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踪迹》是一部2011年的中国武侠片,为
徐浩峰首部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他2003年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明朝末年江湖上的四大门派与“倭刀”之间扑朔迷离的斗争故事。演员阵容包括
于承惠、
宋洋、
赵圆圆、马君、
徐鸥仪等。男主角宋洋饰演
戚家军遗卒梁痕录,为了一把被误认为是倭寇刀的戚家军军刀,经过一系列激烈的争斗,终于赢得了各大门派的尊敬,为这把军刀赢得了应有的地位。影片于2012年2月24日上映。
明朝末年,倭寇在中国沿海四处打劫作乱,名将
戚继光以夷之长制夷,将倭寇独有的
倭刀改良引为己用,终于连战连胜,天下得以太平。戚继光死后十数年,逐渐被人遗忘,当时的武林由四大门派所统领,任何人试图开宗立派须经四大门派同意方可。这时突然出现了两个人,带着戚将军改良的倭刀要和四大门派比武,以让戚将军所创刀法能占一个名分,继续传于后世。然而四大派却以他们的兵器似倭刀为由,诬蔑他们为倭寇,向他们展开追捕。倭寇来袭的消息不胫而走,武林人士、朝廷官兵纷纷卷入这场斗争。随着围捕的展开,武林第一高手重出江湖,朝廷官兵、四大世族和花船舞女隐藏于世的秘密被逐一揭开,而青年侠客跟他的同伴也因理想目标发生了争执。这两个神秘人究竟是谁,这种奇怪的兵器隐藏着什么秘密,四大世族围捕他们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重出江湖的武林第一高手又有怎样的难言之隐,卷入这场武林纷争的四路人马最终如何解开彼此之间的离奇纠葛。江湖中一段搜寻倭寇踪迹的武林故事就此展开。
《倭寇的踪迹》剧本源于导演
徐浩峰2006年出版的纪实文学《
逝去的武林》,电影故事为了强化矛盾跟原著有了一些不同,而制片人跟导演徐浩峰认识很久,俩人都是习武之人,都迷恋流派,崇尚艺术美感,这样的两人一相逢,制片人认同徐浩峰要将此片打造成不同于以往的
香港电台武打片的说法,没有威亚,没有快速剪切,没有炫,更多的是发力,他们要的是一种新式的真实的硬派武侠。在拍摄前,力求严谨的徐浩峰导演和制片方还特意查询了相关古籍资料,精心打造模具和样品,真实还原了历史中本应存在实战兵器原貌。片中所使用的大部分
古代兵器在历史古籍中都是有案可稽的,而电影中对兵器的使用方法更是力求还原历史原貌。最后,《倭寇的踪迹》诞生。
赵圆圆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拍戏过程中摔倒在地,好在没受重伤。赵圆圆以前没有学过功夫,导演为此专门请来了一个民间的武术老师加以点拨。作为主演,影片中的武打动作
宋洋都亲自上阵。
徐浩峰以自己的小说为基础,运用电影手法构建了一个奇特的明代武侠世界。故事里不见萧条呻吟靡靡气息,尽是浑身是劲的刚毅洒脱,无论男女老幼登场人物都带有真切的俗家气质。这场骚乱,实则洞察明了明代统治规则的纰漏,倭寇之乱检验出的是武侠之道的衰败,是法则之道的势弱,也道德沦丧的国运将亡的症结败局显露。在此末法世代,侠道要守护的是什么在这部电影里给出了深刻的答案。影片细腻实地铺垫历史光景,江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显出了文治武功相接的饱满质感,恪守武道的武士在迂腐社会之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谈何容易,武士沦为看家护院的打手,在道听途说的缉捕倭寇的比武之中,沦为了笑柄,此为一悲;抗倭大将半身戎马落得荒草埋没,无人颂赞的下场,传世武功也废了,武功精神也废了,此为二悲;政治为先,压抑武将,旁枝末节束缚武功发扬,最后埋下了祸根,此为三悲;
徐浩峰透过《倭寇的踪迹》这部电影说出了侠客生涯的宿命,又尽量用轻松玩笑话来归结了他们的命运,另一方面以历史钩沉结合武功激斗展示了末法世代的中国功夫,整部电影况味十足,有武有侠(网易娱乐评)。
《倭寇的踪迹》中的功夫快而直接,往往一招致命,有
古龙武侠小说的神韵,同时也在幽默上下足了功夫,有趣、令人捧腹大笑,却不流于低俗(新浪娱乐评)
《倭寇的踪迹》走黑色幽默风,一群武林高手的对决,加入了冷幽默与黑色风格,让人看到了一个丑态百出的江湖,笑声过后,发现导演在片中是很多想法埋藏在其中,配合着史实,一部《倭寇的踪迹》完全是在颠复过去武侠片的套路,这部电影的动作讲求脚踏实地,武功在片中不是上下翻飞,更没有什么威压协助。情节上的缜密与精巧也非过往的很多武侠片可比拟(影评人崔汀评)。
《倭寇的踪迹》力争做到“不‘飞天’、不‘炫技’”的“两不”原则,完全不是传统武侠片的运作模式,转而追求一种更加接近“真实”的表现手法。片中的打斗全部都是一招一式脚踏实地的实战,还原了武术的本来面目(大河报评)。
无论从江湖观念、武术观念甚至电影观念上来看,《倭寇》都是一部很有见地的创新之作,但于投资成本、导演经验以及演员能力,影片中让人泄气之处也不少见,有时还会有设计之外的喜剧效果,就和读完《
道士下山》后感觉虎头蛇尾一样(新京报评)。