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明
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小学教师
王思明,陕西延安人,延长罗子山乡下西渠学校特级教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
人物简介
王思明,陕西延长人。延长县下西渠小学教师。
人物生平
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教学中积极改革,大胆探索,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年来一直坚持勤工俭学,劳动建校,实现了三免(免学费、免书费、免文具费)、一自给(办公费自给)。在山区教育工作中作出成绩。
王思明是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学校特级教师,全国勤工俭学先进个人,陕西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
罗子山在延长东部,距县城百多里,下西渠有与罗子山隔一条大沟。40多户村民散居在几个山梁的土窑里。
土生土长的王思明既有陕北农民憨厚朴实、勤劳耿直的品质,又有回乡青年勤奋学习、要求上进的特点。
1968年,村里让王思明当教师。那时,学校只有两孔土窑,座东向西,光线幽暗。王思明毅然接受全村人的重托,但土窑洞却不跟他很好配合。阳光总要在上午10点以后才能漏进来。王思明只有点上油灯在黑板前晃来晃去,学生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这使他揪心的发痛。他想修一所新学校,但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年月里,生产队哪来的钱?不要说修学校了,就连五角钱的学费都收不齐。为了这五角钱,竞有67%的孩子失学!不爱表露感情的王思明,心理翻江倒海,日夜不能平静。他想起1962年,自己不是因为家穷才辍学的吗?难道能让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永远在山村持续下去?没有文化能改变山区的面貌吗?
这所学校怎能才能办下去?“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王思明想起毛主席的教导,何不能向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南泥湾开荒生产那样自己动手呢?
1970年春,在生产队支持下,王思明带领仅有的14名学生,想荒山要粮,向黄土要钱,决心用自己幸勤的汗水滋润这干渴的校园。他们用老头在山上开了一亩地,种上“千穗谷”。这种谷能爆米花,卖得出钱。秋天,这亩地收入67元,加上学生拾的麦穗,共有100多元,在当时,这可是相当富足了。有了这笔钱撑腰,经得校管会同意,王思明宣布:“上学不用教学费了!”一下子,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王思明找到了山区办学的新路子。小农场逐年扩大,越办越红火。她们打算造,种向日葵,种蓖麻,收入年年增加。1973年,收入300元,王思明又宣布:“学生免交书费、杂费、文具费,教师办公费由学校自给。”从此,实行“三免一自给”。
为了有稳定的收入,王思明又在学校周围种上苹果树和桃树,共有900多株。
1974年,王思命买了三间破房,拆屋用梁,又买砖瓦,请匠人,动修建砖木结构新教室。为了节省开支,很多活,得自己干。重活都落在王思明身上,盖房要用沙子,王思明带学生到河边去背,往返10公里,学生背10公斤,王思明背40公斤。土基窑要用石板,王思明独自一人,起早摸黑到2.5公里外的沟里去撬.手砸烂了,用布条缠;饿了,啃冷团子;渴了,含一块冰.除夕照样干,正月初一也不歇.整个寒假,整整45天,终于把145平方米石板从沟地背上了土击窑的窑顶.
1975年,一座教室,三孔土基窑,大门,围墙全部完工.王思明又自己动手,油漆20几套新做的课桌凳,粉刷几十米刚垒的围墙。这几项工程,按当时的造价,约3500元。国家补助400元,生产队投工献料1100元,勤工俭学支付800元,王思明和学生投工折价1200元。为减轻集体负担,学校又付给生产队材料费200元。1981年,下西渠学校又箍了两孔土基窑,盖了一个厕所。几经扩展,学校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王思明和学生们的汗水涓涓细流汇集在一起,变成了一所崭新的学校。
1977年夏天,王思明买来一本《服装裁剪法》,他要学裁剪?大家很奇怪。原来他要用勤工俭学的收入,为学生做校服。他量尺寸,裁衣服,妻子踩缝纫机。这样可以省钱。从此,两年做一次,一人做一套。到1990年,已做了7次,每年平均30套。每套折价15元,累计3150元。
王思明还要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武装这所偏远的山村小学。1986年,他到延安教育学院进修前,学校已有1500册图书,11种报刊,100建教具,几十种挂图,还有四用机、收音机、高音喇叭、挂钟合火炉。1988年,王思明毕业回校。1989年,他单枪匹马,从临潼区买来一部350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在西安市买下了一台20英寸大彩电和投影仪。王思明要以日新月异的外部世界,来启迪这些几辈子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乡亲。
经过20年的辛勤劳动,下西渠学校有了可靠的经济来源。山坡上有用材料5000多株,洼地里有芦苇4亩,平地上有苹果树180株。农场、林场、苗圃、果园占有40亩。1979年至1988年累计收入13489元。1989年,收入4000多元,人均200元。1990年,收入5000多元,人均240元。连续两年超过全村人均收入水平。
1982年,王思明出席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当时的教育部部长,后来担任国家教育副主任的何东昌同志听了王思明的回报,高兴地说:“你做的很好,所有的学校都和你的学校一样,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
1989年,下西渠小学被编入《全国著名小学名录》。编者赞扬这所学校“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著及初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
这条新路是一条自力更生的路,一条艰苦奋斗的路,一条发扬延安精神的路。这条新路具有普遍的意义。为此,延长开展“创办王思明式学校,争当王思明式教师”的活动,让这个典型成为全县各级学校的榜样。延安地委、行署、延长县委、县政府号召广大人民,特别是教育战线的同志向王思明的创业精神发扬光大,把王思明的办学经验推广开来,其意义,不仅在于义务教育可以真正实现,“希望工程”也能早日竣工,更在于人民精神风貌的转变和下一代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于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