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年4月5日—1852年12月20日),交战双方是
英国和缅甸,最终英国强占整个
下缅甸。
19世纪初,英国在
印度逐步站稳脚跟后,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进一步扩大其对
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将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1852年,英国派乔治·兰伯特
准将处理《杨达波条约》事宜,但他封锁
仰光港并夺取蒲甘王船只,引发两国海军冲突,成为第二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战后,英军掠夺
佛塔财宝。1852年10月9日,戈德温占领卑谬。随后在12月,达尔豪西通知蒲甘王,
勃固省归英。第二次英缅战争无条约结束,1853年1月20日宣布兼并。
18世纪中叶,
英国取得对
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
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帝国主义阶段。
英方在
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胜出,通过不平等的杨达波条约强制缅英通商,获得战争赔款100万
英镑,并从缅甸取得
德林达依省、阿拉干和
阿萨姆邦,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英方在战事中阵亡的人数却达15000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使
英国在
印度一度陷入经济危机。印度总督
威廉·阿美士德险被撤换。战争也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结束后,英印
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这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独立的缅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英缅战争的起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活动。英分舰队借口保护
仰光英商利益,劫持缅甸船只并炮击岸防工事。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作出新的更大让步。遭缅方拒绝后,英军于4月5日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分舰队装备有159门
重炮)。雨季过后,
英国戈德文将军统率的“阿夫斯克”加强集团军(3个孟加拉步兵旅12个印度团,连同炮兵、工兵,共计2万人)开始沿伊洛瓦底江溯流而上。10月9日,英军攻占
卑谬镇,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
下缅甸。这次战争实际上不是以和,而是以休战结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