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眼斑鲆
硬骨鱼纲鲽形目牙鲆科动物
五眼斑鲆(学名:Pseudorhombus pentophthalmus),尖尾圆腹鲱五目扁鱼,为辐鳍鱼纲鲽形目牙鲆科斑鲆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域。生活在水深38~150米的海域中,体长可达20公分。
形态特征
背鳍73—76;臀鳍55—58;胸鳍(左)12—13,(右)11—12;腹鳍ii-4;尾鳍17。侧线鳞73—80。鳃耙6—8+17—20。椎骨10+25—26个。
体长为体高2.1—2.3倍,为头长3.3—3.6倍;头长为吻长4.5—5.2倍,为眼径4.2—4.8倍,为上颌长2.1—2.6倍,为最长背鳍条2.4—2.7倍,为左胸鳍长1.5—1.7倍,为左腹鳍长2.8—3.9倍,为尾鳍长1.1—1.7倍,为尾柄长4.8—6.8倍;尾柄高为尾柄长2—2.5倍。
体长椭圆形,很侧扁;尾柄短高。头高大于头长,吻中央背缘有一小凹刻,腹缘在下颌后端钝角状。吻钝。两眼位头左侧,位前后相似。眼间隔窄嵴状,眼径为其宽4.2—6.2倍。鼻孔每侧两个,前孔有一皮膜突起;左鼻孔位眼间隔正前方吻侧;右鼻孔邻头背缘,位背鳍前端右下方。口前位,斜形,闭时前端相等。上颌略不达下眼后缘;下颌联合下方小突起状。两颌牙较密小,右下颌牙约20—26个。鳃孔大,上端达侧线附近。鳃峡凹刻深。鳃耙长扁矛状,有小刺。
头体左侧被栉鳞,右则为圆鳞,奇鳍与腹鳍有鳞,吻部前下方与口缘(上颌骨除外)无鳞。两侧侧线发达,侧中位,在胸鳍后上方较高呈圆弧状,头部有上枝及眼下枝,颞上枝,伸达第9背鳍条基附近。
背鳍始于吻中部偏右侧,有膜连右侧后鼻孔背缘;前端鳍条略突出;约第45—48鳍条最长,后端鳍条最小。臀鳍约始于胸鳍基中部下方,形似背鳍;第一间脉棘显著突出于臀鳍前方,伸向左前下方。左胸鳍尖刀状,中央8—9鳍条分枝,第2—3鳍条最长;右胸鳍圆形,鳍条不分枝,长约等左鳍2/3。左腹鳍位略低、前,后4鳍条分枝,第2鳍条最长。尾鳍中央13鳍条分枝,后端双截形。
头体左侧淡黄灰褐色;侧线直线部前端及前1/3处的上下各有一眼状大黑斑,直线部后2/3处有一眼状大黑斑,前上方斑位较前和位侧线弧状部背缘;另在侧线直线部前端有一较小黑斑;沿体背缘有8—9个,沿腹缘约3个环状或弧状纹,有时其他处尚有些斑点;鳍灰黄色,奇鳍与腹鳍有许多小褐点;体长54.5毫米小标本背、臀鳍有一行黑斑,尾鳍前半部有2黑斑。头体右侧乳白色,鳍色亦较淡。
胃大,弯弓状,后端略呈盲囊状。幽门盲囊4个。肠短。第1—3髓棘扁板状。体长141.5毫米(沈家门,1963,IV.20)雌鱼卵巢为IV期初,三角形,后角细长约达第12脉棘下端,最大卵径约0.6毫米,怀卵量约12312粒。腹腔膜灰褐色。
生活习性
五眼斑鲆仔稚鱼时期行浮游生活,两眼左右对称,成长后渐移至左侧,且改行底栖生活。平时大多停栖于海底,并将鱼体埋于沙中,能随环境改变体色,很少游动,属肉食性,以小鱼和甲壳亚门为食。
价值
五眼斑鲆是一种食用鱼,肉质佳,适合清蒸或红烧。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