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是
俄罗斯杰出的民主主义者、作家
赫尔岑的回忆录,叙述的是作者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经历和见闻。巴金从青年时代便喜爱这部书,他曾说:“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文体家,回忆往事,笔含深情;叙写人物,栩栩如生。
主要内容
一部知识分子的百科全书
一本十九世纪的自由之书
《往事与随想》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它不仅忠实而真诚地记载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说,这是“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
苏德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40年代
俄罗斯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反动的资产阶级政权对人民的血腥镇压,直到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
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
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群众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他是作为历史见证人写他的回忆录的,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便在于他不是从个人的角度,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描绘一切,评价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或大事记;它有统一的出发点,那就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进步社会思想的热情探索。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早在40年代
别林斯基即已指出,赫尔岑的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思想的威力”。他的回忆录也是这样。赫尔岑总是站在维护进步事业的高度,评价一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动。在赫尔岑看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是首要的,这规定了他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写作不是作家个人的事,而是人类整个社会事业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忆录中,政论性和哲理性插话几乎随处可见,这也构成了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他把书名定为“往事与随想”,便是这个道理。
作品目录
上册
献辞
序(赫尔岑)
第一卷育儿室和大学(1812—1834)
第二卷监狱与流放(1834—1838)
第三卷克利亚兹玛河上的弗拉基米尔(1838—1839)
第四卷
莫斯科、
圣彼得堡和
诺夫哥罗德(1840—1847)
第五卷
巴黎——
意大利——巴黎(1847—1852)
下册
第五卷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续)
第七卷私人俄文印刷所和《钟声》
第八卷断片(1865—1868)
生命的舞蹈与沉思(彭甄)
作品推荐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包括日记、书信、随笔,政论和杂感的长篇回忆录,成书于作者流亡期间,
赫尔岑称其为“历史在一个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书共八卷,记述了从
十二月党人起义到
巴黎公社前夕的半个世纪里
俄罗斯和西欧的社会生活及革命事件,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把重大社会事件同作家个人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十九世纪的百科全书”,展现了俄国和西欧几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史和精神史。
在这部书中作者把他个人的生活事项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一些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前四卷中展开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景象。在这样一幅宽广的历史画面上活动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从达官显贵、各级官员、大小知识分子、各种艺术家到听差、仆婢、农奴。作者善于用寥寥几笔勾出一个人物,更擅长用尖锐无情的讽刺揭露腐败的
官僚机构和现实生活中的怪人怪事,从各方面来反映以镇压十二月党人起家的
尼古拉一世统治的黑暗恐怖的时代。他以坚定的信心和革命的热情说明沙皇君主制度和农奴制度是俄国人民的死敌,它们必然走向灭亡。
伊凡·屠格涅夫曾指出,
赫尔岑“在刻画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没有敌手的”。本书艺术地再现了19世纪欧洲解放运动的许多历史人物,如
朱塞佩·马志尼、
朱塞佩·加里波第、科苏特、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学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罗伯特。欧文、
维克多·雨果、
亚当·密茨凯维奇等,40年代
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如
别林斯基、
恰达耶夫和许多十二月党人。赫尔岑的人物画像从来不着重外表,他总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或细节,在适当的场合刻画他们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时寥寥数笔,便能使人物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赫尔岑经历了错综复杂的一生,他的回忆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的艺术感染力更使它不仅成为俄罗斯文学中,也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今天阅读这样一部书,除了它在文学写作上的卓越成就外,还可以了解到许多东西。
作者简介
赫尔岑(1812—1870,Герцен,Александр).
俄罗斯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1812年4月6日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地区家庭。在具有进步思想的家庭教师启蒙教育下,从小就向往自由,憎恨专制制度。1825年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遭到镇压,对他影响很大。14岁的
赫尔岑和挚友奥格辽夫在莫斯科城郊麻雀山上庄严宣誓,决心继承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传统,“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
1829年秋进
莫斯科国立大学哲学系数理科学习,和朋友一起组织政治小组宣传空想社会主义和共和政体思想。1835年被流放,1842年回到
莫斯科,成为
俄罗斯进步思想界领袖。
30年代末被流放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一个年轻人的札记》、《谁之罪?》、《克鲁波夫医生》和《偷东西的喜鹊》等中长篇小说,是19世纪中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之一。
作品评价
专业书评文学与心理学天才的伟大纪念碑,
赫尔岑赖以不朽的最大凭据。以回忆录作家而论,他无可匹敌。
我最喜欢的书肯定是赫尔岑写的《往事与随想》。到目前为止,关于这100年苦难的精神记录,还没有一本超过《往事与随想》。
巴金与《往事与随想》
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它是我学习写作时的老师,我这次翻译它也是为了学习。
巴金与《往事与随想》
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被巴金视为他“一生最后的一件工作”。
赫尔岑是
俄罗斯19世纪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的政论家和出色的作家。他30岁流亡国外,长期生活在西欧,死后安葬于
尼斯。
巴金清清楚楚记得他初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一书时,书中的人与事使他如何激动,如何亢奋。他说:“当时我的第一本小说《
灭亡》还没有写成。我的经历虽然简单,但是我的心里也有一团火,它在燃烧。我有感情要发泄,有爱憎需要倾吐。我也有血有泪,它们通过纸和笔化成一行、一段文字。我不知不觉间受到了
赫尔岑的影响。”
几年后,巴金撰写《俄国社会运动史话》一书时,有一章专门介绍了赫尔岑:赫尔岑的家庭、他的学历、他参加革命活动,被捕入狱,流亡国外,创办《北极星》和《警钟》杂志,他与俄国的
米哈伊尔·巴枯宁、法国的
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
意大利的
朱塞佩·马志尼和
朱塞佩·加里波第的交往,他的家庭悲剧等等。这一切无疑为巴金后来翻译《往事与随想》作了铺垫。
1936年,巴金翻译了赫尔岑回忆录中的两个片段《海》与《死》。他还向
鲁迅表示过要翻译这部100多万字的巨著。
1940年,巴金又译出回忆录中的第一部分(1848-1852),并以《一个家庭的戏剧》为名,于同年8月由
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巴金欣赏
赫尔岑的文笔,说他“善于表达他那极其鲜明的爱与憎的感情”,说他的文章“能够打动人心”。
巴金在上世纪40年代初写的一些散文,如《雨》、《火》等中不止一次引证赫尔岑的话。巴金时断时续在翻译赫尔岑这部巨著的一些章节。
“文革”后期,1974年,70岁的老人再次拿起笔来,每天翻译几百字,一边翻译一边作详细的注释。他把翻译《往事与随想》看成是一种学习,“我要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又说,“当然学习是多方面的,不过我至今还在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用自己的感情打动别人的心,用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心鼓舞读者。”
1975年2月巴金在致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他总想能在活着期间把一百多万字的《往事与随想》译完,即使不能印出也没有关系,留下来总有点用处。他写道:“全书好像是
欧洲和
俄罗斯19世纪前半期政治和社会的编年史。”
1977年3月巴金写给另一位朋友的信中说:
赫尔岑的回忆录的前半部揭露
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写得很出色,值得学习。“我老了,又受了‘四人帮’十年的折磨,放下‘作家’这块牌子,也无怨言。现在认真学习,倘使译完赫尔岑的书,能学到一点他的笔法,又能多活几年,有机会再拿起笔给‘四人帮’画个像,给四害横行的日子留下一点漫画、速写之类的东西,那就是我的奢望了。”
我想,赫尔岑的回忆录不仅在文体方面给予巴金诸多益处,而且“文革”期间在精神方面也给予这位受尽凌辱的老人以力量、以希望、以信念,增强了他坚强地活下去的勇气。他回忆那不堪回首的十年经历时,深有感触地写道:“我仿佛同
赫尔岑一起在19世纪
俄罗斯的暗夜里行路,我像赫尔岑诅咒沙皇
尼古拉一世专制黑暗的统治那样咒骂‘四人帮’的
法西斯主义专政,我坚决相信他们的横行霸道的日子不会太久了。我就这样活了下来,看到了‘四人帮’的灭亡。”
1977年他译的《往事与随想》第一册问世了。第一册包含原作中的前两卷,即《育儿室和大学》和《监狱与流放》。
巴金年龄越来越大,体力越差,疾病缠身,写字困难,精力也不够。他只译了《往事与随想》的五分之一,意识到自己已无法完成这部巨著的翻译工作而感到遗憾。这时,我国有两位翻译家主动愿意帮助巴金完成他的译著,一位是
臧仲伦,另一位是
项星耀。臧仲伦帮助巴金校对了他的全部译文。项星耀则把这部巨著全部译出。1993年年终,90岁高龄的巴金写信给项星耀说:“在这个金钱重于一切、金钱万能的时代读到您介绍的好书,我实在高兴。”他感谢这位译者替自己向读者偿还了一笔欠了几十年的债。值得注意的是巴金晚年的主要著作《
随想录》,其书名即来自于
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巴金说:“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
臧仲伦,江苏武进人。民革成员。1955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研究生班。历任北京大学俄语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有专著《
中国翻译史话》,译著《
驿站长》、《伊万·伊利奇之死》、《
克莱采奏鸣曲》、《暴风雪》、《
舞会之后》、《自家人好算账》、《
大雷雨》、《白痴》、《罪与罚》、《伪君子及其崇拜者》、《
死屋手记》、《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卡拉马佐夫兄弟》、《
群魔》、《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