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针,又名抵指、抵戒、顶针、指套,是旧时
中原地区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由铁或铜制成,呈箍形,上面布满小坑。它通常套在中指上,用于顶针尾,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伤手,还能让手指更容易发力,以便穿透衣物。顶针也可被称为推杆、
镶针、中针、托针等,有时
车床用的顶尖也会被叫做顶针。
关于顶针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
古罗马时期,最初由金属或皮革制成,主要用于保护手指免受伤害。在早期,人们主要将其用于针线活等需要保护手指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顶针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和时尚配饰。
顶针在中国的使用历史较为悠久,是旧时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为铁制或铜制,呈箍形,上面布满小坑,套在中指上用于顶针尾,以防伤手,同时方便手指发力穿透衣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顶针的设计和用途也在不断演变。现代的顶针可能更注重功能性和便利性,而古代的顶针可能更多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
手工艺传统。
中原地区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顶针,当时被称为“
青铜顶针”。世界上最早关于顶针的记录在西方,罗马庞贝城中出土的顶针材质为青铜,现收藏在
英国的博物馆。
[
内角]∶
车床或磨床上支持工件并使工件围绕它转动的圆锥形金属棒。
《
西游记》第六四回:“
劲节十八公亦慨然不辞道:‘我却是顶针字起:春不荣华冬不枯,云来雾往只如无。’凌空子道:‘我亦体前顶针二句:无风摇拽婆娑影,有客欣怜福寿图。’”参见“顶真续麻”。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赵昂二年前解粮进京,选了山西平阳府
洪洞县县丞。这个县丞,乃是数一数二的美缺,顶针捱住。”
3.做针线活时戴在手指上的工具,多用
金属材料制成,上面有许多小窝儿,用来抵住针鼻儿,使针易于穿过活计而不至于弄伤手指。
欧阳山《高干大》第一章:“这个问高干大要袜子,那个问高干大要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