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刺茶藨子
木兰纲虎耳草目的落叶灌木
大刺长白茶藨子(学名:Ribes alpestre var. giganteum)是茶藨子科茶藨子属下的一个变种。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康定。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1-3米;老枝灰黑色,无毛,皮呈条状或片状剥落,小枝灰黑色至灰棕色,幼时被细柔毛,在叶下部的节上着生3枚粗壮刺,刺长1-2厘米,节间常疏生细小针刺或腺毛;芽卵圆形,小,具数枚干膜质鳞片。叶宽卵圆形,长1.5-3厘米,宽2-4厘米,不育枝上的叶更宽大,基部近截形至心脏形,两面被细柔毛,沿叶脉毛较密,老时近无毛,3-5裂,裂片先端钝,顶生裂片稍长于侧生裂片或几等长,边缘具缺刻状粗钝锯齿或重锯齿;叶柄长2-3.5厘米,被细柔毛或疏生腺毛。花两性,2-3朵组成短总状花序或花单生于叶腋;花序轴短,长5-7毫米,具腺毛;花梗长5-8毫米,无毛或具疏腺毛;苞片常成对着生于花梗的节上,宽卵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3毫米,宽几与长相似;先端急尖或稍圆钝,边缘有稀疏腺毛,具3脉;花萼绿褐色或红褐色,外面具柔毛,常混生稀疏腺毛,稀近无毛;萼筒钟形,长5-6毫米,宽几与长相似,萼片长圆形或舌形,长5-7毫米,宽2-3毫米,先端圆钝,花期向外反折,果期常直立;花瓣椭圆形或长圆形,稀倒卵圆形,长2.5-3.5毫米,宽1.5-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色较浅,带白色;花托内部无毛;雄蕊长约4-5毫米,伸出花瓣之上,花丝白色,花药卵圆形,先端常具1个杯状蜜腺;子房无柔毛,具腺毛;花柱棒状,长于雄蕊,无毛,约分裂至中部。果实近球形或椭圆形,长12-15毫米,直径10-12毫米,紫红色,无柔毛,具腺毛,味酸。花期4-6月,果期6-9月。
分布范围
大刺茶藨子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也分布于山西省太原市)、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岷县)、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青海省玉树市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
栖息环境
生于山坡阴处阔叶林或针叶林下及林缘,海拔2500-3700米。
主要价值
大刺茶藨子叶形美丽、株型紧凑,属于美丽的观赏性灌木,其果实可作果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