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鲁
清末教育家、书法家
吴鲁(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末教育家、书法家、诗人。1890年以一甲第一夺魁状元,是福建省科举时代最后一位状元,历任翰林修撰、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诰授资政大夫。著有《百哀诗》《正气研斋汇稿》《正气研斋遗诗》《纸谈》等。
人物简介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生。祖父名璧经,父亲名厚宇,祖上三代均为平民。
同治十二年(1873年)登拔萃科,入国子监。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
光绪十二年(1886年)考军机章京
光绪十四年顺天乡试中举。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状元,历经清道光25年至民国元年,官至吉林提学使。系著名的书法家、诗人。擅书法,工小楷,其早期的书体以颜、欧体为基,笔法较为刚劲利落,后期的中大楷则参入赵孟類笔意,体势变得秀整华滋,为士林所珍视。
人物经历
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省督学,云南主考,吉林省提学使。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督学安徽太平府时修复翠螺书院,他捐俸5千金倡导,并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力求上进,任吉林市提学使时,又捐俸5千金措办提督学政公署(时吉林初设提学,吴鲁为第一任提学使),继又捐资1.6千金改建孔子庙。督学云南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 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应分者分之。吴鲁主张兴学要注意因材施教,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 兼修博览,终恐一艺无成;即使聪明特出,卓越寻常,学成之后,亦不能以一人而兼数职。
教育贡献
在池店钱头村吴鲁故居,“状元”“学政”“主考”牌匾诉说着吴鲁热心教育的故事。吴鲁考中状元后,基本都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任职,对各地的教育事业皆有贡献。在《请裁学政疏》中,他开宗明义疾呼:“以兴学育才为第一要义”,并提出振兴学校四条纲领。督学安徽时,他捐修书院。任吉林提学使时,吴鲁捐建办公场所,捐修孔子庙。在职仅一年半,吉林省各式各样的新学,如小学、师范学校、政法学校,甚至中学、女校,在他的推动下悉数成立。吴鲁倡办《吉林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育研究与学术讨论并行,这在当时是一个全新的创举。
学术作品
当甲午(1894年)中日战争时,他在《请迅调战将以临前敌书》提出:请旨迅调战将,以分贼势。在《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仍可理也论》中指出:治术与学术异,治术贵因时变通。强调要以史为鉴,因时变通,进行革故鼎新。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八国联军入侵京津时,吴鲁大声疾呼,要激发民众的爱国锐气,加强水陆联防。他在《请饬沿海水师互相联络以振全局疏》中指出:宜以北洋政府为提纲,以南洋为关键;以陆军扼守其要区,以北洋水师会哨其海口市。可惜未能被采纳。但因此被主战派推荐为总军务。他倡议办理民团,对义和团及其活动持有独特的见解。在《请饬统兵王大臣部勒义和团勇与官兵长短时间》中他说:窃惟今日之义和团勇,善用之可以壮军威,建议勒以部伍,分地驻扎,与官兵长短相间,协同作战,则可收实效。当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市时,统兵马玉昆退守北仓镇,在北京东、南两面开挖工事,并为此上书军务处给予嘉奖。吴鲁在《代军务处大臣复马玉昆书》中对此加以驳斥,进而提出变被动为主动的策略:如今之计,宜合各军,联络一气,申明纪律,分路誓师,同时进取,以南路辛酉等包抄其后,以西路升元等横击其腰,北路则贵军力遏其衡,克服津郡,保卫疆,此上策也。
代表作品
庚子之乱,吴鲁困居孤城,满怀悲愁忧愤,作《百哀诗》。《百哀诗》分上下两卷,集中反映八国联军攻掠津京,慈禧挟帝出奔,人民备受凌虐的悲惨情况;同时有力鞭挞那些丧师失地、媚外辱国的奸之徒。吴鲁对于腐败的清廷在民穷财尽、国家将亡之际,犹不思悔改振作,深感悲愤。于宣统三年(1911年)闰六月,辞职返乡。民国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吴鲁著有《蒙学初编》《兵学经学史学讲义》《教育宗旨》《杂著》《国恤恭纪》《文集》《读王文成经济集书后》《使雍皖学滇学西征东游诸日记》《正气研斋类稿》《正气研斋遗诗》《百哀诗》《纸谈》等,其中后四部著作曾刊印行世。
参考资料
兴教忧国的状元——吴鲁.泉州市纪委监委网站.2024-09-05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经历
教育贡献
学术作品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