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炮
日本的火绳枪
铁炮(日语:鉄砲・鉄炮/てっぽう)在日本历史上,"铁炮"特指一种早期的火绳枪,由葡萄牙人在16世纪传入日本。这种火器对日本的战术和战争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历史上,铁炮是指用铸铁制成的火炮,是早期火炮的一种。它们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被广泛用于战争和围攻。
在某些方言或俚语中,"铁炮"可能指代一些与原始含义无关的事物,例如在某些地区可能指代某些特定类型的机械或工具。
简介
铁炮是一种前膛装的火绳枪,长度一般在 80 - 185 厘米,重量为 1.5 - 5.0 千克。其枪机有外置和内置两种,外置枪机如本州岛到奥州地区的铁炮,外置板簧提供瞬发动能;内置枪机以萨摩筒为代表,内置扭力簧提供瞬发动能。虽然铁炮最初因发射速度问题未受重视,但其伤害力比当时的弓强。实战中弓箭最大射程 400 米,杀伤距离 80 米,有效杀伤距离 40 米,而火绳枪杀伤距离为 200 米,有效杀伤距离 50 米。
在战争中的作用
长篠合战:发生于天正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 1575 年 7 月 9 日)。在这场战役中,织田信长的军队十分擅长使用铁炮,并采用了 “三段击” 战术。即将铁炮队分为三队,第一队射击完毕后退回进行弹药装填,第二队补上射击,然后第三队再补上射击,如此循环。通过这种战术,极大地缩短了连续射击的时间间隔,增强了火力输出的持续性。当时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中有 “そして数百挺の鉄炮を轰然と発射して敌众を追い散らし” 的记载,可见铁炮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武田胜赖的骑兵造成了重大打击,成为强悍的武田家由盛转衰的关键第一次世界大战
耳川之战:是岛津家 “钓野伏” 战术的经典体现。岛津军先用前锋吸引敌军深入,然后两翼伏兵以火枪(铁炮)射击,最后配合后方的主力将敌军包围歼灭。在 1578 年 11 月 10 日的耳川合战中,岛津军的诱饵部队奇袭大友军,待敌军反击时,佯装退却,将敌军引入圈套。当敌军杀到岛津义弘面前时,岛津义弘命令两翼火枪齐发,先打乱大友军的阵列,随即众武士抛枪拔刀冲上,大友军很快就被分割包围,逐一歼灭,田北镇周战死,大友本阵瞬间崩溃。耳川之战,大友军战死者数千,负伤不计其数,岛津军则趁机完全吞并日向国,并寻机继续北上。
侵朝战争:丰臣秀吉在 1592 年至 1598 年侵略朝鲜时曾大规模使用铁炮,其火力给援朝明军造成了很大伤亡。例如在南原之战中,日军铁炮手躲藏在南原城墙外的民居废墟中,用火绳枪狙击城墙上的明军,给明军造成了一定损失。不过在战争中,日军铁炮队多数时候并不能给明军带来致命麻烦,如在稷山之战、第一次援朝战争的碧蹄馆之战、岛山之战中,日军铁炮队虽有开火,但未能有效阻挡明军,且自身也遭受了较大伤亡。
铁炮发展的历史
初次接触火器(1274-1281):在日本历史上,火器的最初引入可以追溯到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年)至至元十七年(1281年)的蒙倭战争。在这些冲突中,日军首次目睹了蒙古军队使用的火炮,从而意识到了火药武器的存在。这一时期标志着日本对火器的初步认识。
火铳的传入(1466):到了明成化二年(1466年),琉球人访问日本时,带来了明朝的铜火铳,这是一种原始的手铳。这一事件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对火器的了解。
火绳枪的引入与仿制(1543-1544):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因台风漂流至日本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船上的葡萄牙商人携带了欧式火绳枪,这种先进的火器技术很快引起了日本当地工匠的兴趣。次年,即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日本工匠八板清定成功仿制出了日本最早的火绳枪——种子岛铳。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铁炮传来”,“铁炮”是火绳枪在日本的称呼,它的出现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绳枪的引入不仅改变了日本的军事技术,也对日本的战争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火器的普及,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各领主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同时也促进了日本火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铁炮制造
铁炮的制造技术包括铸造和锻造。铸造是将熔化的金属倒入模具中,而锻造则是通过锤击或其他方法改变金属的形状。
中原地区在十五世纪以前多采用铸造工艺,到了十六世纪初开始采用拼接锻造工艺,十七世纪初期由于红夷大炮的引进,又开始规模使用铸造工艺。
现存文物
许多博物馆和纪念馆收藏有铁炮,作为历史见证。例如,中国的一些纪念馆收藏有清代末年的铁炮,它们曾被用于秋收起义等重要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铁炮(テッポウ)とは? 意味や使い方.铁炮(テッポウ)とは? 意味や使い方.2024-08-25
[一般文物]民国铁炮.大余县人民政府.2024-08-25
目录
概述
简介
在战争中的作用
铁炮发展的历史
铁炮制造
现存文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