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生(1903年—1997年),原名攸棉,又名林攸绵,男,浙江三门人,中国著名教育家。曾任
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
兰州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在其一生中,林迪生忠诚于教育事业,为“科教兴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林迪生,浙江临海县人,著名教育家。1936年至1949年期间,先后任延安师范教师、中央苏维埃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鲁迅师范大学校长、延安大学中学部主任等职。1950年3月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1953年任兰州大学校长,此后一直在兰州大学工作。1979年起,先后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顾问等职。
林迪生一生忠诚教育事业,重视人才。林迪生曾经说过:“我不图任何回报,只想让国家多出几个人才。”1955年,林迪生亲自南下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等校,聘请植物化学家
朱子清、
核物理学家
徐躬耦等一批著名教授,有力充实了兰大的师资队伍。林迪生还亲自安排教授们的衣食住行,问寒问暖。60年代初,
郑国锠夫人仝允栩因手术住院,林迪生和夫人一同带着鲜花和礼物来病房表示慰问,让郑国锠“深为感动”。在反右和“文革”运动中,林迪生尽他所能保护教授们,不怕被戴上“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
林迪生一贯关爱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1952年,
兰州大学校园来了一千多名
四川省学生。初到北方,学生饮食习惯不适应,想家、哭鼻子、发牢骚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同学逃学回老家。林迪生得知这一情况,亲自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抓学生食堂,改善学生伙食。学生情绪很快稳定,逃学的很快返回。林迪生深入群众,了解到八卦亭学生宿舍窗户纸破了,马上让事务科的工作人员给学生送去窗户纸糊上窗户。兰大校长办公室的廖世伦回忆说:“每次发工资,林校长都拿来一叠汇款单,寄钱给在校和已毕业工作的贫困生。”文革期间一次批斗会上,林迪生被人从楼梯上推了下去,胸部和肘部等多处
骨折,面部青肿,在床上休养了两个多月。但他始终不谈是哪个学生把他推下来的。当别人问起此事时,他只是说:“我们有责任啊!就是说我们没有把学生教育好,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林迪生担任
兰州大学校长期间,组织建设了新校区。兰州大学原校址在萃英门,面积狭小,不利于学校今后的发展。林迪生与省、市领导协商,将新校址选择在盘旋路上。1954年10月,高教部杨秀峰部长来校视察,亲自批准了盘旋路新校址,校区面积包括医学院近两千亩。于是,10月5日学校行政会议正式确定盘旋路为兰州大学新校址,同时安排了新校的设计与基建工作。在林迪生和基建处同志的努力下,文科楼、物理楼、
化学楼、现物楼、图书馆、学生及部分家属宿舍楼初步建成,总建设面积6万多平方米。1956年秋,学校相继从翠英门迁入盘旋路新址。
1981年,林迪生已届78岁高龄,又正逢晚年丧偶之痛,但这位革命老人仍忘我地工作着,足迹遍于祖国的西南、
西北、华北、
华中地区。春天,他到
贵州省参加省教育学会成立大会。5月12日,他历时二月,撰写出《坚持又红又专,培养专门人才》一稿。5月20日,他到
保定市去参加为时一周的教育部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6月18日,到山东济南去参加
中国教育学会会议。7月18日,到甘肃
兰州大学等地调查、访问。9月,他撰写了一篇发表在甘肃日报上的文章,主要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进行了鞭笞。10月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等地参加会议,检查工作。从广东归来的第二天早晨,不顾长途跋涉的劳顿,又到中国教育学会上班。
林迪生1988年离休后,依旧保持生活节俭,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吃请、不受礼、住的是国家教委宿舍一套普通的两居室,穿的是老粗布衣服,用的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可是对农民集资建校舍,他一次捐助了5000元,党费一次就交了一万元,乡亲们到京打工的、办事的,常在他家落脚,他管吃管住,还自己掏钱给他们买火车票。他自己出差从不住高级宾馆,1990年4月间那次回乡,他就住在台州党校职工宿舍。直到病重住院,组织才知道他根本没有什么积蓄。
在
兰州大学师生的记忆当中,林迪生校长的形象非常鲜明。他给师生的印象是和善、朴实、没有官架子,永远穿的是洗得发白的蓝布
中山装或老八路式的灰色中山装,不戴帽子,脚穿布鞋。林迪生一生忠心为党工作,兢兢业业献身于教育,是一位深受后敬仰仰的老教育家和革命老前辈,也是兰大人永远的精神前辈。
在他逝世10周年之际,兰州大学举行了纪念活动。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励小捷,省长助理郝远参加了纪念活动。据了解,林迪生1953年任
兰州大学校长,1979年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后,林迪生先后任秘书长,常务副会长,顾问。他在兰州大学工作的26年中,把该校由一个规模很小、
新中国成立前20年毕业仅380人的学校,发展成一个多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的全国重点
综合性大学。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在纪念大会上深情缅怀,并回溯了林迪生的教育历程,提出大家要学习林迪生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工作作风和高尚品德。励小捷指出,林迪生一生忠心为党工作,兢兢业业为我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老教育家和革命老前辈。发扬他的优秀品德和奋斗精神,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大业,为
甘肃省和
西北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