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漳水》是《水经注》中的一篇文章。《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
北魏时
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魏武①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
铜雀台②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③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④。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⑤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
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⑥。屈柱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
长安、
洛阳市铜人⑦,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
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⑧云:葵丘,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不详。中曰
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
曹植⑨下笔成章,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⑩,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相国繇曰:旧京城有变,
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
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屋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
左思《
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复都
洛阳市,以谯为先人本国,
许昌市为汉之所居,
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
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
①魏武:即
曹操,
曹魏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州市)人。
⑥
武装直升机:禁卫宫殿的值班武士。宿(sù)卫:在宫禁中值宿守卫。
⑦铜人:即铜翁仲。传说
秦始皇初兼天下,有长人出现在
临洮县,其长五丈,足迹六尺,仿写其形,铸金人以像之,称为“
阮翁仲”。
⑨
曹植:曹植,字子建,
曹操第三子,
曹丕同母弟。封陈王,谥号思,后世习称为陈思王,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⑩严才:
曹魏时人。其余不详。掖(yè)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
相国:古官名,
春秋、
战国时,诸侯国设相,称为相国,为百官之长,秦及汉初,位尊于
丞相,后为宰相的尊称。
曹操又凭借此处郡国的旧地,引漳水从城西向东流入,流经
铜雀台下,暗流入城中往东流去,叫做长明沟。渠水又南流经止车门下,魏武帝封于邺建造北宫,宫中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导引支流可供灌溉,因此到处都得以灌溉,东出石窦堰之下,注入
护城河。所以魏武《登台赋》说:引长明沟之水,来灌注街里。说的就是这条渠。
石虎在文昌殿故址处,建造东、西太武殿,在
济河以北的
谷城县山上采纹石为殿基,每座殿基下有五百名武士值班宿卫。弯曲的柱子和屋瓦,都用铜铸成,并用金漆绘画装饰。又把
长安、
洛阳市的铜人,移来放在两殿之前,以增国光。城西北有三台,都是借城墙为基础的,所以巍峨高峻,好像山一样。这是
刘协建安十五年(210)
曹操建造的,现在变得十分平坦,以前的巍峨丧失尽。《春秋古地》说:葵丘是地名,就是现在的邺西三台。有人说台已平,或另有所见,详情不知。中间一座叫
铜雀台,高十丈,有房屋一百零一间,建成后,叫儿子们登台作赋。
曹植曹子建下笔成章,速度既快写得又美,被时人称赏。这也就是魏武帝望奉常王叔治的地方。从前严才与其部属攻打掖门,王修听到有变故,车马未到,就率领官属步行到宫门,魏武帝在铜雀台上望见,说:那个来的人一定是王叔治。
相国钟繇说:按惯例,京城有变故,
九卿各守在自己的官府,你为什么到这里来呢?王修说:享用人家的俸禄,有祸时怎能逃避哪?守在官府中虽是惯例,但不是赴国之难的大义。时人以为美谈。
石虎再增高二丈,造了一座房屋,连栋接椽,把台全都盖住,曲折盘回地隔开,取名为命子窟。又在屋上建造五层楼,高十五丈,离地二十七丈,又在楼顶上造了一只铜雀,展开翅膀,像是在飞翔的样子。南边有金虎台,高八丈,有房屋一百零九间;北边称冰井台,也高八丈,有房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每室中有几口井,每口井深十五丈,井中藏冰及石墨。石墨可以写字,点燃了不容易烧完,也称为石炭。还有粮食窖及盐窖,以备不测之需。至今窖上还有石刻留存。
左思《
魏都赋》说:三座台成排高高耸立。城墙开七座门:南边的是凤阳门,中间的叫中阳门,其次叫广阳门,东边的叫建春门,北边的叫广德门,其次叫厩门,西面叫金明门,又叫白门。凤阳门三座台都洞开着,高三十五丈,
石虎在城门上增筑了四层楼,并放置了一只铜风,凤头高一丈六尺。东边城上,石虎又筑东明观,在这座城楼上加建了镀金的
博山区香炉,称之为“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比其他的台榭都要高,独自高耸着。此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表面都用砖装饰。百步一楼,所有的宫殿、门台、女墙,都加建台榭。高楼的屋脊,仰起的瓦头,飞举的屋檐高耸入云,素色作底,画上丹青。在那全盛之时,离邺城六七十里,远远就看得见凌霄的亭台观阁,高耸有如仙宫。
曹魏继汉而立,又以
洛阳市为都城,以为谯是祖先的本国,
许昌市是汉代所居之地,
长安是西京遗迹,邺城是帝王事业的根本,所以号称五都。
浊漳水今称浊
漳河,实际上是漳河上游河段的名称。此河从今
山西省南部,南流经黎城、
潞城区、
平顺县等市县,至
河南省林县附近汇合
清漳河,称为漳河,全长不过200公里,是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之一
子牙河的上源。此篇中记及的如水(今称
滏阳河)、隅()水、泜水等,也都是子牙河上游的支流。
郦道元为何要为《
水经》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写道:首先,古代地理书籍,《
山海经》过于荒杂,《
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
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
正如王先谦所说,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本序》)。其次,他认识到地理现象是在经常变化的,上古情况已很渺茫,其后部族迁徙、城市兴衰、河道变迁、名称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复杂,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纲,可以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身处政局分裂时代,他向往祖国统一,着眼于《
尚书·禹贡》所描写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版图广大的祖国,他利用属于全国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来作纲,可以把当时人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从而充分体现他要实施祖国统一的决心。由此说明
郦道元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所著的《
水经注》是一部爱国主义著作。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
涿州市(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
山东省访求水道,后又游历
秦岭、
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