,人亦饿瘦,直至拿不出柴米为止。现在大仙台的几株,恐是劫后余生吧。
1956年那场台风在
象山县登陆,堪称浩劫。势不可挡的混泥大水,与两岸防堤齐平,踏埠以下二十多级台阶尽淹,尽管堵截砂埂闸门,依然家家门槛进水,台风掀屋,遍地狼籍。在黑夜中,那风“呼……”的啸声,“嘭!嘭!”撞击所有的门窗户壁,瓦片像鸟一般的在空中翱翔,至今犹在耳畔,仍感后怕。在滚滚滔天的
山洪中,浮着山民们的草屋顶,南瓜,葫芦,牲畜,桌子,矮凳等杂物,乌鸦低盘,愁云徘徊,如“若亚”时代的一般。我们站在砂埂上观洪,洪峰从高堰上跌落,溅起的浪花弥漫着一股泥腥气,震耳欲聋的吼声不亚于
尼加拉瓜大瀑布,大自然的力量神圣不可亵渎,敬畏之心,永远铭刻在幼小的心灵当中。
枫桥有三座
古桥,一曰:彩仙桥,因巍峨的彩仙山得名。它最早建造在什么方位,估计没有人能说得明白;我看见已三移其位。现在的水泥桥,是顺和先生设计的,2003年我遇到他,与我谈起彩仙桥一事,他说:“……造这座彩仙桥,有人骂我;有人赞我。”八十多岁的老人,坦然而且洒脱。听说这个水利土专家,在去年(2005年)刚谢世的。五仙桥建于明代,祖父常说:“过之后头,五仙桥咱明高公造!”夸夸其谈。不过在没有国家拨款靠个人财力建这座大桥,应该说不遗余力,而且建得很考究,桥栏雕有
石狮子,桥头的石狮子重达数吨,结果在“大革命”中,被他的子孙扳倒。再往下走,即是大洪桥和小仙桥了。
过去枫桥的物流运输,主要依赖于筏,一直能撑到彩仙桥脚。所以称这条街叫“大埠弄。”埠头是商业码头的简称,“大埠弄”理所当然是
枫桥最为繁华的商埠。我不是在考证商埠,只证明过去
杭州湾的潮水一直能涨到这里为止。不是骆家桥。大庙
清代政府的一块“禁碑”得知,骆家桥成为码头是潮水节节减退的结果,造成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在不断地演变,二、是人为的因素;建坝和河道的淤塞。老早有一种叫黄鱼的季鱼,它从杭州湾过来,鱼鳞闪黄,重量在一斤以上。每年4至6月份,必定会逆游到这里。说它是游,倒不如说在飞。黄梅方晴,成群结队的鱼逆水而上,人们站在桥或埂坡上,看群鱼跃出水面,在空中飞梭,男女老少跺脚拍手地狂喊:“快看哪!大群的黄鳘鱼来了!”这鱼不知道人有觊觎之心,以为是向它们在喝彩,像小孩犯“客前颠”一般,群起而跃之,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鳞闪闪,蔚为壮哉。大水退去,留连忘返者困在池潭,被人渔之,街上所以能见到此鱼。可惜至今不知其味美否?难道它也像红鳟鱼一样,争游去
内河产卵?“不知为不知。”曾经也留心过这方面的文选和古籍记载,终不能释惑,辞海笼统得根本回答不了眼前的问题。随着一道道高堰不断增加,自然环境和人为等综合因素的成因,黄鳘鱼真的如有翅膀,也是“插翅难逃”的。七十年代初,终于彻底绝迹。拙笔写到这里,过去的场景,突然再现,犹如托梦。殊途同归的还有胡蟹(毛蟹,绒蟹)。俗语说:“八月蟹,一路爬(如果是‘拜,’即俯身去捡之状若拜也?)。”秋风乍起,吃谷食鳅的蟹也肥了,泥坎打洞的毛蟹回归产卵,人们在浅滩拦一道蟹,点贰黄篾或葵花杆为火,蟹不知是人设的计,“切嚓切嚓”一爬上岸,悉数捉进水桶。没几年工夫也销声匿迹,七十年代初,政府大规模放过二次
蟹苗,当年田沟见蟹,次年就见不到蟹了,生态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境地。水里泡大的人,发觉不能下水去洗澡,浑身无端的发痒,起,原以为是“鸭乖”之故,殊不知是巢丝排出来的烂
蚕蛹污水在作祟。每当回到家门口,看着这条溪滩发呆,乱草、蛮石、沙坑、废塑料、垃圾等等,枫桥江成了谁也不肯赡养的老祖宗,见她的样子,“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油诗赋之:“姑苏城外我不羡,赤裸洗澡在眼前。焉得小泉剪刀快,裁取枫桥江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