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崆峒区驾鹤游,
鼎湖区乘龙去。”这是悬挂在
甘肃省平凉市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一副书联。寥寥十字,却含容着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后乘龙上天的动人神话故事。
典故原文
《庄子·在宥》云:“
黄帝立于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
崆峒山上,故往见之。”
轩辕姓公孙,名轩辕;因土是黄色,能长养万物,故而又称为黄帝。他天资聪慧,秉赋异能。率子民战
蚩尤,降神龙,统一中原各部落,建立部落大联盟;他又和臣民一道制衣冠,造舟车,务
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
指南车等,在他的领导下,普天之下国泰民安。黄帝深受人民拥戴,在天下享有极高的威望。轩辕黄帝见天下太平,也感到心满意足,渐渐也就疏于政事。只注重于调剂身体,娱乐耳目。结果弄得他面色憔悴,头昏眼花,情乱神迷。时间一长,社会出现不稳定的动荡因素,他如坐针毡,忧虑不安。虽竭尽全力挽救残局,然而仍然制止不了日见混乱失控的局面。
这时,
黄帝听说
崆峒山上住着一位道德高明的
仙人广成子,他非常钦佩,于是就带上文武官员前来问道。第一次广成子为了试验他是否心诚,就把上山的路全部变成了悬崖绝壁。轩辕黄帝无法上山,只好带着兵马全部退下,耐心等了三个月,后来因为天气变寒,粮草将尽,只得回到宫里。又过了三个月,到了春暖花开之际,轩辕黄帝第二次带上人马又前来问道。这一次广成子没有难为他,轩辕见到了广成子。他双膝跪地虔城地说:“我听说先生您明达‘
至道’,请问‘至道’的精粹。我想摄取天地的精华,使
五谷丰登,来养活百姓;我想掌管阴阳,奉阴阳的变化来顺应万物。您说我该怎么办?”
广成子听了他的话,便严肃地回答道:“你要问的东西,乃是万物的本质;你要掌管的东西,只是万物的残渣。从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待凝聚就下雨,飞鸟不待季候就迁翔,草木不待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越来越暗。你这样的人,心境这般浅陋,又怎能与我谈论‘至道’呢?”
黄帝听了广成子的严厉指教,怏怏不乐地退回宫中,反复思考,想从广成子的开示中找到出路。于是,他暂时抛开政事,走出宫殿,辞去随从,筑一间陋室,铺上白茅,独居三个月,进行省己修心,拓宽心境。在反思中对
广成子说的话细思索详品味,参悟出自己还没有治理好自己内天下,就想正确地掌管外天下,希求仅凭一点天赋的异能,就想掌握自然大道的阴阳造化之权,真是井底之蛙,枉为人君。一则是由于不明
至道而骄狂,二则是由于心尘无明而孤陋寡闻。他痛定思痛,于是决定一定要访得至道之理,求得至道之法,用至道内修之于身,用至道外治之于国。此时,他怀着一定要亲聆“至道”的坚定决心,第三次再登
崆峒山,执弟子礼虚心请教
广成子,以求至道。
经过跋涉,
黄帝来到
广成子的住处,只见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从下方匍匐过去,再次叩头拜礼后问道:“听说先生明达‘至道’,请问怎样修心身才能长治久安?”广成子听后,立时坐直身体说:“问得好,来,我告诉你‘
至道’。持守你内在的虚静,弃绝你外在的纷扰;如果追求智巧,形神便容易败坏。你如果能够舍己全道,我就帮你达到无量光明道的境界,到达‘至阳’的根源;帮你进入极度深远的门径中,到达‘至阴’的根源。天地各司其职,阴阳各居其所,谨慎守护你自身的至道,万物就会自然茂盛。我持守‘至道’的纯一而把握‘至道’的和谐,所以我修身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体却还没有衰老。”
黄帝听了
广成子修身一千二百年的经历,深为感动,他当即说:“仙真已经
天人合一了,真是人天之师矣!”
轩辕黄帝于是跪求
广成子授予
至道,持至道以使人得到解脱,行至道而造福于震旦的苍生百姓。广成子对黄帝说:“你如果想获得至道,那就请你交出一些你最珍贵的东西作为交换的条件。”轩辕帝说:“善,不论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广成子说:“那就请把你的心、语言和行动都交给我。”轩辕帝说:“圣师,经过数月参悟,我已经明白这些基本道理,现在就请您全部收下它们好了。”然后就保持着沉默,一言不发。
广成子指点
黄帝来到洞中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坐下,然后就消失在山峦密林之中。
轩辕坐着一动不动,他的随从和侍卫好不易才在洞中寻到他,向他请示和问候,可是,等候了许久都得不到任何回应。臣仆们无可奈何,只好将皇后和妃子从宫中请上山来,在轩辕的身旁,晓之以情动之以色,但是仍然不能诱使端坐不动的轩辕开口说话。大家都无计可施,处于极度的惶恐中,经过再三商议,决定还是到山林中寻找广成子来“救驾”。大批随从进入山林中搜寻,最后终于找到了
广成子。他们近乎愤怒地对广成子说:“仙长,你用什么妖法迷惑了我们的帝王,让他痴呆不语?”
广成子淡淡地一笑说:“我那有什么妖法,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了。”
大家一起来到轩辕帝跟前,只见他还是端坐在洞中那一块平整的巨石上,纹丝不动,不言不语。广成子对他说:“起来!”
黄帝听话地站了起来。广成子说:“你现在可以开口说话和行动以及思维。”
“来!我现在告诉你。‘
至道’没有穷尽,但人们都以为他存在终结;‘至道’深不可测,但人们都以为他可以究极。得到我的‘道’,在上可以为皇,在下可以为王,丧失我的‘道’,在上只能显露光芒,在下只能附于泥土。万物都生于土而复归于土,所以我将离开你,进入无穷的门径,以遨游无极的广野。我与日月同光,我与天地合一,迎我而来的人,泯然无迹,背我而去的人,昏然无知,人不免于死,唯我独存!”
黄帝向
广成子深深施礼说:“弟子幸蒙仙师垂怜,至道立心,参得大道,请问弟子今后的行止。”
广成子说:“你带着他们下山,遵照大道真理,继续去完成你治理天下黎民百姓的责任去吧。”……
轩辕黄帝三次问道于
崆峒区,最后终于得到广成子的指引,交出阴我心寂然不动,真我圣心莅临身国,领悟了最高的道理。得道以后,他内以
至道修养心身,外以道显重新回到政坛,投入到治理国家的事务中去,在后来的许多岁月中,他就成了一个没有阴我心,小我意识的明君,心中充满着光明,圣心道尊的意识不断地从他的心身中流露出来,
无为而无不为。他继续治理着国家,经过二十八年的奋斗,道治天下,使天下实现了大治而民泰国安,在中华历史上创造了一代道治天下的辉煌历史时期,身于
三皇五帝道德治世史的不朽行列,成为我们中华道德文化历史宝库中的一座巍峨丰碑,千古流传。
黄帝活了110岁。在他谢世前,他派人开采
铜矿,并在
荆山下铸造铜鼎,当铜鼎铸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条巨龙,垂着龙,来迎接黄帝上天。当时他的群臣们不忍离开黄帝,有的抓住龙髯,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髯拔断了,衣靴拉掉了,黄帝还是坚持着乘龙升天而去。现在陕西
黄陵县桥山尚存的黄帝陵,虽然古柏参天,但是墓中所葬的只是他的衣冠而已。……
黄帝问道的故事,给人以许多深刻的启迪。其中的舍心、舍身、舍口、舍意,是根本和关键。真正能做到这四舍,才能进入顿悟的境界;只有寻到了
三宝,在道和化身的引领下才能步入众妙之门。这其中自身条件的准备是第一性的,将心身口意舍向
至道和道的化身,是顿悟至道的捷径和方便的法门。
二郎神加高崆峒山
远古
仙人广成子驾
灰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
泾河与
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想住下来养神化气。但美中不足的是,崆峒山还不够高,不足以隔断尘嚣,影响修炼。
玉皇大帝知道后,立即派二郎真君挑泰山之石加高崆峒山。
杨戬神力无穷,往来如飞,不日即将崆峒山加高到天廷准许的高度。最后挑来的两块和房子一般大的巨石,不能往上加了,只好丢在山下,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二郎石”。崆峒山加到多高呢?看看岩壁上镌刻的“俯瞰
五岳”四个大字,就不必说了。
广成子与赤松子
从此以后,
崆峒山大变样,摩天压地,群峰如林,穴洞星罗棋布,奇石到处可见,整日白云缭绕,紫气蒸腾。广成子居于混元洞,感到寂寞时,便邀仙友赤松子前来谈仙论道,下棋消遣。广成子驾下
白头鹤,朝夕闻道,也变成一名仙童,随侍左右。仙师对弈,神乎其神,都不动手,棋子却一来一往,随二位仙师之心而动。至今山上还有一块古朴的青石棋盘,旁边有一株伞形古松,弯身而立,名曰“观棋松”。传说这里就是广成子和赤松子下过棋的地方。
黄帝求道
山有仙则名。东方的轩辕黄帝听说
广成子住在
崆峒山,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拜师问道。这黄帝也是个非凡人物,姓公孙,名轩辕,为有熊国君
少典之子。其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于戊己日而生,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又因居
干言岗,用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生而能言,不但聪明睿智,而且谦恭好学,不耻下问,为寻求治邦安民之道,青少年时即立志游历名山大川,遍访天下贤能之士。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来岁,做国君也二十多年了,不免摆起威仪排场。
黄帝端坐
大象背上在前,
元妃嫘祖和
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
武将、武士等不下一百多人。
一日,过了
泾河,车仗停在山下。可是
崆峒山层峦叠嶂,岩崖危峻,却无路可上。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不见一点动静,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说:“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到这斗柄之野,大家包脚的牛皮都磨穿了,怎么能说心不诚、志不坚呢!”女节接着说:“我们歌舞起来,仙师也许会下顾。”
黄帝点头同意,于是焚起
香草,青烟袅娜,香气袭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边舞边唱,声振山谷。
广成子讲授治国
这时,
广成子、
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用鸟语向广成子说:“禀仙师,轩辕氏,在山下。”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说:“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拂尘,一只
丹顶鹤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广成子在云端出现,
黄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 ?”
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
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怅然若失,望望
崆峒山,想想
仙人的话,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黄帝治国
黄帝毕竟悟性高,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造宫室、舟船、
弓箭,创天文、历法、书契,等等。
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黄帝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一部医书《
黄帝内经》。后来在
黄帝泉战胜
炎帝,在
涿鹿县擒杀
蚩尤,统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显赫彪炳。
黄帝第二次求道
黄帝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想念
广成子。他一百岁时,悄悄离开
干言岗,单独一人再次上
崆峒山拜师问道。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说: “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
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
崆峒区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
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
至道,才这样指点的。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
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还能看到这种石子,人们把它叫做“血儿石”。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与
广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
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黄帝见到广成子,稽首再拜,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
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这天,从
干言岗赶来接驾的群臣,已登上峡口山头,等候黄帝出来。这座山后来就叫“望驾山”。
黄帝修道
黄帝回国后,居于荆山极高处之昆台上,依
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
首山之铜,铸宝鼎于
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
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这是天帝派来迎我的。”于是离席骑在龙背上,元妃急忙扯住
黄帝袍服,也跟着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天的有七十多人。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做“
鼎湖区”。
诗词
李白在《
飞龙引二首·其二》诗中赞道:“黄帝铸鼎于荆山”,“骑龙飞上太清家”,“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